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楚王愛音樂

    春秋和戰國的區分,年代的劃分也是因為戰爭模式的轉化,也就是說,春秋與戰國的戰爭思維是不同的。

    春秋之所以叫春秋,是打仗都選好時間,在不冷不熱的春天和秋天,雙方參加戰鬥的主要是王公貴族,也有點像小說裡寫的文鬥,實力弱小的會主動認輸。

    戰國之所以叫戰國,是打仗不再遵守各國制定的規則,無論春夏秋冬都可以發生戰爭,參加戰鬥的有的是全民皆兵,是真正的武鬥,弱小的一方會被滅國甚至滅族。

  • 2 # 源稚生

    春秋時期,天子衰,諸侯興:周王室勢力衰微,權威不再,已經無法有效控制天下諸侯。一些強大的諸侯國為了爭奪天下,開啟了激烈的爭霸戰爭,相互之間合縱連橫、東征西討,前後共有數位諸侯依次成為霸。

    而“戰國七雄”則是另一種情況。經過春秋時期曠日持久的爭霸戰爭,周王朝境內的諸侯國數量大大減少,周王室名義上為天下共主,實際上已形同滅亡,諸侯國互相攻伐,戰爭不斷。 三家分晉後,趙國、魏國、南韓躋身強國之列,又有田氏代齊,戰國七雄的格局正式形成,七國分別是:齊國、楚國、燕國、南韓、趙國、魏國、秦國。

    實際上,春秋五霸是對君主個人魅力的名義尊奉,戰國七雄則是對於三百年局勢的實際分析。五是君主列舉,七是國力評估。春秋五霸,無論“五”的概數,還是“霸”的名分,都是有名實關係中“名”方面寓意的,代表了很濃厚的儒家思維色彩。

    戰國七雄自始便是春秋末年天下諸國實力發展的結果,吳越衝擊的催化、三家與田氏的上位以及由此刺激啟動的變法浪潮,都是天下實勢所致春秋名五霸,戰國實七雄。

    正如春秋取自史書名,而戰國卻取自戰爭頻率實際,五霸與七雄的得名實在是名實關係的一處妙解。五君者,君名也;七國者,國實也。正是因為如此,“春秋五霸”和“戰國七雄”才要分開說,這樣分開說有其必然原因的。

  • 3 # 鵬程日誌

    春秋是以孔子老先生所寫的春秋來命名的,所以這段時間就稱為春秋

    時間是從周幽王的烽火戲諸侯之後,被山戎奪了國家,周王不得不遷都洛陽,然後就有了東周,東周的開始就是春秋的開始!第一位登場的是鄭莊公被稱為小霸!因為他的出現打敗了周王室的部隊,讓諸侯國看到了周王室真的不行了!就剩下一個外衣了!

    然後就開啟了春秋爭霸的歲月,這個時候的戰爭還是將就春秋大義的,還是將就一些規則和誠信的!第一位登上霸主地位的就是在管仲的輔佐下起來的齊桓公!第二位是晉文公,第三位是楚莊王,第四位就是稱霸西戎的秦穆公!剩下的一位就不好說了,有說是宋襄公的,但是宋襄公從來就沒有成為霸主,像是一個小丑一樣!我倒是覺得抓住春秋尾巴的吳王夫差可能算是一位霸主吧雖然成就霸主之日,不就就被越國滅國了!還有一位就是晉悼公其實也是一位非常牛逼的霸主,晉文公太光輝了,奪取了晉悼公的了光芒!

    戰國是以三家分晉和田齊代姜為開始的,第一位霸主是魏文侯!戰國七雄說是七雄真正的牛逼的國家,強大的國家,第一個是魏國,第二個是齊國,齊國通過桂陵馬陵之戰奪取了魏國的霸主,然後秦國就崛起了!後來的趙國胡服騎射之後也強大了一段時間!燕國唯一雄起的一次就是任用樂毅差點滅掉了齊國!楚國在楚威王時期達到最大的疆域,差不多佔了整個戰國七雄的所有疆域的一半!

    春秋不戰國的最大區別就是,戰國的戰爭各國的征戰更加的頻繁,也不需要豎起尊王的旗幟了就是互相的征伐,希望最終能夠統一各國,滅掉各國!最後這個過程中,秦國取得了最後的勝利!

  • 4 # 歪史

    第二個實質霸主晉文公當仁不讓,但是他開創的是楚國晉國延續兩百年的輪流霸權,類似於冷戰時期的沒過蘇聯,這可苦了當時的小國家,比如宋國鄭國,一個親楚,一個親晉,所以。自晉文公以後的兩百年之中,楚國和晉國的戰爭不是在宋國打就是在鄭國打。

    風水輪流轉明年到我家,接下來輪到楚莊王了,這個時期楚國已經攻滅了周圍周天子封的一些小國,因為嫌棄自己爵位低於是自己稱王,可以看出他的實力。到了楚莊王這裡,已經積累好幾世。

    楚莊王稱霸以後,霸權也沒有徹底中斷,此後兩百年間晉楚一直輪流做霸主,其他的國家只能左右逢源。

    這兩個國家霸權可以勉強的於後來的戰國七雄並稱,但是好像又不一樣,戰國七雄也沒有這麼強大到足於號令天下。

    在晉楚之間,還有一位秦穆公,用由余謀,滅國二十,霸西戎。這個和其他三位相比明顯的不夠分量,東邊被晉國牢牢的鎖住,本來秦晉百年好合,但是由於殽之戰的發生使得秦晉分裂,間接的幫助楚國北上,此後晉國南面面對楚國,西面面對秦國,於是,秦楚結成同盟。

    畢竟城頭變換大王旗,天下已經習以為常了,霸主到這裡已經象徵意義了,和周天子一樣,當然,他的意義遠沒有周天子大。

    戰國七雄指的是七個國家,再愚蠢的歷史工作者都不會把單個的人和單個的國家並稱,因為他們體量就不是一個等級。

  • 5 # 由史看今

    春秋戰國(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是百家爭鳴、人才輩出、學術風氣活躍的時代是中國歷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時期,春秋時期,簡稱春秋,指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是屬於東周的一個時期。春秋時代周王的勢力減弱,諸侯群雄紛爭,齊桓公、晉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莊王相繼稱霸,史稱春秋五霸。其分水嶺是在公元前453年,韓、趙、魏三家滅掉智氏,瓜分晉國為標誌,春秋五霸變成戰國七雄,齊楚燕韓趙魏秦!戰國七雄實際就是春秋五霸演變而來,三國分晉從而多出兩個國家成為戰國七雄,直到公元221年秦始皇統一六國才結束戰國七雄征戰不休的局面!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對於教師繼續教育和各級各類培訓,你怎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