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九龍王龍九
-
2 # 關東俠客
1644年是中國歷史上有意義的一年,李自成的大順軍攻佔北京,崇禎皇帝吊死,明朝滅亡。東亞大陸上出現清,大順,大西,南明四個政權,在清和大順之間有吳三桂的幾萬人馬,隨時可能被人吞掉。吳三桂最後衝冠一怒為紅顏,投了清朝,一片石之戰打敗李自成,清軍入關,幾大勢力開始逐鹿中原。
在當時,清軍和大順軍都是百戰之師,東亞大陸上兩支戰鬥力最強的軍隊。李自成打吳三桂時,沒有考慮到清軍會入關,以往農民軍沒有同清軍作戰經驗,被打個措手不及,退回北京城後西西安敗退。這時候,大順軍仍有五十萬人,清軍和吳三桂的軍隊加在一起才十餘萬人。李自成仍有一戰之力,但農民軍內部發生分裂,殺了威望極高的大將李巖,失去河南民心。李自成西安失守後南方流動作戰,到達湖北時,從歷史上消失。
此時,福王朱由崧在南京稱帝,即弘光皇帝,南明時代開始。南明內部東林集團和宦官集團內訌嚴重,沒有把握好機遇,被清軍擊敗,比後南明又經過隆武,紹武,永曆幾個政權,堅持了幾十年,雖有幾十萬大軍,最後被清朝各個擊破,沒有逃脫滅亡命運。
公元1644年是中國歷史上關健的一年,假如,祟禎皇帝接受李自成招安的建議,封其為王,大明的江山便不會丟失。此時,關外,皇太極剛死,五歲的福臨即位,清內部也派糸林立,不敢輕易入關。幾年之後,鹿死誰手還不一定。
李自成攻北京城時,祟禎皇果斷遷都南京,李自成的軍隊缺泛水戰能力,無法南渡,崇禎皇帝可以在江南南偏安一隅,看著大順軍和清軍互相撕殺,兩敗俱傷後,再則機北伐,象明初一樣把清軍殘餘勢力趕出北京城。經過戰火洗禮的明軍挾勝利之餘威,把女真人攆回深山老林。
如果李自成不被性利充昏頭腦,攻入北京城後,派大派接管山海關,把吳三桂調入京城,清朝也不可能入關。中原地區會有大順,大西,南明三個政權,中國歷史會出現另一個三國鼎立局面。總之,1944年是一個特特的年份,誰也不會想到,清軍十多萬兵馬會席捲全國。
-
3 # e_listen141814398
中國式的人際關係註定了中國近代的悲慘命運。明朝末年,李自成能夠透過行賄官員多次成功逃脫。而很多不夠世故的知識分子卻被極端殘暴的虐殺致死。
在秦淮八豔中李香君痛斥馬士英,馬士英罵李香君是賤人,實際上,馬士英才是最大的賤人。
《續明紀事本末》記錄了馬士英的晚節。鄭芝龍和方國安,都是馬士英的好朋友。馬士英在潞王政權覆滅以後,在清軍的追擊之下,潰不成軍。馬士英聯絡降將張存仁,企圖投降清朝但對方不接收。於是透過馬士英的私人關係,在一幫包括方國安、鄭芝龍在內的死黨的幫助下,馬士英得以進入方國安帳下,方國安的部隊是南明軍隊的主要支柱,方國安手下有超過10萬人的部隊,在南明軍隊中最有實力。馬士英在方國安面前大談軍事,然後說當年弘光政權的覆滅都是阮大鋮惹的禍,吹完之後,卻跟阮大鋮依然情同手足。然後唆使方國安攻擊友鄰的部隊,使得南明的抗清部隊要麼無糧草供應,要麼在方國安的攻擊下潰不成軍,閩浙道路中斷,南明軍隊的抗清事業從此基本瓦解。然後馬士英扣押了魯監國朱以海,準備以此獻給清朝,作為將來在清朝晉升的階梯,馬士英阻斷前來營救的張國維,橋墩上刻下十個大字。但被馬士英派去的心腹大將忽然生病了,朱以海登舟入海。方國安阮大鋮後來都投降了清朝,不久後跟馬士英一起被清朝殺死。鄭芝龍後來也投降了清朝。
據史書記載,馬士英之所以能在明末的大環境下飛黃騰達,根本不是有什麼過人的能力,而是他非常善於交結權貴,他之所以在第一次當縣令的時候就被彈劾,就是因為用公款交結權貴,馬士英非常善於拉攏很多狐朋狗友,這才使得他一再飛黃騰達,並且在搞垮了幾個南明政權之後,別人仍然動不了它一根毫毛。馬士英扣押了朱以海,作為投降清朝的政治資本,據史書記載,被馬士英策反的方國安其破壞力比已經投降清軍的金聲桓還要大。在江陰保衛戰的81天中,江陰孤城就抵抗了清軍重兵圍困長達81天,體現南明王朝真正的抵抗能力。之後在浙江地方,勢力超過幾百個江陰的魯監國政權割據政權,幾乎又成為了南明政權光復的希望,但馬士英又徹底毀滅了南明政權的最後希望。方國安敗退就敗退了,但他之後成為了消滅南明王朝的主力,對於消滅南明魯王政權,本來方國安沒有投降清軍,但經過馬士英策反之後,手握重兵的方國安的對於消滅南明王朝的貢獻甚至超過已經投降清軍的金聲桓。
《續明紀事本末》記錄了馬士英的晚節。鄭芝龍和方國安,都是馬士英的好朋友。馬士英在潞王政權覆滅以後,在清軍的追擊之下,潰不成軍。馬士英聯絡降將張存仁,企圖投降清朝但對方不接收。於是透過馬士英的私人關係,在一幫包括方國安、鄭芝龍在內的死黨的幫助下,馬士英得以進入方國安帳下,方國安的部隊是南明軍隊的主要支柱,方國安手下有超過10萬人的部隊,在南明軍隊中最有實力。馬士英在方國安面前大談軍事,然後說當年弘光政權的覆滅都是阮大鋮惹的禍,吹完之後,卻跟阮大鋮依然情同手足。然後唆使方國安攻擊友鄰的部隊,使得南明的抗清部隊要麼無糧草供應,要麼在方國安的攻擊下潰不成軍,閩浙道路中斷,南明軍隊的抗清事業從此基本瓦解。然後馬士英扣押了魯監國朱以海,準備以此獻給清朝,作為將來在清朝晉升的階梯,馬士英阻斷前來營救的張國維,橋墩上刻下十個大字。但被馬士英派去的心腹大將忽然生病了,朱以海登舟入海。方國安阮大鋮後來都投降了清朝,不久後跟馬士英一起被清朝殺死。鄭芝龍後來也投降了清朝。
據史書記載,馬士英之所以能在明末的大環境下飛黃騰達,根本不是有什麼過人的能力,而是他非常善於交結權貴,他之所以在第一次當縣令的時候就被彈劾,就是因為用公款交結權貴,馬士英非常善於拉攏很多狐朋狗友,這才使得他一再飛黃騰達,並且在搞垮了幾個南明政權之後,別人仍然動不了它一根毫毛。馬士英扣押了朱以海,作為投降清朝的政治資本,
你說南明王朝上賞罰不明。實際上,清軍渡過長江的時候,清朝的水軍實力極差,馬士英調集超過20萬福建的軍民防守長江,並任命他的妹夫負責長江防衛,清軍與福建水師進行過幾次水戰,都是南明軍隊獲得勝利,於是慶功會和朝廷的重賞紛至而來,但出人意料的清軍忽然沒有預警的情況下順利渡過了長江。
眾所周知,就在清兵渡過長江後不久,多爾袞下達了全民剃髮令,但清兵是如何渡過長江的?根據明朝史書《明季南略》和《南渡錄》的記載,渡江當日,清兵聲東擊西。從七里港趁著大霧渡過了長江,渡到一大半的時候,南明軍隊才發現清兵,隊形大亂,清兵趁機渡過長江。乍一看似乎是大霧惹的禍,可謂天不助大明。仔細一想,其實很有問題,長江大霧是經常有的現象,真正的原因是“七里港警報寂然”,就是偵察兵都被打怕了關怕了,原來在幾天前就在七里港,馬士英把前來報警的偵察兵抓起來捆起來,痛打一頓;重賞那些吹牛逼的,使得沒有人再敢來報警,於是七里港從此無人報警,上演了一出真實版的花剌子模信使故事,這使得南明政權從此成了瞎子和聾子,真是害人不淺。中國歷史上,有很多靠著長江天險守住了半壁江山的政權,實在是太多了。沒有哪一個崩潰的如此的快,難道,東晉和南宋的時候,上百年都難得遇一次大霧?馬士英在七里港上演的,才是真正的花剌子模信使故事,比傳說中的真實多了。
-
4 # 潘不安講究史
顧炎武先生曾經說過:“保國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謀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賤與有責焉耳矣。”
這句話後來演變為我們耳熟能詳的“天下興亡,匹夫有責。”但在整個中國古代,符合“天下興亡”者,只發生過三次。
第一次,是公元前221年,秦朝統一天下,其意義不只是我們一般所認為的焚書坑懦,結束了春秋戰國的百家爭鳴。更重要的意義在於,他推翻了三代(夏商周)政治,結束了中國的封建統治。(注:中國文化中的封建為封而建之,與我們現在認知的封建有略微區別)
《文獻通考·田賦一》在結尾曾寫道:
蓋自秦至今,千四百餘年,其?能行授田、均田之法者,自元魏孝文至唐初才二百年,而其制盡隳矣。何三代貢、助、徹之法千餘年而不變也?蓋有封建足以維持井田故也。三代而上,天下非天子之所得私也;秦廢封建,而始以天下奉一人矣。三代而上,田產非庶人所得私也;秦廢井田,而始捐田產以與百姓矣。秦於其所當予者取之,所當取才予之,然沿襲既久,反古實難。欲復封建,是自割裂其土宇,以啟紛爭;欲復井田,是強奪民之田產以召怨ゥ,書生之論所以不可行也。秦朝廢封建制,使天下只奉一人;廢井田,開阡陌,使田產歸於百姓私有。但這導致了一個結果,就是土地會不可避免的被少數人逐漸兼併,當達到極限,舊的朝代滅亡。之後土地重歸一人,即新朝代的皇帝,為了鞏固統治,繼續將土地分配給百姓,然後進入下一輪土地兼併的輪迴。
從秦朝之後,無論是兩漢、兩晉、還是隋唐,各個朝代都有無數的文人,想要打破這種兼併的輪迴,恢復三代時土地國有的井田制,其中最著名的,並且曾付諸實際的便是王莽。
但他們無一例外的失敗了,因為想要恢復井田,就要恢復封建制,將百姓手中的土地重新收回,再交由那些諸侯,卿大夫管理,這無疑是強奪天下所有百姓的利益,使王朝重新分裂。
第二次是,1279年,宋朝滅亡。
雖然歷史上宋朝一直有著“弱宋”之稱,但他卻是中國古代文明發展的極致。陳寅恪先生曾經說過:“華夏民族之文化,歷數千載之演進,造極於趙宋之世。”也是中國歷史上唯一一個沒有亡於內亂的朝代。
宋朝在政治上,對“天下為公”的思想已經習以為常,皇帝權利開始受到限制。南宋時,在給宋高宗的奏章中已經公然有這些話:
“天下者,中國之天下,祖宗之天下,群臣、萬姓、三軍之天下,非陛下之天下。”君臣之間,也已經由主僕關係,發展為“君雖得以令臣,而不可違於理而妄作;臣雖所以共君,而不可貳於道而曲從”的公共關係,是一種職業上分工關係。
到了宋朝,已經開始不再用國家力量干預土地買賣和兼併,反而實行“不立田制”、“不抑兼併”的土地政策。這使得宋朝的土地買賣非常的盛行,甚至國家土地也開始向私有化發展。
這一方面得益於,宋朝開發的戶籍制度,只以“坊郭戶”和“鄉村戶”即“城市戶口”和“農村戶口”相區分。不再將百姓禁錮在土地之上,商業,手工製作業百花齊放。
另一方面得益於,宋朝教育、科技、文化的反展,使得生產力大大提高,尤其推廣種植占城稻,解決了全國的糧食問題。
如果長次發展下去,中國將有可能變為君主立憲制,進入近現代社會。可是1279年,宋朝滅亡,中國開始倒退回半封建半奴隸社會。
第三次便是1644年,這一年崇禎皇帝自盡,明朝滅亡,大清入關。大明、大清、大順、大西四個政權在中原交替,決定著中華民族未來的走向。
而我們不來說中國,只說在同一年的歐洲,資本階級革命在英國爆發,從而引起了40年的英國內戰。
這場戰爭所帶來的結果是,斯圖亞特王朝倒臺和《權利法案》的誕生,奠定了英國君主立憲政體的理論和法律基礎,確立了議會所擁有的權力高於王權的原則,標誌著君主立憲制開始在英國建立。
所以,1644年就像一個十字路口,這一年英國開始走向了資本主義,而中國最後走向了另一個方向。
-
5 # 心向青山
公元1644年,在中國是甲申年,是明思宗崇禎十七年、清世祖順治元年、大順朝永昌元年(李自成)、大西朝大順元年(張獻忠)。
如果說張獻忠的大西朝只是一個地方割據政權,那麼李自成的大順便是奔著改朝換代去的,事實上當時北方的地方官僚也確實開始歸順李自成了。
歷史上從未有像1644年這樣政權更迭如此迅速。這一年,明崩——順亡——清興,當北方士人以為李自成可以穩坐天下之時,吳三桂和清軍聯手大敗李自成,此後清軍入關,大順亡,清朝開始了一統天下之路。
這一年的意義,站在傳統中原王朝的角度看和整個中國的角度看,其實會很不同。
1、從中原王朝的角度來看,1644年是天崩地裂的一年。
這一年,不是亡國,而是亡天下,大明從此成了最後一個漢家王朝,隨之消失的還有漢家衣冠。為何有許多人嘆息大明的滅亡,其實並非大明本身有多好,而是許多人相信假如大明不亡,中國可能不會有近代那麼多的苦難,是清朝導致了這一後果、造成了這一切。
但事實可能並非如此。
2、從整個中國的角度來看,1644年避免了中國可能的三分天下。
三分天下,當然並非大明、大順、大清,而是明朝(或大順)、清朝、蒙古。
如果明朝足夠強,如果明朝出現一位雄才大略的皇帝,且能夠在剿滅農民軍的同時,擋住清軍的南下,那麼,明、清、蒙古便成了三分天下之局。
清朝確實在1635年便擊敗了漠南蒙古,並取得了蒙古大汗的稱號,但並不完全被漠北和漠西蒙古認可,假如沒有中原的經濟實力作後盾,清朝能否徹底征服蒙古三部其實也是有疑問的。
對於明朝來說,清朝不入侵,蒙古不南下,這便是最好的局勢,皇帝們的盛宴也可以繼續下去。
3、1644年的世界
當中國開始明清易代之時,亞歐大陸的西北邊陲英國,在1640年爆發了資產階級革命,並在1689年透過《權力法案》確立了君主立憲制。
1642年,伽利略去世
1643年,牛頓出生了。
從此,西方開始了科學革命,工業革命快要到來了。
不亡的明朝能夠透過科學革命將中國帶入工業時代嗎?顯然不會。
1648年,歐洲的三十年戰爭結束,歐洲各國透過《威斯特伐利亞和約》建立了威斯特伐利亞國際體系,從此以外交會議訂立和約成為西方主流,主權國家共存的概念得到了各國的認可,之後隨著西方的對外擴張這些原則被全球接受。
1689年,中國與俄羅斯簽訂的《尼布楚條約》便是中國第一個確立邊界的條約。試想,當沙俄進入中國之時,中國仍處於三分天下之時,會是什麼局面?
中原王朝(明或大順)的北方邊界大機率就是長城,沙俄能否擊敗滿族和蒙古,則是未知之數,缺少中原經濟實力做後盾的清朝未必能打得過俄羅斯。
因此,1644年,從整個中國的角度來看,是清朝在列強入侵之前完成中國真正的大一統的元年。清朝入關後,用了115年的時間統一了中原和蒙古,而這一時間(1759年)距離鴉片戰爭不過80年。
我們應當理性的看待清朝,不吹不黑,畢竟只要地在,人在,一切都會有希望。正如今天,經歷了鳳凰涅槃的中國終於浴火重生了。
-
6 # 戀紅塵醉紅顏y
1644年中國大地上風起雲湧,存在著三個主要政權,苟延殘喘的明朝,銳意進關的清朝,以及代表以李自成為主的大順朝。1644年註定是個不平靜的一年。
此時的明朝可謂是已經氣數無多,既要防備農民軍隨時會攻向北京,一面要防備虎視眈眈的清朝鐵騎。隨著孫傳庭在潼關戰死,潼關失陷,崇禎能夠用的軍隊只剩下關外的關寧軍。
這一年,李自成在西安稱帝,並且發出了討大明檄,開始向北京進軍。“磋爾大明氣數已盡!”的聲音不斷迴響在崇禎帝的大殿中。
1644年三月,明崇禎帝朱由檢調在山海關外抵禦清軍的吳三桂率部隊入京,清軍趁此機會佔領了明在關外的全部土地。與此同時,李自成率領的大順農民起義軍攻陷明都北京,推翻了明朝的統治。此時的吳三桂成為了喪家之犬,此時的清廷攝政王多爾袞率領10萬大軍揮師南下攻明。十一日,清軍抵達遼河得知大順農民起義軍已經佔領了北京。多爾袞召集眾將商議,明降將洪承疇認為應該出其不意接近北京的薊州、密雲,急行趕往北京,在大順尚未站穩腳跟前攻其不備,奪得天下。多爾袞採納了他的建議。
而李自成這邊為了招降吳三桂,特意讓他困在北京的父親吳襄修書一封勸他歸降,吳三桂決定歸順大順軍。去投降的路中,聽聞李自成殺害其家人妻子的訊息,於是改變初衷,拒絕投降,回到山海關便趕走唐通,部署防禦工事,吳三桂自知兵力有限,不能與李自成為敵,於是向清軍多爾袞求援。
李自成知道後便率大軍二十萬攻打山海關(關於大順軍人數有爭議,此處採用《明史》),為爭取吳三桂,攜明朝太子朱慈烺和吳襄隨軍同行。李自成對清軍情況不明,行動遲緩,四月二十一日才抵達山海關下,在石河西岸與吳三桂部成對峙之勢。同日,李自成的大順軍與吳三桂於一片石、西羅城進行惡戰,甫開戰吳軍小勝於西羅城,接著李自成軍猛攻東羅、北翼二城。
當晚,清軍進至山海關外15裡處一線集結。山海關北依角山,南傍渤海, 城高牆堅, 外築羅城、翼城互為犄角,易守難攻。守軍除吳三桂部外,還有山海關總兵高第部一萬、鄉勇約三萬人。李自成抵關當日,向吳三桂發出逼降通牒,遭拒絕後,一面令唐通、白廣恩部近二萬人從一片石出邊立營,斷吳三桂退路,一面以主力六萬分別對西羅、北翼和東羅城猛攻。吳三桂以主力列陣於西羅城石河以西一線,阻止大順軍攻關。雙方激戰於西羅城附近,守軍為擺脫困境,詐降誘大順軍數千人抵近城垣,在城上突發火炮。大順軍死傷甚眾,被迫後撤。在北翼城,大順軍利用居高臨下地形,猛攻城垣,激戰至翌日黎明,迫守軍一部投降。但因其他各城未下,大順軍未能進據羅城。但是由於大順軍有著人數的優勢,雙方激戰了一晝夜,吳軍瀕臨全線崩潰。
二十一日夜,多爾袞率領的清軍抵達關外的威遠城,擊敗唐通部隊後,靜觀其變準備坐收漁翁之利。二十二日晨,吳三桂向清剃髮稱臣,並開啟山海關城門。清軍趁風沙彌漫時,突然殺出。大順軍猝不及防,陣腳大亂,雖奮力抵擋,但最終接連戰敗。李自成帶軍邊戰邊退,最終大順軍失敗。此後李自成連戰連敗,一路被吳三桂追著打,從永平退到北京。二十九日,李自成率軍倉促向西撤出。多爾袞命吳三桂追擊,自己親自統領清軍進入北京。
另外由於驕兵而失敗的李自成沒有吸收教訓,聽信牛金星讒言,誅殺大將李巖,原本渙散的軍心立刻蕩然無存。士兵們看不到東山再起的希望,紛紛逃脫。最後在一處的地方武裝勢力中,李自成被伏而亡。
此戰,清攝政王多爾袞善於抓住戰機,利用矛盾,採用正確的戰術,一舉獲勝,為清軍入主中原,統一中國奠定了基礎。
此次山海關大戰也被歷史學家譽為“決定中國命運的山海關之戰”。是中國歷史上極具影響力和深遠意義的一次重要作戰。
-
7 # 大智若榆
讓我們梳理一下時間線
一、崇禎自縊。崇禎(1628年—1644年)是明朝皇帝明思宗朱由檢的年號。崇禎是明朝的最後一個年號。崇禎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破京師,思宗自縊。李自成建立確立大順,改年號為永昌;吳三桂則擁立朱慈烺為帝,改元義興。
二、甲申之變。指明朝崇禎甲申年(1644年)李自成大順軍攻入北京,崇禎帝自縊的事件。因1644年為甲申年,故稱甲申之變。此年李自成、張獻忠、明朝、滿清軍隊互相交戰,北京百姓多有死傷,並引發了吳三桂引清兵入關。
三、潼關之戰。1644年十二月,清朝定國大將軍多鐸率領清軍與李自成大順軍在潼關進行的決定性戰役。
四、順治開國。公元1644年至1661年)為清朝在清軍入關後第一位皇帝清世祖福臨的年號,前後共18年。
五、南明滅亡。弘光(1645年正月—五月)是南明朱由崧的年號。 1644年五月朱由崧在南京稱監國,以明年(1645年)為弘光元年。五月清軍攻克南京,由崧被俘殺。
總結一下,大清朝誕生了!
-
8 # 小巨人077
我來說說吧,答案很多,我只說一點:1644年的皇太極率領滿八旗入關,意味著盤踞東北的女真及東北三省徹底納入中華版圖,或許很多人會說中原王朝的徹底瓦解,我想借用顧炎武先生的話回覆:異姓改號謂之亡國,仁義充塞則率獸食人,謂之亡天下。
-
9 # 百世輪迴者
1644年是中國歷史上有意義的一年,李自成的大順軍攻佔北京,崇禎皇帝吊死,明朝滅亡,漢族在封建社會統治正式結束!
回覆列表
1644年是中國歷史上一個極重要的年份。道1644年是明朝明思宗崇禎十七年,大順永昌元年,清世祖順治元年!
這一年的農曆1月(一說是公曆2月8日),李自成在西安稱帝,建國號“大順”。同時,於去年(1643年)10月8日即位的愛新覺羅.福臨正式定年號為順治!此意味著中國的三個帝制政權鼎立!(同時存在崇禎,順治,永昌三個年號)
農曆3月19日(公曆4月25日)李自成攻入北京,崇禎帝於煤山自盡!此意味著明朝歷史的結束,南明歷史的開端!
農曆4月,吳三桂與清廷會盟,引清軍入關!
農曆4日18日(公曆5月27日) 山海關戰役爆發。大順軍戰敗。李自成退回北京城!
山海關一役,在中國歷史上地位相當重要,此役確認了清廷對中原地區的統治地位,對中國歷史有著深遠影響。至此重要事件我已基本講完!餘下的事件有:
6月4日,李自成退出北京。
6月5日,清軍佔據北京城
6月19日,福王朱由崧在南京稱帝,年號弘光。南明政權開始
9月20日,順治帝駕車由盛京出發,遷朝廷至北京。
10月6日,張獻忠在成都稱帝,改元大順,建立大西政權。
10月30日,清世祖福臨正式定都北京。改盛京(瀋陽)為留都。
1644年是中國帝制時代的最後一個漢人中央政權的落幕之年!也是最後一個少數民族中央政權確立之年!也許這就是它的意義所在嗎!
但最後,我不得不說這一年對漢人來說是一個屈辱之年!!滿清對中國作出了許多貢獻,現在的藏疆蒙等省劃入中國都有滿清的功勞!但滿清的剃髮易發,及其後對漢人的歧視性政策,以及文字獄和對漢文化的篡改,以及在平定南方的過程中對漢人的屠殺對漢族及漢文化傷害太大,這是絕不可忘記的,更不是閻崇年之流的“專家”可以輕易帶過和篡改的!(最後一段繫個人見解,僅針對歷史,不涉及當前民族,滿族現在是中華大家庭中一員,是同胞的兄弟姐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