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晴空kun

    推薦800d,如果說相機是以擠牙膏一樣的模式更新換代的話,800d應該算是擠的非常多的一次。

    說一下理由:

    800d對焦點躍升至45個,可以很一些中端機媲美。即便拍攝的主體不在畫面中心時,也能用邊緣對焦點進行對焦,不必對完焦再移動相機重新構圖。對焦點越多,可選擇的範圍也就越大,被攝主體也可以在更偏離畫面中心的條件下被準確對焦。

    800D雖然只是半畫幅入門機,但對焦亮度範圍看齊專業全畫幅5D4。

    影象處理器非常新,越新代表有越強改善畫質的能力,也就是讓你的入門機也能拍攝更出色的照片。

    感光度非常高,這也要得益於它優秀的影象處理器。弱光環境中還需要手持拍攝的話,高感光度就會有一定的作用。800D的感光度看齊全畫幅的5D3。

    重量:現在的人都比較講究輕裝出行。同樣不帶電池的情況下,800D是485g,700D是525g。

    700D雖然也是最好的入門機,有翻轉屏,有觸控,簡單易用功能也多。但是對焦點少,對焦速度不夠快,有點跑焦。

  • 2 # 一輪明月亙古今

    00

    首先是相機選擇問題,我建議如果你是因為價格太貴而想要入手700D,那麼我推薦你直接購買200D;一分錢一分貨,買新不買舊,如果經濟允許,推薦800D或者加點錢直接購買77D。

    然後是後期修圖問題,電腦端最基本的PS和LR要會使用,手機端snapseed、MIX等至少熟練使用一款,後期對於技術理論學習的要求高一點,最好是在網上尋找一些影片教程,邊學邊做提高的更快。

    01 200D 與 700D

    為什麼不選700D,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太舊了!2013年的產品,現在都2017年了,4年的時間足夠讓數碼世界發生質的變化。

    200D是17年的新產品,雖然定位在迷你單反,和定位在家庭系列的700D/800D不在一個級別上,但為什把它和700D放在一起比呢?

    因為現在200D的價格和700D差不多。200D的9點對焦系統和800D的45點對焦相比確實弱了一點,但700D也是9點對焦。雖然對焦點數相同,但佳能把很關鍵的雙核全畫素自動對焦技術下放到了200D上,所以在對焦效能方面,200D是遠超700D的。

    除此之外,200D的影像處理器比700D高了兩代,有效畫素高了600萬,對於相機而言,這些都是很關鍵的引數。所以,花同樣的錢購買4年前的700D,還不如直接買今年的200D。

    02 800D 與 77D

    這兩款機器的都是17年的最新產品,77D比800D稍微貴了一點,如果說800D是面向家庭使用者的入門機,那麼77D就是面向新手入門的旗艦機。

    從名字上看77D更像中端機型,它的外表也在向中端機80D靠齊,所以和800D相比也更加專業。

    比如77D將模式轉盤移到了左邊,在原來800D放模式轉盤的地方增加了一塊肩屏,方便使用者更好的觀察核心引數資訊,並且對其他的一些細節設定方面進行了更專業的改動。

    但綜合性能方面77D和80D相差不大,所以願不願意多花500塊,看各人意願了。

    03

    最後,祝你早日入手自己心儀的相機,開始自己的攝影之旅。

  • 3 # 貝殼影像

    對於攝影新手的話,我一直建議先選擇入門級別的單反相機,700D和800D都是入門級別的,只是700D是佳能2013年上市的入門機型,800D是佳能2017年上市的入門機型,兩個機型在效能上比較肯定是新機型800D要強很多,這就要看樓主的預算資金想投入多少了,目前700D加18-55mm鏡頭套機價格在3000元左右,800D加18-55mm鏡頭的套機價格在5100元左右,相差了2000元的差價,還是不小的差距。效能上700D是1810萬畫素,9點自動對焦點中央十字對焦,5張/秒連拍,ISO擴充套件25600,800D是2420萬有效畫素,45點全十字對焦,支援全畫素雙核CMOS AF系統,6張/秒的連拍速度,ISO擴充套件25600。如果初學攝影的話資金有限選擇700D是完全沒有問題的,如果資金充裕那就選擇800D,畢竟800D的對焦系統要比700D強很多,至於畫素的話一般家庭使用1800萬畫素足夠。

    如何上手我建議樓主買了相機之後再買一本攝影教材,推薦《紐約攝影學院攝影教材》上下兩冊98元,中國攝影出版社出版的,先學習瞭解攝影的基礎理論知識,同時要仔細的閱讀相機的使用說明書,掌握相機的基本操作,瞭解相機按鍵的功能設定,然後就是多拍多練多看其他的好作品提高自己的審美。對於後期修圖來說,同樣簡單的方法就是買一本photoshop的教材或者是lightroom的教材跟著書上學習就可以了。還是比較簡單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相較於普通大眾,為什麼業內人士普遍對自主品牌汽車未來更缺乏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