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洪良

    在上一期答問中,我們講了智力測驗先驅弗朗西斯·高爾頓的故事。高爾頓希望透過生理測試來測量人的智力,實踐證明這是一條行不通的道路。

    19世紀到20世紀之交的時候,法華人埃爾弗雷德·賓尼特(Alfred Binet)用全新的方法,真正開啟了智力測試的大門。

    19世紀80年代晚期,賓尼特的兩個女兒瑪德琳和艾麗斯都還未滿5歲,那時他已經開始著手研究她們。正是這種研究,奠定了賓尼特智力測驗的基礎。賓尼特認為,智力測試應當將孩子和成人加以區分,應當重點關注更高層次的推理、語言、抽象思維、綜合認知等能力。

    1905年,當代第一套智力測試題誕生了,署名為賓尼特和身為研究員的同行希奧多·西蒙。這套新試題主要測定的是人的動腦筋的能力,而不是人的感知敏銳度。自從測試孩提時代的瑪德琳和艾麗斯以來,賓尼特有了許多新想法,他將其全部融入這套測試題裡。

    賓尼特和西蒙設計了30道難度逐漸增加的試題。應試者如果連頭幾道題都做不對,其智力肯定相當遲鈍。第一道題僅僅要求應試者兩眼盯住一根划著的由測試者來回舞動的火柴,它測試的是應試者最基本的能力,即能否集中注意力。接下來的幾個題目是:區分黑巧克力和白木頭塊(然後吃掉自認為是巧克力的東西),剝開一塊糖,與測試者握手等等。賓尼特和西蒙發現,發育正常的孩子在兩歲時就能完成頭幾個基本題目。孩子們無論年齡大小,如果智力特別遲鈍,均無法完成這幾個基本題目,由此可以確認他們為白痴。

    接下來的幾個題目難度逐漸加大,孩子們須報出幾個不同的身體器官名稱,用功能定義諸如“叉子”、“馬”、“媽媽”等日常生活用詞,還須複述測試者說出的數字或簡單句子。5歲左右的孩子即可完成這些題目。

    最後一組問題是按照5歲至11歲孩子的能力設計的。例如,測試者會要求孩子描述不同物體之間的區別,譬如說紙和紙板的區別,還要憑記憶畫出圖案,憑不同物體的外觀按其重量排成序列,等等。

    賓尼特和西蒙的做法使人們有了一種工具,用其比較心智年齡和實際年齡。如果某應試者做這套試題的得分大大低於其實際年齡,即說明這孩子的發育有問題。

    賓尼特和西蒙在測試智力方面的探索,正好與法國全社會最關注的一件事合上了拍。法國政府剛剛透過一項法令,要求全體適齡兒童至少接受數年教育。在那之前,智力方面有缺失的孩子是進不了課堂的,他們跟不上其他同學的進度,他們的家長也根本不會考慮送他們上學。法令公佈後,必須對智力方面有缺失的孩子們實施教育,教育工作者和學校管理當局不僅要承擔責任,還要把這樣的孩子識別出來。可他們手頭沒有有效的識別工具,以確定誰在這方面有缺失,如果真的有缺失,其程度又如何。

    賓尼特和西蒙編制的測試表,正好滿足了這個需要,從而獲得了廣泛的使用。他們的嘗試也奠定了現如今智力測試的基礎。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喜歡一個渣男,該怎麼忘掉,好難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