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凱恩斯財經
-
2 # 沈啟群337
企業己經掌握了某項核心技術,但又要化上億美元向別人購買同類產品,這樣的案例在中外企業很多。為什麼要這樣做?原因無非有三:
一是自己的核心技術產品在成本上還沒有優勢,這裡面,很大程度並不是人工,材料等成本,而在於規模成本。同樣一件核心產品,假如自己製造每件五美元,而外購只需三美元,為什麼?產出的數量規模不一樣,自己生產自己配套一年需一萬件,配套供應商那裡一年產出是十萬件,不同的數量分攤研發費用完全不同,帶出的成本也大不同。
二是自己研發的核心產品可能還處在小試或中試階段,不具備大規模的生產製造能力。從中國看,一項高階的核心技術,從研發到研製,再到小規模試製、中規模試製,再到大規模投產,一般至少在三年以上,有些尖端複雜的產品,很可能要十年八年磨一劍。更況且,很多高科技產品,從研發試製轉入大規模投產,是驚險的一跳,不少企業己經完成了研發,但最終沒能完成“驚險的一躍”;己可以說,即使企業掌握了某項核心技術,但能不能產量,有沒有競爭力,使用者能不能認可,還要經過好幾關考驗。鑑於此,不少企業即使有了核心技術,但為了產品的可靠性,依然在很長時段繼續外購成熟且穩定的同類產品。
三是,從投資角度判斷權衡可行性。企業可以自主研發一項核心技術,但要使技術成為產品,一般離不開投資,即投資建新廠房,購新裝備,退一步講,即使不搞大投資,至少也得搞現有工廠的擴建改造,也要投錢。一般經濟規律看,企業投資是要講回報的,或者說要算一算投資效益,假設,投建一個新廠需十個億,工廠的利潤每年是3000萬,投資率低於銀行利息,且全部投資須2O~3O年收回,那麼,企業會考慮值不值投。可以說,自己巳有采購渠道,企業產品市場佔有率還不高,很多企業不會選擇貿然投資。
近十多年來,中國國內也崛起了一大批高科技企業,但可以說,其中大多數企業是透過與中外企業技術合作而逐步壯大發展的,這應該是市場經濟環境中正常的分工協作商業行為。遺憾的是,去年由美國發起的中美貿易戰,其實質劍指中國的高科技發展,美國動用國力封殺華為,是典型的一例。中美貿易戰及科技戰,很大程度己打亂了全球供應鏈,美國動用行政令阻斷美企與中企技術合作,這將迫使中國企業自主研發與製造,中國沒有退路。
好在,去年初美國對中興公司的沉重一擊,不僅震驚了億萬華人,也擊醒了國內大多數依賴西方核心技術的高科技企業,應該說,這些企業都會有預案,有準備,不會傻乎乎地等美國給自己判“死刑”。
美國全面阻遏中國高科技發展的暴風雨己經襲來,中國企業必將面對,遲早也會面對,也許,加快自己核心技術的研發與產出,是大多數中國企業迴避不了的必然選擇。
-
3 # 網際網路的放大鏡
這個企業最大的代表就是華為啊,目前華為海思Quattroporte何庭波的一封員工公開信裡已經可以看出,華為在所有的技術層面上都有所謂的b計劃或者是替代品,但還是每年向國際巨頭購買諸多的一些產品,包括配件以及核心技術的授權等等。
可以看出華為這個舉措確實是非常有高瞻遠矚性,也可以看出華為從非常殘酷的市場中殺出來不是沒有原因的,而是所謂的居安思危,未雨綢繆已經成為了華為的基因。
早在很多年前,其實任正非就已經表示在核心層面一定要減少對外界或者說對國際巨頭的支援,而是自己要能夠在困難的時候拿出一款類似的產品,不要求頂尖,但要求能夠抵消風險。
目前來看的話,華為的晶片領域裡和頂尖巨頭還是存在著差距,不過華為的晶片本質上來說的話已經達到了旗艦級別的水平,也就是說這已經不僅僅是可以替代的問題,而是完全可以和競爭對手,進行廝殺的一款常用產品。
當然除了手機處理器之外,華為在其他晶片領域的佈局也很深,只不過成長的速度遠遠沒有麒麟處理器那麼快,也就是說,目前來看的話還是要從北美大陸進口相關的核心配件,以及獲取相關的授權技術。
其實這個方式也可以理解,那就是場外因素的影響,使得企業不得不提高警惕性,也就是說在備用計劃上要更加豐富更加多樣性,而在元器件的供應包括核心配件的採購上面也要多元化,而不是單方面的依賴某一個廠商或者某一個地區。
尤其像華為這樣的巨頭,一旦被某個供應商卡了脖子,那麼其實產品會非常難受,比如,此前華為在手機上就被三星的螢幕鎖卡了脖子,這也是為什麼華為至今在高階旗艦產品上還堅持使用,國內京東方的螢幕即便國內京東方的螢幕素質並不是上乘的。
除了華為之外,包括蘋果也計劃將國內的京東方納入螢幕供應的廠商行列,可以看出大家對於這些寡頭公司還是比較忌憚的。
-
4 # 江南之音82137952
華為買別人的產品,目的是培養好產業生態,讓大家都有飯吃,不樹敵太多,被打壓。可是,現在美國主動打壓,逼迫華為科技獨立,甚至走自己的路,讓別人無路走。這是其一!其二,放開競爭,華為躲在幕後搞研發,才能快速的搞到別人的先進東西,學到別人更好的科技。如果,一開始你就不開放,處處與人競爭,那麼別人就放著你,結果肯定沒現在好。華為的目的和策略非常正確!
-
5 # 設而不求
這麼做有利於構建完整的全球產品生態鏈!通俗點說,就是構建了一個利益共同體。封禁華為,如果華為沒備份,那就是成功的打壓!如果說華為備份是真的,那叫市場份額流失!同時催生出一個新的競爭對手!
華為不缺乏競爭的勇氣,一個人不可能獨享整個市場,大家都有錢賺這叫共贏!才能和諧!才能共同發展而不是互相攻訐!這是華為市場哲學的高明之處!也是當今世界發展的主流態度!
當一家企業吃獨食的時候,那叫壟斷!必然會遭到群起而攻之!這就是傳說中的樹大招風啦!
不到最後,華為是不會亮出撒手鐧的!最主要的是維繫利益共同體!才能維持行業穩定!保證充分競爭,才能促進行業發展!華為都做了,沒對手了,那華為離滅亡也就不遠了!為什麼會出現那篇戰鬥檄文?任何人被雪藏了十年,苦心孤詣的醉心於技術研發,這些都是溢美之詞,無論是誰都感到的是委屈!技術儲備,儲備的就是應急預案、應急物資!但流入市場整個晶片製造業,那將掀起滔天巨浪!為什麼?不是所有的晶片都是高精度的,小廠從各方面的成本比大廠低的多,這會引起整個晶片製造業的惡性競爭!
所以,只能保密保密再保密!小心翼翼的等待著那個可能!
世界上掌握光刻機的廠家不多,但不是唯一!所以,太多的不確定性註定了特朗普走了一步臭棋!
木秀於林,風必摧之!
所以華為韜光隱晦,應急意識超前!這個事過去之後,孟大姐估計也就回來了!
-
6 # LeoGo科技
1991年,華為成立了華為ASIC設計中心
2004年10月 海思半導體正式成立2012年2月 ,海思釋出四核手機處理器晶片K3V22014年5月 海思釋出四核麒麟910T(kirin910T)2016年10月,海思釋出麒麟960,GPU較上一代提升180%2018年8月31日,麒麟980釋出如今時隔了28年,海思“備胎”終於轉正,這是一種“臥薪嚐膽”般的蟄伏,這也是一次,讓我們振奮的保留。企業有實力,卻還要購買同級產品,這不是在“發傻”,這是“清晰的裝傻”。這裡我們說的是華為,其實除了華為之外,很多企業都是這樣,國內外都是如此:就像中國的北斗導航,在明知道GPS免費的情況下,依然堅持研究北斗導航,就是為了被西方制約。
其實,這方面我們不得不佩服三星,三星就是很好的學習了這方面能力的企業,明明在自己處理器不差的情況下,還使用高通的處理器(我覺得說獵戶座不支援全網通其實更多是藉口);其實,很多時候,企業購買同類產品,原因就是學習和借鑑,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才能有提升。
如果一味的閉門造車,帶來的可能不會想華為海思一樣,霸氣的說“備胎轉正”,正是因為實力在,才能底氣足!
-
7 # 煙雲丶逸
果然律師出身,看似平淡的問題中,暗戳戳地提出質疑,這節奏帶的,不是初級水平。
不過我把你的問題改一下,自己去解釋質疑吧:
會有車主在明明有備胎的情況下,還要多花錢用正胎,而把備胎放後備箱的嗎?
你能回答我這個問題,你就不會問你的問題了。
-
8 # Fendim
作為一個華人,非常能夠希望華為能夠抗住斷供,而不因為沒有晶片停止生產,沒有手機可以賣。
但是從技術分析,純粹技術分析,海思Quattroporte發的所謂B計劃,替代美國晶片,難度非常大。
首先這些晶片種類非常多,基帶,射頻,儲存,高速adda,FPGA。。。而且涉及N多非常牛的晶片供應商,華為一家全部替代幾乎不可能。如果海思能夠全部覆蓋,那確實是可以封為神了。
其次,及時海思全部有,但也只是設計(fabless),還得有晶片廠原意做,原因就不說了。
還有,軟體不能購買和升級,android,cadence,oracle....
但願華為的B計劃是可靠的。。。
-
9 # 布衣吳新建
華為海思的備胎轉正,令世人驚歎任總將未雨綢繆運用到極致的同時,也告訴人們,企業生存的藝術是:走自己的路,讓別人有路可走。
相向而行,同生共存,和而不同,中庸之道的最高境界。
備胎轉正,一個近似於戲謔的生活用詞,為這次貿易戰增添了悲壯色彩。
國與國博力雖未見硝煙,但也是風起雲湧驚濤駭浪。
商場如戰場。
當美國總統簽署行政命令宣佈對華為下手,許多人想起了中興,心生憂慮。當華為海思何女士那封讀了讓人心潮澎拜的信呈現在華人面前,許多人想起了上甘嶺,心花怒放。
韓戰平局,上甘嶺卻是實實在在贏了!
這個贏,至今美華人也沒能想明白。
沒想明白關鍵點是,沒搞懂為什麼自己會輸?
2000多年前,詩經·豳風·鴟鴞:迨天之未陰雨,徹彼桑土,綢繆牖戶。
200多年前,美國還在為立國與英華人打仗,同時代的清人朱用純在《治家格言》裡便提出:宜未雨而綢繆,毋臨渴而掘井。
華為用自己的實際行為詮釋了中國危機管控文化的博大精深。
極限生存假設:預計有一天,所有美國的先進晶片和技術將不可獲得,而華為仍將持續為客戶服務。
為了這個以為永遠不會發生的假設,數千華為人走上了科技史上最為悲壯的長征,為公司的生存打造“備胎”。
面對一個個科技難題,華為人無數次失敗過,困惑過,但是從來沒有放棄過。
以至於自己的產品已經可以替代別人,還是作為備胎留著不用,繼續買別人的產品。
什麼叫深邃的戰略遠見?就是預見到最壞結果,並有將最壞結果轉化為最好可能的一切手段。
不是棋高一著,是佈局就不在一個層面。
備胎不被看好,閒著,棄子,甚至可能成為廢子,戰略決戰時刻,棄子變楔子,廢子成核子,威力無窮,直中要害。翻盤。
兩個70多的老人
一個叫任正非
一個叫特朗普
一個是民營企業老闆
一個曾經也是老闆現在做了美國總統
鬥智
一個妄想借一國之力將一個企業滅掉
一個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
唯有預備極限生存手段
才能從容應對極限施壓
-
10 # 70秒新媒體公開課
給大家舉個例子
也能側面見證華為的發展歷史
又過去5年,我們學校的交換機,路由器,整個主幹網路基本都是華為產品,因為啥,便宜好用,原來價格的三分之一到一半,什麼概念。大家要知道,整個通訊領域,金融領域用多少,對他們思科產品可沒優惠,是我們三倍多,後來都換成華為的了,技術不過硬是換不了的,當然也用了很長週期
這是第一階段 完成了國內關鍵領域關鍵裝置的自主
第二階段 打出國門
這個階段的拼殺過程中就出現了問題所述 我們有過硬技術 專利 但是是人家市場 怎麼辦?利益交換 我們留著自己的 買對方的 讓利換市場 很正常
回覆列表
可能的原因,並不全面:
1、掌握技術,但是供應商有專利牆。當技術是綜合性技術的時候,容易撞牆,縱向一體化向上遊延伸會使得主力產品在一段時間內失去供應商技術支援。
2、掌握技術,但是尚未形成規模成本效益。上游供應商一顆電池成本1毛,自己生產要從試產,到爬坡量產,到穩定量產,這個過程很漫長,即使生產出來了,成本5毛,必須轉嫁消費者。那麼會降低核心產品競爭力。
3、掌握技術,但是對技術從實驗室到零售市場信心不足。因為這個過程會有很多坎坷。比如很多藥物,在中試中效果顯著,但是到了臨床3期,會出現很多的阻力。即使過了臨床,一上市就發現了副作用。實驗室和外面開放環境的市場天差地別。
4、掌握技術,但是供應商還掌握其他配套技術,本著穩定供應商情緒的原則,也要用供應商的。
5、掌握技術,但是供應商上一級供應商搞不定,由於產品環節較多,上游格局穩定多年,在沒有和供應商的供應商談妥之前,不敢輕舉妄動。比如部分產品十分依賴特種材料供應。
6、掌握技術,量產過程也沒有風險。我就要存著,我樂意,我開心。或者,我就是沒這閒心。
7、掌握技術,但是覺得這個技術沒有什麼了不起。
情況還有很多。一般如果上游供應商有天然的技術壁壘,有專利牆,有大量的配套技術。走縱向一體化的時候企業都會很謹慎。當然走成功,對於任何企業都是另一番景象。縱向一體化會大大增加企業的議價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