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斷鷹攀崖愛歷史

    你好,本人先打個草稿,稍後再寫。

    1、東漢中後期皇帝大多年幼早逝,權力落入外戚手中。

    2、皇帝利用宦官,向外戚開刀。

    3、官逼民反,引發黃巾起義

    4、黃巾起義造就州郡勢力強大,進一步架空中央集權。

    5、董卓進京,引發十八路諸侯

    6、接下來……

  • 2 # 夏雨風

    東漢原本有5000萬人的東方帝國,東漢末一場瘟役席捲半壁江山,黎民百姓深受其害,奪走了很多生命。

    漢朝皇帝昏慵,宦官宮鬥日益熾烈,西涼豪強董卓進京,把持朝政,朝綱墜落,民不聊生,天怒人怨,民眾浮動。

    張角張寶張梁三兄弟,借行醫"救死扶傷"為名,建立"五斗米教",在全國各地建立"36方"(支部),以黃帝老子道教為行動綱領"黃道當立,當在子時",約定各方同時發動起義,起義者人披黃巾,史稱"黃巾軍"起義。

    皇都出現叛徒,向朝廷告發,有幾方遭致鎮壓,黃巾軍隨後大爆發。在天下大亂中,諸侯先是各自鎮壓了當地黃巾軍,隨後又互相爭伐搶奪地盤。

    在數十年的諸侯混戰中,最後形成魏漢吳三國鼎立。在這一過程中,曹操有詩為證:"百里無炊煙,白骨沃於原"。

    老百姓經瘟疫摧殘、戰亂喪生、貧病交加、流離失所,已是十室九空,無數屍體橫陳。

    到三國鼎立,魏國統計人口是443萬,吳國統計人口250萬,蜀國只有108萬,全加來方才801萬。漢末人口幾乎喪失了九成之巨。

    朝廷黑暗統治,引發民變,諸侯混戰;瘟疫橫行,天災人禍。這一切加速了百姓流離失所、貧病交加,不是病死、就是戰亡,全華人口急劇下降。

    天下清明,和平安定,戰勝瘟疫,才是多麼至為寶貴啊!

  • 3 # 半吊子學歷史

    戰亂的原因

    主要歸咎為天災和人禍兩個方面。

    天災

    連年不斷的水、旱、蟲災、地震以及間隔幾年一次的“大疫”,使得腐敗的東漢王朝雪上加霜。漢靈帝在位二十一年,發生在中原地區的水、旱、風、蟲災即達26次,地震7次,特大疫情5次,平均每年發生兩次天災。漢獻帝建安二十二年,再次發生“大疫”,曹操統一北方網羅一大批文化名人中有許多都死在這次疫情中;譬如建安七子中的陳琳、王粲、徐幹、應瑒、劉楨5人,以他們當時的政治地位、醫療條件都沒能躲過疫情,就更甭提普通老百姓了。

    人禍

    賣官鬻爵,政治腐敗。漢靈帝當初襲解瀆亭侯時,估計窮怕了,當了皇帝后就開始買官做私房錢。當時買官已經形成產業鏈,到了明碼標價的地步,“二千石二千萬,四百石四百萬”;“又私令左右賣公卿,公千萬,卿五百萬”。甚至在大內皇宮開設市場、商店,開始發展起了地攤經濟。宦官專權,外戚結黨。東漢時期宦官與外戚輪流把持朝政,已經成為特色。漢靈帝是東漢宦官統治最長的統治時期,宦官的編制名目繁多,更是突破常制一次便冊封了十二位中常侍,史稱“十常侍”。這些宦官們奸虐弄權,朝堂上打壓異己,朝外對人民殘忍掠奪。外戚專權同樣也貽害無窮,大將軍何進為了對抗宦官,竟然召集地方實權軍人入朝誅殺宦官,結果董卓進京後為害更甚。民族矛盾,起義不斷。涼州羌族動亂,整改東漢後期一直忙於對邊疆地區少數民族用兵,長期戰爭不僅加劇了國家負擔,也養成了一批尾大不掉的軍閥。中原同樣起義不斷,黃巾起義之後,還有“黑山、黃龍、白波、左校、郭大賢、於氐根、青牛角、張白騎、劉石、左髭丈八、平漢、大計、司隸、掾哉、雷公、浮雲、飛燕、白雀、楊鳳、於毒、五鹿、李大目、白繞、眭固、苦唒”等農民起義,“大者二三萬,小者六七千”。人口的減少

    漢桓帝永壽三年(157年),全國共有10677960戶,56486856口人,這是東漢末年最後一次人口大規模統計。晉武帝太康元年(280年),在滅吳實現全國統一後,再次進行全華人口大規模統計,僅有2459840戶,16163863口人。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職業發展的障礙是因為有“心理牴觸”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