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跳蚤—New Beetle

    可否在牴觸轉基因?轉基因違背自然,凡逆自然的一切,都會遭到自然報復!有桃樹反覆遭雷劈,科學有科學說,道家有道家說。道家的道,是自然之道,捉鬼拿妖、還一方平安是道家本分。據說桃樹辟邪,可這辟邪桃樹,居然能生出靈覺?是作用與反作用?不得知。植物生靈覺、違背自然,必須要躲避正氣陽剛,偷偷演化,在靈覺發生質變時,就要遭雷劈!這是“正”與“邪”的自然較量,“邪”不能壓“正”是自然道法

    不知盧永根這水稻專家,可否因為沒跟上被百姓唾棄的轉基因?而被埋沒?只能是猜想了

  • 2 # 日日悅讀

    對祖國深沉的愛,貫穿盧永根的一生。盧永根常把法國科學家巴斯德的名言掛在嘴邊:“科學無國界,科學家有祖國。”

    2019 年8 月12 日4 時41 分,89 歲的著名農業科學家盧永根院士,因病醫治無效離開人世,生前他叮囑家人,“喪事從簡,不舉行遺體告別儀式”。

    2017 年3 月21 日,盧永根院士及夫人徐雪賓教授鄭重地在捐贈協議上籤下名字,將十多個存摺的存款轉入華農教育發展基金會賬戶,一筆又一筆,每筆轉賬都需輸密碼、簽名,前後足足花了一個半小時。187 萬餘元的存款,加上此前轉賬的693 萬餘元,盧永根夫婦共捐贈畢生積蓄合計880萬餘元。後來,華農設立“盧永根 徐雪賓教育基金”,用於扶持農業教育事業。這是華農建校108年來,最大的一筆個人捐款。“黨培養了我,我將個人財產捐給國家。”在捐贈後,盧永根只說了這麼簡單的一句話。很多人不知道,在盧永根慷慨捐贈的背後,是近乎苛刻的節約,家中陳設仍停留在上世紀80 年代。盧永根的學生、華農農學院副教授劉桂富說,老師家裡幾乎沒有值錢的電器,還在用老式收音機、檯燈。年近九旬的盧永根家裡,沒有全職保姆,都是夫婦倆自己打飯或做飯。

    在入院治療前,盧永根幾乎每天最早來到辦公室,忙碌地回覆郵件,拿起放大鏡讀書、看論文。一到中午,他就拎著一個鐵飯盒,叮叮咚咚地走到莘園飯堂,和學生一起排隊,打上兩份飯。每份飯有一個葷菜、一個素菜和二兩飯。在飯堂吃完,盧永根再買一份飯帶回家給老伴徐雪賓。

    祖籍廣州花都的盧永根,1930年出生在香港一箇中產家庭,其父是一家律師行的高階職員。自小衣食無憂,接受良好的教育。

    1947 年12 月,盧永根加入了中共地下黨的外圍組織“新民主主義青年同志會”,並積極開展地下活動。1949 年8 月9 日,19歲的盧永根在香港加入了中共地下黨。高中畢業,黨組織決定安排盧永根回內地,到嶺南大學讀書和從事革命工作,到廣州去迎接解放。

    “為什麼要放棄安逸生活回內地?主要是日軍侵華戰爭的現實教育了我,我要為祖國復興效力。”盧永根後來回憶起這段歷史,仍然心潮澎湃。

    20 世紀30 年代,中國水稻育種領域便有“南丁(穎)北趙(連芳)”之稱。在華農農學院裡,盧永根認識了恩師丁穎。丁穎任院長,盧永根是首屆學生。學術上,盧永根緊跟丁穎的步伐,傳承學術思想。盧永根繼承了丁穎生前收集的7000 多份野生稻種,後來逐漸擴充到1 萬多份水稻種質資源,成為中國水稻種質資源收集、保護、研究和利用的重要寶庫之一。

    師生相差40 多歲,卻成了“忘年交”。1959 年,初為人父的盧永根,給襁褓中的女兒取名為“紅丁”,以紀念恩師。

    對祖國深沉的愛,貫穿盧永根的一生。盧永根常把法國科學家巴斯德的名言掛在嘴邊:“科學無國界,科學家有祖國。”改革開放後,盧永根到美國探望病重的母親,以公派訪問學者身份赴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戴維斯分校留學。在美期間,美國的親人竭力說服他留下來,但被他堅決地拒絕了。他曾三次到國外探親訪學,都選擇回國。眾人百思不得其解,詢問他為什麼不選擇國外優越的工作環境、生活條件?盧永根堅定地說,“因為我是華人,祖國需要我!”

    盧永根不但堅信只有祖國才是他安身立命的地方,還感染帶動身邊人奉獻祖國。在他的感召下,一大批海外留學人才最終選擇回國奉獻才智,與盧永根一道在水稻育種等方面拼命趕超。如今,中國水稻研究技術在很多領域超過了國際水稻研究所。盧永根大刀闊斧改革,推動了華農的跨越式發展。

    從1983 年開始,盧永根擔任了13 年華農校長。擔任校長期間,他頂住壓力,破格晉升“華農八大金剛”,打開了華農人才培養的新格局。1987 年,華農面臨著人才斷層的困局,職稱評定上論資排輩的風氣又很重。“當時很多四五十歲的老教師都沒有辦法晉升,提拔年輕人風險很大。”為給有能有為的年輕人拓展廣闊天地,1986 年底,盧永根專程到北京向原農牧漁業部部長、黨組書記何康請示。得到批准後,華農在全國率先開啟人才培養新格局。

    盧永根仔細閱讀每個人的檔案,透過談話考察每個人的品質,在100 多人的全校副教授以上會議上進行述職,系、校兩級學術委員會不記名投票,並寄到校外進行專家評審。破格晉升8 名中青年學術骨幹,其中5 人更是直接由助教破格晉升為副教授,年齡最小的溫思美當時才29 歲。如今,這些當年破格晉升的青年才俊分別成長為政界、學界的優秀人才。

    上世紀80 年代末,學校發展落後,盧永根四處籌措資金,用於發展多學科和重獎人才。為表彰辛朝安教授團隊對獸藥開發的貢獻,他破天荒撥出10 萬元高額獎勵。為讓優秀學者劉耀光安心,他多方籌措經費,為其建立專門實驗室……

    這些年,即便頭上有多個“光環”,盧永根依然保持“布衣院士”的赤誠底色,保持科學家的求真求知熱情和深沉家國情懷,指導學生讀書,看論文,整理著述。

    盧永根認為,教師和科學工作者也要講政治。“一名真正的科學家,必須是一名忠誠的愛國主義者。”“我所理解的政治就是關心世界和國家大事,把自己的命運同祖國的需要聯絡在一起,把國家和人民的需要作為推動自己工作的動力。”“我的青春年華已經獻給黨的科教事業,我準備把晚年繼續獻給這個事業。”

    晚年,年近九旬的盧永根早在患病前,就辦理了遺體捐獻卡,願在身後將遺體無償地捐獻給醫學科研和醫學教育事業。他表示,“捐獻遺體,為黨和國家最後一次做出自己的貢獻”。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創業過程中,遇到想招募的合夥人,股權怎麼給比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