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釋子5
-
2 # 科學時評
人類的成長既出現在哲學也體現在科學上,兩者互相促進也經常爆發各種矛盾。有一點可以肯定,那就是增長會持續,但不是無限的擴張,也談不上一個迴圈。正確的說法應該是,人類在哲學、科學和其他方面增長代表著我們認識的不斷深入,知識的不斷增加,雖然這些增進的認識和知識並不必然代表著我們取得擴張性的增長。
在古代希臘世界,思考世界本源問題的知識活動被稱為自然哲學,這個詞既意味著這類研究的客體是自然,也意味著在那個時候,有關自然的這些在今天被稱作自然科學的學問,在當時是哲學的範疇。這種哲學和科學不分家的狀態,恰恰代表了早期科學發展不夠,無法為哲學提供足夠的思考素材。在這一基礎上,人類探索活動的成長,既體現在哲學上,也體現在科學上。
漫長的中世紀,神學一度取代了哲學,科學的增長也限於停滯,直到文藝復興——啟蒙運動,這時的科學和哲學都取得了巨大的發展。科學的成就不用說,從萬有引力到利用現代化學方法甄別物質。而哲學上,也先後出現了一批包括洛克、笛卡爾、萊布尼茨、休漠等在內的巨匠。值得一提的兩件事,一個是很多大哲學家也是科學家,如笛卡爾和萊布尼茨;另一件事是當時的哲學仍然以探究世界本源為首要任務,但隨著科學的進展及提供的各種明確的答案,哲學在這方面的任務量似乎被不斷縮減。所以在一定意義上可以說,近代以來人類的成長,體現在科學上的增長要大大快於哲學的增長。
但這並不代表哲學就不再增長。實際上,哲學越來越放棄世界本源這類本體論問題,而更加專注於認識何以可能、社會秩序等認識論、道德哲學和法哲學領域以及體現邏輯關係的分析哲學。
在這個意義上,哲學作為愛智慧的學問,其並沒有停止發展,而是迴避了與自然科學的衝突,進入了自然科學尚不能提供明確答案的認知、社會、道德和倫理領域。也許未來科學在認識科學、神經科學、人類行為規律等領域的發展,會導致哲學再次轉型。但有一點是肯定的,那就是哲學並不會因為科學的發展而停止增長。
-
3 # SoulCarib
一定是哲學上,無論是宗教還是科學還是心理學都是人類認識世界的工具,都是為了哲學提供材料,哲學(philosophia)直譯就是愛智慧,“智慧”心理學家給了個定義“明智的選擇”,人家哲學定義就是幹這個的~
問題二:不是擴張也不是迴圈,是螺旋上升(原來我覺得是曲折向前,但是這個說法更豐滿),和太陽系運動軌跡一樣的~
-
4 # 自然之子一一來去無意
是人選擇了科學或哲學?還是科學或哲學選擇了人?
如是前者,無論科學還是哲學都不是客觀的。人類沒了,二者歸零。
如是後者,科學或哲學才是客觀的。
別執念,自行選擇。我說不是都對,但都有用。
“道”是什麼?為什麼哲學、科學、宗教在其下?
舉個例子
一塊石頭。我們知道其存在(怎麼判定,另言)。這就是“道”。有人把它拿回去煉出了鐵——這就是科學。有人把它拿回去煉出了鐵後一直在想這到底是石頭還是鐵?——這就是哲學。有人把它拿回去一看累贅、沒用,扔了——這就是宗教。
每一門學科只選擇了其中一種“術”——對其有用。
道本身是無,不存在“各種顯性”和“術”。象個大筐。科學家從裡面找到了科學,留下了“什麼”?哲學家從裡面找到了哲學,又留下了“什麼”?
宗教從裡面找到了“神”,又剩下了“什麼”?
留下的只能是各自的反面:反規律,反物質; 反思想,反反思想;鬼。
而後各自深入發展,各至頂峰。都是線性發展,拋棄對立面,發展各自有用之術。哲學除外,有些哲學幾近於道,沒有顯性特徵(不人為分對錯、好壞)。只講辯證與平衡。
“道”即無,亦為平衡。融入一體,不分各法。
平衡才能迴圈往復,自然運動為平衡運動,會自我保持生態平衡或星際平衡。而人類發展只取其一,在大方向上己缺對立面制約與平衡。在社會內部則應設法促進平衡,保護持續長久的發展。
網際網路時代,科學助力。電商一日千里。有用之術,發展了。實體店,無用了,拋棄掉。這並不是不真正的科學。有用的無用的,強者弱者,個人與企業都應保持平衡。只發展有利有用的必致平衡破壞最終導致社會破壞,科學也只能越走越窄。
而世界的“實用主義”(競爭)的發展依然停留在“生存至上”的進化階段,不但無法進步,導致平衡喪失下的個體主觀能動性的喪失。歷史在重複。穿上防彈衣,坐上飛機。我們依然是人,沒變。人類的根本是什麼?自古一直未變,科學不過是給人化了妝而己。科學的勝利不是人類的勝利,恰恰是人體的退化與人心的束縛。
-
5 # 松鼠老孫
我們為什麼要提倡通識教育,培養健全的人格?因為人的成長是多方面的。過去我們說“德智體美勞”,雖然只是口號沒有真正得到實施。就算“智”,也包括多方面的學問。在中國古代,君子六藝,要掌握多種學問,才能稱為君子,在社會上立足。在古希臘,有自由七藝,求學問的目的不是了人前顯擺,而是為了個人心靈的自由。
就哲學和科學而言,從歷史的發展來看,二者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依存,相互促進的。在古希臘最初產生的是自然哲學,對自然本質認識的突破(如米利都、畢達哥拉斯學派),又延伸到對社會、道德等領域的認識上(如柏拉圖),哲學和(自然)科學,從一開始就是相互啟發的。哲學家們對於我們如何認識世界的方法,包括如何認識真正的本質,本質何在,可能出現哪些錯誤,進行了深入討論,從而有了邏輯和理性。實際上,無論是唯心主義還是唯物主義,它們都是以邏輯和理性為基礎來討論問題的。
當然,哲學和科學發展的速度並不是一樣的;而且他們都可能與其他的學科,比如神學、政治、社會學等學科發生交流,也會影響了社會的其他側面。換言之,學問可以分科,但是這個社會的複雜性遠遠超乎任何學科所能處理的,在解決社會所面臨的問題的時候,我們需要尋找一切可能的工具和方案。這是為什麼我們不能單獨強調某一個學科的重要性,而是需要儘可能對每個學科都提供幫助,至少保證他們的自由發展。因為學術創新需要自由的環境,可能在某個地方不經意間會產生某種重要的思想。
對於教育來說、對一個人來說,我們沒有必要拼命的強調,個人將來要做什麼,而是為每個人的發展提供儘可能多的資源和幫助,讓他們能夠發展個人的興趣,這是整個社會能夠得到創新發展的前提。因為未來會如何發展,我們並不知道,也不應該基於過去的經驗對未來過多的指手畫腳。我們應該給現在的人們提供更多的多樣性展示,為未來提供發展的機會。
回覆列表
生命的成長?要是沒有哲學做基礎的科學,生命會逐漸的枯萎。科學講實證,對物質而言:會促使人類越來越方便,相對也會促使人類越來越墮落.......兩者是相輔相成非對立現象。哲學是內在心理生活的一種體驗,感悟......提升自我心靈的一種感覺...古代的詩人都具有哲學的情懷....莫讓物質侵蝕了人類的靈性....否則我們來到這個世界,算是白來了一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