回覆列表
  • 1 # 成都老貓

    木衛二,是木星的第六顆已知衛星,是木星的第四大衛星,在伽利略發現的衛星中離木星第二近。木衛二比地球的衛星月球稍微小一點直徑達到3100公里,是太陽系天體系統中的第六大衛星和第十五大天體。木衛二與木衛一的組成與類地行星相似:主要由矽酸鹽岩石組成。但是與木衛一不同,木衛二其外層分佈著厚度達100公里的冰層,由於其存在內部能量源,冰下深處或擁有液態水世界,從伽利略號發回的資料表明木衛二有內部分層結構,並可能有一個小型金屬核心。2013年12月11日,美國NASA宣佈,木衛二表面發現黏土質礦物或可育成新生命。

    因為木星巨大的重力作用於木衛二的固體核心,其核心在重力不斷拉扯下會釋放熱量,所以木衛二冰層下很有可能擁有液態水,並且會有適宜生物生長的液態水溫度,對於人類來說,宜居的條件一是液態水,二是適宜的溫度(不太高也不太低),木衛二恰恰就能夠滿足這兩個條件,只要人類技術條件達到,移居並開發木衛二是完全可能得。

    綜上所述,在太陽系裡就有宜居衛星,放眼全宇宙肯定會有比木衛二更適合居住的衛星,只是侷限於距離和人類科技,是否能夠開發還是未知數。

  • 2 # 熠易生輝

    現在,主流觀念明顯倒向了另一邊。很多著名的科學家聲稱宇宙中充滿了生命,而且至少有一部分是智慧生命。生物學家克里斯汀•德•迪夫(Christian de Duve)甚至聲稱生命是“宇宙的必然”。但科學本身在這些年卻幾乎沒有發生改變。今天,我們仍然不瞭解生命從無到有的這一過程,認識水平和達爾文寫下“目前思考生命的起源完全沒有意義;人們倒不如思考一下物質的起源”的那個時代相差無幾。

    毫無疑問,最近發現的數百個太陽系外行星,給地外文明探索計劃(SETI)打了一針強心劑。天文學家認為,銀河系中就存在數以億計的與地球類似的行星。顯然,那裡具備生命生存的地理條件。但是,只有在真正出現生命的時候,適合居住才意味著有生命居住。

    人們常常問我,我們怎樣才有可能找到地球外的智慧生命。這個問題是毫無意義的,因為我們不知道化學物質的混合物轉變為一個活細胞的過程,那實在是太複雜了,所以我們無法算出生命產生的機率。未知過程的發生機率是無法估算的。然而,天體生物學家似乎更關心微生物最終進化成智慧生物的機率。儘管生物學家也沒有對其進行數學計算,但至少他們知道這個轉化過程,即達爾文演化論。可是,這就有些本末倒置了。最大的不確定性在第一步——首先要有微生物。

    卡爾•薩根(Carl Sagan)曾經談到過,生命起源沒有那麼困難,否則生命不會在地球剛變得適宜居住時就立馬出現。不錯,地球生命早在35億年前就已經存在。但是,薩根的論證卻忽視了這樣一個事實,我們本身就是我們研究的地球生物過程的產物。除非生命很快出現在地球上,否則在太陽溫度變得非常高,足以將地球烤成薯片前,人類是不可能及時演化出來的。由於這個不可避免的選擇偏差,我們從地球這唯一的樣本中是得不到有統計意義的結果的。

    另一個常見的論證就是宇宙如此浩瀚無邊,肯定在某處會存在生命。但這一論述意味著什麼呢?如果我們把注意力限制在可觀測宇宙內,宇宙中可能有10^23顆星球。不錯,這個數字很大,但是,與隨機形成簡單有機分子的機率相比,這個數字可能就不夠大了。如果化學物質變成生物的路途漫長而又複雜,那麼有可能萬億顆行星中,才有一個出現生命。

    關於生命普遍存在的斷言基於一個默許假定,其假設生物不是隨機化學反應的產物,而是某種定向自組織過程的產物,這個過程更傾向於形成生命——即自然界有一種生命原則在發揮作用。也許存在這樣一種原則,但如果是這樣,我們到現在還沒有找到證據。

    或許,我們不需要把目光看得太遠,如果生命真如薩根所說是隨便地突然出現,那麼地球上就應該出現過好幾次生命。如果地球上生命的起源多種多樣,來自另一次起源的微生物後代就可能存在於我們的周圍,形成了一種影子生物圈。還沒有人認真地在我們身邊尋找未知生命,但只要發現一種“異形”微生物就可以解決這個問題眾所周知,在開普勒任務發現大量系外行星之前,大約在二十五年前,我們不知道太陽系外還存在行星,而今天我們已經證實其他恆星系存在超過3400顆系外行星,並且還在發現新的行星。大量的系外行星如雨後春筍般出現,暗示我們今天才看到宇宙的另一面,擁有大量的行星世界,如果說沒有一顆有生命的話,那麼是一件多麼不正常的事。NASA開普勒太空望遠鏡是第一個能夠用於尋找太陽系外類地行星的裝置,如果我們把視野轉向太陽系之內,還有一些廣為人知的發現將得到進一步確認,例如在土衛二Enceladus發現構成生命的關鍵成分,土衛二上擁有液態水海洋等,這兩顆星球你需要知道,都是潛在生命的證據。當然,如果你在沒有發現直接證據之前,談什麼潛在擁有,顯得多麼無力。

  • 3 # 國魂之民族骨氣

    毫不疑問,不同物種生存的環境肯定不同,星球之間差異很大,哪怕只是溫差個百來度,物種就不同,所以人類不可能在別的星球普遍生存,除了以後少量的科研探索。同理,別的星球上可能存在的物種,就不可能與地球上相同,又因文明與智慧程度差異也會很大,對人類而言可能看不見它們,見到也可能不認識,甚至不會被當作是物種。比如螞蟻爬到了牛背上,螞蟻懂牛是另一個物種嗎?!

  • 4 # 海闊159

    首先弄清楚“宜居”的概念,通常我們說的宜居,無疑是指適合人類生存的環境。如果我們討論宇宙中可能存在的生命的宜居衛星,再用地球上的宜居概念顯然是片面的。因為我們不知道地外文明需要什麼樣的宜居環境。他需要空氣嗎?需要什麼樣的溫度溼度?地外文明是以什麼為物質基礎?她在地球上講的可見光範圍之內嗎?也可以說我們地球人的眼睛能看見他嗎?所有的一切一切我們都不知道。我們甚至就不知道地球文明是怎麼來的。廣泛認同的達爾文進化論只是一種假說。有誰看見青蛙走上陸地變成了一個新物種,誰看見過猴子變人。地球文明的說法是青蛙坐井觀天的結論。相對於宇宙來說,還請不要用“地球文明”四個字。我們用“地球人”的思維去討論宇宙中宜居衛星的問題是永遠不會有正確答案的。就好像深海中生物想象“人”一定也離不開黑暗、高壓、周圍完全是水。地球人要想實現“文明”,首先要實現以光速運動,只有走出去了,才有可能被“文明”。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一個人昏迷和睡著有什麼區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