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暮月山

    不能。原因有如下:

    一,齊國還有很多士族支援,尤其是齊襄王在位的情況下。燕國雖然佔據齊國城市,但並不被齊人認可,反抗很多,這是為什麼齊國能夠復國的基礎

    二,燕國實力小,人口又不夠齊國多,想要實現以弱吞強,不大可能。

    三,其他國不同意。齊國和楚國,魏國瓜分宋國就是其他國家不想燕國滅宋的證明。五國破齊,只有燕國佔據齊國,沒有那麼好的事情。楚魏趙不會讓燕國獨吞齊國。

  • 2 # 狐狸晨曦

    樂毅或者說燕國,絕無可能任何吞併齊國,燕昭王和樂毅不論怎麼苦心籌謀,擁有如何超卓能力,甚至是上帝視角,都全無用處。這是戰國時代數百年來的通行法則,對任何一個強國大國,你可以重創它,努力削弱它,不停侵吞其國土,但不用妄想吞併它,否則鐵定會招致諸國聯軍干預,成為天下公敵,進而遭受慘烈損失,令國家由盛轉衰。

    樂毅

    此前,齊國在桂陵、馬陵之戰大敗魏國,垂沙之戰大敗楚國,又借楚懷王被囚於秦之事發難,統率關東各國聯軍殺入函谷關,迫使秦國割地請和,一時成為天下至強之霸主。

    然而當接下來,齊國吞併次等強國宋國後,其他諸華人人自危,立刻組成反齊聯盟。縱橫家樂毅作為燕國使節,積極策動燕趙聯盟,身佩兩國相印。而齊相孟嘗君田文,更因為和齊湣王的矛盾窩裡反,逃亡魏國,成為聯軍內應。

    孟嘗君:田文

    同時,秦昭襄王贏稷和秦相魏冉為一舉擊垮和秦國爭霸的最大敵手,也積極配合出兵。另一著名縱橫家蘇秦,深得齊湣王信任,真實身份卻是燕國的死間。

    蘇秦【後齊湣王滅宋,益驕,欲去孟嘗君。孟嘗君恐,乃如魏。魏昭王以為相,西合於秦、趙,與燕共伐破齊。】

    也就是說,公元前285年開始的這場秦、趙、燕、韓、魏等五國聯軍攻齊戰爭,是以包括強秦在內的大半個天下之力,包含了燕昭王、秦昭襄王、趙惠文王、孟嘗君、蘇秦、魏冉等無數精英人才的貢獻和心力,去圍攻齊國一國,並非單只是聯軍主帥樂毅一人之力。唯一沒參加聯軍的楚國,則以援齊為名趁火打劫,趁機掠取齊國南部邊境的淮北地區。

    五國會盟伐齊

    公元前284年,雙方在決定性的的濟西之戰,齊軍主帥觸子本身就對齊湣王心懷怨恨,齊軍將士更因之前連年征戰,不得修生養息而士氣低落。齊湣王為迫使將士死戰,以挖祖墳、行殺戮相威脅,更使將士離心,鬥志消沉。所以齊軍才會一戰即潰。

    濟西之戰:樂毅【燕王悉起兵,以樂毅為上將軍。秦尉斯離帥師與三晉之師會之。趙王以相國印授樂毅,樂毅並將秦、魏、韓、趙之兵以伐齊。齊閔王悉國中之眾以拒之,戰於濟西,齊師大敗。樂毅還秦、韓之師,分魏師以略宋地,部趙師以收河間,身率燕師,長驅逐北。】——《資治通鑑》

    此戰後,諸國各自安排了利益分割,聯軍便在實質上解散了,趙國攻略河間地區,魏國攻略原宋國疆域,秦軍則攻略天下膏腴之最的陶邑,作為秦相魏冉的私領。樂毅則率燕軍長驅直入,一路順風而下,連取齊地七十餘城,欲將齊國本土,盡數鯨吞入燕國版圖。

    然而,最後所剩的莒、即墨並非簡單兩座城池,而是齊國的“五都”之二。齊國軍事體制除了國都臨淄之外,還分別在平陸、阿、即墨和莒四個戰略要地,高築城牆,選練常備軍,作為國都失守時的備份。也就是說,齊國看似只剩下兩座城池,其實尚有五分之二的軍力還在堅決抵抗。而進攻方只剩下燕國一國軍隊了。

    戰國時期的各個國家,並非不是後世如王世充竇建德、南唐吳越、張士誠陳友諒那種軍閥政權,而是各自有幾百年歷史、有自己的統治精英集團,幾乎形成了自己獨立民族意識和國家意識的真正“國家”,吞併與消化這樣國家,是個非常漫長的過程。後來的秦滅六國,更歷時數百年的攻伐反覆。

    絕大多數齊華人或許不在乎國君是呂尚(姜太公)的子孫,還是田完的後裔,甚至如果樂毅想要自立為齊王,和“田氏代齊”那樣取代田氏,他們或許還不會牴觸得如此激烈,但是燕國想要把齊國土地盡數納入疆土,甚至因此在奪取齊都臨淄後,焚燬齊國之宮室宗廟,他們就要保衛國家,抗擊到底了。

    【齊兵敗,閔王出亡於外。燕兵獨追北,入至臨淄,盡取齊寶,燒其宮室宗廟。齊城之不下者,獨唯莒、即墨。其餘皆屬燕,六歲。】——《史記·燕世家》

    如果燕國當真顯露出了自己一家吃獨食的企圖和野心,那麼前有兩座堅城難克,後有其他各國虎視眈眈,可以說是危如懸卵。此前以齊國東帝之強,之前企圖吞併燕國不成,引來燕人數十年仇怨,之後吞併宋國,招致五國聯軍圍攻,瀕臨亡國,教訓還不夠慘重?

    所以,作為一名有傑出戰略洞察力的當世奇才,樂毅才沒有選擇急於求成,而是放下這兩城圍而不攻,一直不斷安撫齊地民心,同時積極應對變幻莫測的國際形勢。

    公元前283年,秦相魏冉親率大軍攻魏,圍困魏都大梁,孟嘗君田文北上燕趙請求援軍。身佩燕趙兩國相印的樂毅,指揮燕軍8萬和趙軍10萬組成的聯軍,阻擊並圍困秦軍於林下,是為“林下之圍”,迫使秦國退兵,並承認趙國吞併原齊國濟西之地、燕國吞併原齊國膠東之地。戰後魏冉一度被罷相,承擔失利責任。

    秦相:魏冉【趙王許諾,為起兵十萬,車三百乘。 ......燕王曰:“子行矣,寡人聽子。”乃為之起兵八萬,車二百乘,以從田文。】【(秦兵)困於林中,重燕、趙,以膠東委於燕,以濟西委於趙。】——《戰國策·燕策二》

    公元前282年,樂毅又率領趙國軍隊攻佔魏國的伯陽,迫使魏國也默認了由他來主導對齊國的戰後分配權,當然秦國亦趁機報復,奪取趙國兩座城池。

    【十七年,樂毅將趙師攻魏伯陽。秦怨趙不與己擊齊,伐趙,拔我兩城。】——《史記·趙世家》

    在那以後,樂毅終於集中可以集中精力,完成他的滅齊大業,然而從出身而論,他就是一個接受了燕國禮聘的趙華人,一直同時兼職趙相和燕相兩份工作,燕國對他的信任,完全建立在燕昭王姬職個人對他的信任之上。除此之外的燕國其他朝臣,對他無不心存顧慮。甚至除了樂毅自己,世人只怕根本不知道樂毅究竟是為燕,為趙,還是欲在齊地自立為王。

    燕昭王:姬職

    所以當樂毅遭遇到田單這個頑強勁敵,正是棋逢對手將遇良才時,公元前279年,對他信任有加的燕昭王去世,繼任的燕惠王才會輕易中了田單的反間計,將他罷免,改以騎劫代之。樂毅聞訊後單騎出逃回趙,被趙國封藩於觀津,用以震懾燕齊。而騎劫被田單大敗,造就了“火牛陣破敵復國”的傳奇。

    【樂毅知燕惠王之不善代之,畏誅,遂西降趙。趙封樂毅於觀津,號曰望諸君。尊寵樂毅以警動燕、齊。】

    燕國這場意圖以蛇吞象、以弱滅強的戰爭,終以損失慘重、徒勞無功告終。而齊國雖然復國,同樣元氣大傷。這對世仇算得上兩敗俱傷。

    也就在這一年,秦將白起攻破楚都郢,楚襄王倉皇東逃至陳縣。楚國發源興起的湖北地區,就此落入秦國版圖。秦國從此成為天下唯一至強,是這一系列戰爭的最大贏家。

    白起

    從樂毅統帥五國聯軍出征的算起,短短五年就改變了整個戰國史局勢,前臺的燕國和樂毅,看似何等風光,終究白忙一場,給背後悶聲發大財的秦國白白做了嫁衣。

    公元前273年,魏冉與秦將胡陽起兵攻三晉,華陽之戰大獲全勝,三晉聯軍被斬首十萬,奪取了魏國的卷、蔡陽、長社,趙國的觀津。雖然沒有明確記載,樂毅是否參與此戰,但他的封地也被秦國奪取了,從此只能長居趙都邯鄲,做一閒散客卿,一代無雙國士,自此遺憾退出歷史舞臺。

    【明年,穰侯(魏冉)與白起客卿(胡陽)復攻趙、韓、魏,破芒卯於華陽下,斬首十萬,取魏之卷、蔡陽、長社,趙氏觀津。】

    因此,歷朝歷代評價樂毅,更多是將他與蘇秦張儀等縱橫家同列,更多強調的是他以弱小燕國連橫縱合,借力打力,差一點就實現以小國弱國吞併大國強國的奇蹟;而不是他帶兵才能如何神奇,完成了“東下齊城七十二”的偉績,堪比白起韓信這等軍神。

    否則的話,劉邦乘著秦軍主力四十萬大軍被項羽消滅於鉅鹿、坑殺於新安,只帶兩萬偏師,幾個月時間就掃蕩了關中,迫使秦王投降,豈不更如同和神話一般?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關羽在王者榮耀中作為一個突進型戰士,如何操作才能夠打好關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