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8
回覆列表
  • 1 # 華州文史薈萃

    鄭縣是華縣(今渭南市華州區)的前身。華縣今天的管轄範圍,行政區域是從鄭縣延續下來的,有其歷史演變的過程。

    鄭縣於公元前687年設立後的一千多年時間裡,區域變化較大。這是因為鄭縣屬於中國幾個最早置縣的縣份之一,當時設縣制度尚不完善,縣制規模尚不統一,區域面積也很不穩定。但到唐宋時期,其管轄範圍,基本與今天華縣的行政區域相近,而最遲於明朝時趨於穩定。其後縣名雖由鄭縣經華州到華縣,但行政區域從唐宋以來,迄今的又一個一千多年時間,基本變化不大。

    公元前7世紀的秦武公十一年(前867),春秋時期的秦國設立鄭縣,此後相當一段時間裡,這裡是秦國的東部邊境地區,先後與晉國,魏國相鄰,地廣人稀,居民點分散,故當時的鄭縣管轄範圍比現在的華縣大很多。其西部管轄到今渭南市臨渭區渭河之南地區;其東部,在公元前619年秦晉武城之戰以前,沒有到達今柳枝鎮地區,而在戰國時期,應管轄到今華陰市西部地區。

    西漢時,鄭縣與新豐縣(今西安市臨潼區)分割今渭南市臨渭區渭河之南地區,今臨渭區渭河之北地區屬於邽縣管轄。東漢建武十五年(39),下邽縣併入鄭縣,今臨渭區的大部分地區都在鄭縣區域之內。108年後的東漢建和元年(147),下邽縣恢復。兩漢時鄭縣的東部是兩個縣,一個名武城縣,一個名瀋陽縣。武城縣位於今華縣柳枝鎮,瀋陽縣位於今華縣畢家鄉。約東漢中期,二縣撤銷,應當有部分割槽域劃歸鄭縣。

    三國時的魏與西晉時期,鄭縣仍管轄今臨渭區渭河之南地區的東部(其西部仍屬新豐縣),在東面,管轄到今華陰市的西部地區。十六國時期的前秦甘露二年(360),割鄭縣,新豐兩縣部分地區置渭南縣,轄今臨渭區渭河之南地。但此後的北魏時,鄭縣還管轄著今臨渭區的崇凝塬,崇凝塬當時稱廣鄉原。記載北魏史的《魏書》中的《地形志》記‘鄭縣有廣鄉原’。同書還記鄭縣有赤城,而赤城就是今赤水鎮。北魏太和十一年(487),鄭縣之東,另置一縣,名敷西縣,治所在今華陰市夫水鎮。歷史地理學家史念海認為“這個縣名顯示它在敷水的西岸”。敷水河今稱羅夫河。敷西縣的建立,劃去了鄭縣東部部分地區,《魏書地形志》記敷西縣有武平城可證。武平城又名武城,故址在今華縣柳枝鎮。武城既屬敷西縣,那麼今柳枝鎮乃至比家鄉一帶,就應從鄭縣劃給敷西不過數十年後的西魏時期,敷西縣被廢,其地應被其東西相鄰的華陰,鄭縣分割。

    以上各朝代的鄭縣北界和南界情況,筆者尚未發現確鑿的文字記載。但據當代著名歷史地理學家譚其驤主編的《中國歷史地圖集》,秦漢以後的鄭縣北界應是渭河,西漢時鄭縣南界應管轄到今華縣南山渭河之流與南洛河支流的分水嶺山脊兩側。

    唐朝時,鄭縣西部,自十六國時期設渭南縣後,鄭縣與渭南縣之間的劃界情況尚不清楚,但赤水河於唐時屬鄭縣,而崇凝塬的歸屬不詳。鄭縣東部,從《新唐書地理志》看,小敷峪水(即羅夫河)屬鄭縣。敷水屬華陰,故二縣的分界應近乎於今。

    在北宋時,鄭縣還曾管轄今渭南市臨渭區渭河之南地區,不過只有5年時間。這就是在北宋熙寧六年(1073),渭南縣建制撤銷,降為鎮,併入鄭縣。元豐元年(1078),鄭縣的渭南鎮又恢復成渭南縣。

    金,元時期,鄭縣的區域大體延續北宋的規模。不過在元朝時,鄭縣“省縣入州”,即撤銷鄭縣建制,其地由華州直接管理。明朝時,華州直接管理的原鄭縣區域,始有較全面的記載。據明《華州志地理志》,其東境接華陰方山峪,華陰臺頭;西境箭峪之西為渭南縣獨孤坡,而赤水鎮與渭南縣交界;北境是渭河;南境逾渭河流域與南洛河流域的分水嶺,轄有下陽川,(疑為今華陰華陽鄉),金堆城等地。這個範圍與今華縣的行政區域已基本吻合。清朝,民國時華州(華縣)的區域與明朝大體一致。

    華縣今天1127平方公里的行政區域面積,是在2600多年的歷史演變中形成的,有深厚的歷史積澱。在這同一地獄中生活的世代居民,在長期的歷史生活圈中,形成一個文化共同體,從而形成相同或相近的方言,習俗,禮儀和文化。所謂“華州人”“華縣人”是在同一行政區域內長久共同生活的相互認知。這個區域的形成,是牢固的。縣名可以變化,而歷史形成的同一行政區域的心理,文化的內在凝聚力卻不易割斷。1959年,華縣併入渭南縣,但兩年後就又恢復了華縣建制,就是對此論斷的詮釋。

    2016年1月22日,華縣改名為渭南市華州區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看待英雄聯盟s8季前賽的改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