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異史雜談

    重耳流浪了19年,在位9年,終年72歲。也就是44歲開始流浪。

    重耳的流浪之途—宋國

    一個人好端端的,幹嘛要四處流浪呢?

    對比中國古代的兩位大旅行家孔子和重耳的遭遇,我們分析認為:之所以要周遊列國,多是因為不得志才不停地尋覓機遇,在尋覓機遇的過程中,又屢屢受到冷遇,這才不得不周遊列國。

    樹挪死,人挪活。一個人在不得志的時候,不妨改變一下方向,說不定就會有新的機遇出現。萬一不行,再變也無妨。

    話說晉國公子重耳,從晉國出發,到了翟國

    經過衛國,來到齊國;逃離齊國,又到曹國。曹國只呆了一天,因受到冷遇,再加上人格上的侮辱,洗澡時被偷窺了,他就又走了。現在,他到了宋國。

    宋國的國君是宋襄公,宋襄公是個仁義之人,聽說晉國的公子重耳來了,就馬上派他的大司馬公孫固出城來迎接。這是重耳自流亡以來,受到的最高級別的接待。即使他到齊國時,也沒有什麼重要人物出城去接待他。

    於是,重耳一行就跟著公孫固進了城,在宋國最高階的賓館裡住下。

    這宋襄公久聞公子重耳的大名,知道他是個賢能且尚未得志的人。又因為宋襄公痛恨楚國,為了報仇,日夜都在重金尋求賢人相助,今天聽說晉國的公子來了,喜歡的不得了。

    但因為宋襄公腿上有傷,不方便下床,就叫公孫固安排他們先住下來,好酒好肉招待,先住一段時間再說。

    第二天的時候,重耳客氣的推辭說:“多謝貴國的盛情款待,我們不好意思打擾宋公養傷,還是走吧。”

    公孫固再三挽留,見重耳執意要走,就私下詢問狐偃道:“當初,你們到齊國的時候,齊桓公是如何款待的?”

    狐偃就如實說了:嫁了一個女兒,送了二十輛車。

    公孫固就把這個“賬目”報給了宋襄公聽。宋襄公說,哦,嫁女兒,我現在可沒有了,但車有的是。他就毫不猶豫的學齊桓公的樣子,也一次性贈給了重耳二十輛車。

    重耳感激不已,又在宋國住了一些日子,每天都去看望宋襄公,祝福他早日康復。但當時因為沒有青黴素,宋襄公的傷口開始潰爛,化膿,病情一天天的惡化。

    狐偃見宋襄公的病體沒個痊癒之期,就悄悄對重耳說,公子,咱們還是走吧,我看宋襄公的傷是好不了啦,我們要想回晉國復國,看樣子,是不能指望宋國啦。

    這回,不是人家瞧不起他,而是他瞧不起人家。雖然人家沒有冷遇他,但終因不能得志,不能復國,呆在這裡又有什麼用呢?

    重耳的流浪之途—鄭國

    於是,重耳再次堅決要走,宋襄公不得已,只好又贈送了他許多糧食、衣服之類,讓他們滿載而去了。重耳的隨從們也都說宋襄公是個仁義之人。

    再說重耳離開了宋國,繼續向東,就到了河南的鄭國。

    早有人報知鄭文公。

    鄭文公就對群臣說:“重耳,是個不孝之人,背叛了他的父親而逃跑,列國都不接納他。他是個災星呀!他到齊國,齊公死了,他到宋國,宋公死了,這種人,還是不要放他進城,不必理他。”

    上卿叔詹說:“晉公子有三助,乃上天庇護之人。不可怠慢。”

    鄭文公問:“有哪三助?”叔詹回答:“他呆在一處時,有賢名;他外出走動時,無禍患,這是上天對他的眷顧,此一助也。

    “自從重耳流亡以來,晉國國內就災禍不斷,這難道不是上天有意在製造混亂,等待治國之人回去接替嗎?此二助也。

    “趙衰、狐偃,魏犨等人都是當世之英傑,卻樂意追隨重耳流浪許多年,此三助也。

    “有了這三助,他就好比一條潛龍,不飛則已,飛必沖天!現在他正是落魄之際,我們應該尊賢才,順天命,主動與他結交。”

    鄭文公說:“可是,重耳已經快老了呀,你也不看看他的年紀,四處奔波了大半輩子,到今天還是這副窮樣,就算他以後發跡了,又還能有多大作為呢?結交這種人,不值。”

    叔詹生氣了:“你若不想接待他,那就把他殺掉!免得留下仇恨的種子,以遺後患。”

    鄭文公笑了起來:“有毛病吧,殺他,他跟你有仇啊。”

    於是,鄭文公傳令:把城門都關起來,不要放他們進來,等他們都走遠了,再把城門開啟。

    重耳見鄭國不接待他,大白天的關上城門,就只好繞道而行,又向南走,行過多日後,就到了當時最強大的楚國了。

    途徑國家的羅列

    從晉國出發:

    翟國——這是重耳的母親國。

    衛國——衛文公——衛文公不想,就把他們當成戎狄的一支,不理他們;

    齊國——齊桓公——重耳來之後,齊桓公不久就死了,隨後齊國內亂;

    曹國——曹共公——曹共公避而不見,趁機奚落(偷看重耳洗澡),後面重耳可是來報仇的;

    宋國——宋襄公——這是一個倒黴鬼,和楚成打了一架(泓水之戰),還被楚成王

    綁架了。隨後被釋放回國。不久就死了,死前結好於重耳;

    鄭國——鄭文公,不接待,連城都沒讓進;

    楚國——楚成王,熱情接待了重耳,楚成王是個大老粗,直接就問重耳,如果你歸國,對我有什麼好處?“成王曰:“子即反國,何以報寡人?”

    重耳喝多了,就發狂道:“將來,萬一不得已,我的兵車和你的兵車撞到了一起,若打起仗來,我會主動先讓你,退避三舍,然後再跟你交手過招。”“退避三舍”這個成語,就是重耳先生原創的,表示萬一和楚成王打仗,會主動讓他。古時行軍以三十里為一舍,三舍就是九十里。

    此言一出,楚成王的上將成得臣勃然大怒!

    成得臣是個打仗非常厲害的人,前不久,是他指揮了“泓水之戰”,把宋襄公打殘廢了,殺的宋軍落花流水。

    秦國——秦穆公——以《詩經》裡面的歌曲為潛臺詞,達成了合作。

    也就是晉文公回國翻盤靠的是楚成王給錢(厚送重耳),秦穆公出力才完成了回國奪權。

    這裡有個問題,為啥有些國家接待重耳,有些國家不接待重耳?看看我們上面列出的,大致分個類你就明白了。最終回國奪權。

    大國背後的算計

    衛國、曹國、鄭國,這三個不能左右天下局勢的小國,都不願意接待重耳。反而是齊國、宋國、楚國,這三個大國,都非常樂意熱情招待重耳。為什麼呢?

    重耳,一個流亡公子,一窮二白,對於小國來說,並沒有什麼利用價值可言,不僅沒有利用價值,反而還會帶來不測之災。因為流亡的公子重耳,正是晉國官方的敵對勢力。

    誰敢收容流亡的重耳,那不就是挑明在與晉國政府為敵嗎?為了一個流浪漢而得罪一個國家政府,對於小國來說,怎麼算,都是不划算的。

    所以,小國沒有必要去惹這個騷,不接待重耳,也就再正常不過。

    當然,這裡還有個問題,就是重耳年紀大了,這都50多歲了。那個時代,50多算是高壽,還能活幾年呢?估摸著這也一個重要的原因吧。誰會為了一個老頭得罪一個國家?

    我們再說大國。

    大國的策略正好相反,以收容流亡勢力為最佳選擇。其中的利弊,是可以計算的:

    1、弊端就是與晉國政府(中等國家)的關係鬧僵。

    2、但是,大國並不怕與中等國家鬧僵關係。反而是中等國家不敢輕易和大國翻臉,即使頗有怨言,也只敢表示口頭抗議。

    實際上並沒有什麼過於明顯的弊端。但好處卻多多:

    3、收容流亡者,成本其實非常低廉。還可以輕易獲得“保護弱者”的美名,為自己近乎於免費的造勢。

    4、有利於吸引更多的其他流亡者,都自願的加入到自己的陣營裡來。

    5、有利於製造矛盾,在恰當的時候,可以扶持流亡者回國,把自己的國家攪亂,而從中漁利。

    6、甚至可以扶持流亡者回國奪權,成為效忠自己的勢力。

    總之,大國收容流亡勢力,成本低廉,好處多多,風險幾無。而流亡勢力逃往大國,也是好處多多,機會多多,庇護最有效。

    這樣,就不難理解楚成王如此專橫跋扈

    不可一世的人,為什麼偏偏要格外敬重重耳了。不是敬重重耳的品格,不是敬重重耳的賢能,而是看中了晉國這塊大蛋糕的利益。

    此時的重耳,在楚成王的眼裡,就是一個可以低價買進長期囤放的“貨”。

    當然,可能還有另外一層意思,那就是:我現在私下的承認你是晉國的君主,那你也應該承認我才是天下的大王。

    所以,“楚成王以諸侯禮待之”。把重耳當作了晉國的君主,也就是說,並不怎麼承認那個晉惠公

    為晉國的君主。他恨不得重耳回去天天和晉惠公爭位,兄弟倆打的頭破血流,國無寧日,那他就喜歡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本人月薪2000+,想買臺35以內的車代步,問大家買什麼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