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武漢壹周
-
2 # 食物怪
那麼下面我就說一下我平時做的一些甜點吧。
馬卡龍的做法:
1準備好所有食材
2杏仁粉 糖粉一起過篩
3蛋白在無油無水的鍋裡打發至硬性發泡 細砂糖分兩次加入
4加入抹茶粉調色
5倒入過篩好的杏仁粉跟糖粉
6放入擠花袋擠在烤盤上放著吹電風扇吹到表面用手觸碰不會沾黏
7烤箱預熱150度放入150度烤到有裙邊調為130度五分鐘再調為100度六分鐘
8拿出來要完全放涼才能脫離烘焙紙哦 不然會黏住
9好了夾入喜歡的果醬就可以摟
食物大概是最有力量的治癒方式之一了。
我們的一生都有食物相伴。按平均壽命70歲來算,拋去兩年懵懂無知的嬰兒期,一個人一輩子至少要吃七萬頓飯。人生確實有無數記憶,都會與食物有關。
在食客稀寥的小鎮夜市,因為老闆上錯菜,吃到一盤噴香的蜂窩玉米。還是個孩子的時候被父母帶來嘗過,從此知道了甜是這樣一種具體的滋味。父母離婚後,再沒有主動點過它。
十幾歲時跟男友擠著破公車滿城跑,在看起來非人居住的巷子裡吃燒烤,吃到一半帳篷被雨掀了。狂風將整條街的桂花香捲進酒杯。以後每年桂花盛開的季節,都要去找一找這家燒烤搬去了哪兒。
兜裡還剩五塊錢的時候失業,花光買了包中南海坐路邊抽,被朋友撿回去,埋頭吃了一整鍋燉大鵝,好像又回了一點點血。後來每條路走到山窮水盡時,就習慣買一隻大鵝來燉。
這些或喜悅或失落或晦澀的片段,在記憶裡永遠有一個角落存在,用食物當開關偶爾開啟,是我一人獨享的電影,很好。然而一旦牽涉到已成為故事的其他人,它不會像《深夜食堂》裡完成一場所謂的和解。這未免太看重食物的力量了。
網上有一位寫作者說過一段話,大意是文藝作品濃縮了日常的程序,不斷讓人相信,只要一方有足夠勇氣和口才,事態就會出現轉折。但現實從來不會這樣戲劇性,生活有它自己的方式。
所以《深夜食堂》裡再複雜的關係也能和解,再幽微的情感也能得到迴應。但回到現實,離婚後的父母不約而同出現在夜市,遇見長大的孩子,一個人吃著蜂窩玉米,不會有圍坐在同一張桌子,共話當年後再來一句“蜂窩玉米就像有些感情一樣,配方變了,但總有些熟悉的味道,還是沒有變啊”這樣的溫情時刻。
三張臉上,都只有大寫的尷尬。突然裝盲,轉身而逃是唯一的選擇。
但那又有什麼關係呢?一同吃過的美味,永遠地留在記憶中,從來不需要想起,因為永遠也不會忘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