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李的觀點是,這是孩子的一種正常表現,是他們在長大成人過程中“社會人”屬性逐漸增強的體現。大部分情況下這是正常的,也是無害的,我們只需要防範極端情況就好;此外,我們也可以在這個方面培養孩子獨立思考和分辨是非的能力。
用老李粗淺的心理學和社會學知識來看,孩子們這種心態的根源在於,他們日常的大部分時間都是在學校裡和老師同學們一起渡過的,班級和學校就是他們的“小社會”,他們在心理上希望得到這個社會的接受、認可和尊重。
但班級和學校不同於家庭,這裡規則明確,紀律嚴明,沒有人會允許他們像家裡一樣自由自在,也沒有多少人能像很多父母一樣耐心的包容他們一些出格的言行。
久而久之,他們掌握了規則,知道了底線,明白不聽老師的話會受到這個“小社會”的排斥,會成為“壞成員”, 會感覺到被排斥,陪孤立,而這些都是讓他們不開心的東西。於是,趨利避害的本能就發揮作用了。
而在家裡,很多家長對孩子的要求其實並不是特別嚴格,只要不是太離譜的錯誤,孩子一般不會受到嚴重到讓他們害怕和恐懼的懲罰,更不會感覺到被排斥,陪孤立。於是,他們知道了,家裡的底線很寬,大人對他的出格行為不當回事,他對大人的話也就不當回事了。
面對這種情況,家長們其實不用著急,只需要慢慢收緊“家規”,在紀律要求上儘量和學校一致就好。而對於一些極端情況,比如極個別學校或者老師的一些明顯不合理要求和規定,家長應當採取溫和的方式,對孩子講明道理,幫他們確立正確的判斷標準,避免無主見、無條件的盲從,以至於在學校遭遇極端心理挫折時發生悲劇性事件。
老李的觀點是,這是孩子的一種正常表現,是他們在長大成人過程中“社會人”屬性逐漸增強的體現。大部分情況下這是正常的,也是無害的,我們只需要防範極端情況就好;此外,我們也可以在這個方面培養孩子獨立思考和分辨是非的能力。
用老李粗淺的心理學和社會學知識來看,孩子們這種心態的根源在於,他們日常的大部分時間都是在學校裡和老師同學們一起渡過的,班級和學校就是他們的“小社會”,他們在心理上希望得到這個社會的接受、認可和尊重。
但班級和學校不同於家庭,這裡規則明確,紀律嚴明,沒有人會允許他們像家裡一樣自由自在,也沒有多少人能像很多父母一樣耐心的包容他們一些出格的言行。
久而久之,他們掌握了規則,知道了底線,明白不聽老師的話會受到這個“小社會”的排斥,會成為“壞成員”, 會感覺到被排斥,陪孤立,而這些都是讓他們不開心的東西。於是,趨利避害的本能就發揮作用了。
而在家裡,很多家長對孩子的要求其實並不是特別嚴格,只要不是太離譜的錯誤,孩子一般不會受到嚴重到讓他們害怕和恐懼的懲罰,更不會感覺到被排斥,陪孤立。於是,他們知道了,家裡的底線很寬,大人對他的出格行為不當回事,他對大人的話也就不當回事了。
面對這種情況,家長們其實不用著急,只需要慢慢收緊“家規”,在紀律要求上儘量和學校一致就好。而對於一些極端情況,比如極個別學校或者老師的一些明顯不合理要求和規定,家長應當採取溫和的方式,對孩子講明道理,幫他們確立正確的判斷標準,避免無主見、無條件的盲從,以至於在學校遭遇極端心理挫折時發生悲劇性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