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華州城東北13公里處的渭河灘上,有座陝西最古老的鄉鎮——王宿,它見證著中國上古周王朝800多個春秋的興衰更替,上演過西周滅亡、東周肇啟這一轉折關頭的活報劇。斗轉星移,世事更迭,3000年來,古鎮在煥發出新時代光彩的同時,仍散發著厚重的歷史氣息。
據《左傳》、《史記》記載,早在周穆王時期,周室曾在此修築祇宮。周宣王二十二年(公元前806年)封庶弟姬友于棫林(王宿東南),友建立古鄭國,自為桓公。他勵兵績麻、教民耕牧,使國富民殷。周幽王八年(公元前774年)因桓公治鄭有功,被詔授周廷司徒,進京輔政。可宮廷鬥爭劇烈,寵妃褒姒生子伯服後,唆使幽王廢申後和太子宜臼,並欲加害。申後潛回申國;宜臼在桓公的掩護下,東逃古鄭南劉,“曾宿渭濱之陽”(見《左傳》),在河灘牧馬偷生。周幽王十一年(公元前771年)宜臼的外祖父申侯,聯合繒、犬戎起兵攻入鎬京,殺死幽王,平定褒姒之亂。鄭武公(桓公子)自渭濱找到太子宜臼,護送回朝登基,是為周平王。平王見京城戰火毀壞嚴重,決定遷都洛陽,從而開啟東周時代。
在當地廣泛流傳著這樣一個傳說:平王東遷第一天,自鎬京(西安西)東行90餘公里,走到華州古鄭,他不忘搭救之恩,堅持落駕曾隱身之地渭濱南劉,是夜大宴鄉賢耆老,封賞救難的山野鄉民。更重要的是他要了卻一段情緣。當時在隱藏流浪中,得到一村姑關照,倆人愛慕同居,生有一子不滿兩歲。因目下地位天壤之別,不可能將村姑母子迎進宮中。平王就地封賜幼子以本人名字為姓,即姓宜名丘,民間流傳的“宜丘太子”。同賜當地居民世代免除皇糧國賦。為感念平王宿住犒封,人們改稱南劉為王宿鎮至今,所以此地只剩一個北劉村。平王隱身的渭濱嗣後修祠建廟,成了如今鎮北的渭濱小學;宜丘太子莊園就在其父生活過的宜臼村,即今鎮北0.5公里許的宜家村;護佑太子逃難的申國隨從,在鎮南0.5公里安身立業,留下今天的申家自然村。
在華州城東北13公里處的渭河灘上,有座陝西最古老的鄉鎮——王宿,它見證著中國上古周王朝800多個春秋的興衰更替,上演過西周滅亡、東周肇啟這一轉折關頭的活報劇。斗轉星移,世事更迭,3000年來,古鎮在煥發出新時代光彩的同時,仍散發著厚重的歷史氣息。
據《左傳》、《史記》記載,早在周穆王時期,周室曾在此修築祇宮。周宣王二十二年(公元前806年)封庶弟姬友于棫林(王宿東南),友建立古鄭國,自為桓公。他勵兵績麻、教民耕牧,使國富民殷。周幽王八年(公元前774年)因桓公治鄭有功,被詔授周廷司徒,進京輔政。可宮廷鬥爭劇烈,寵妃褒姒生子伯服後,唆使幽王廢申後和太子宜臼,並欲加害。申後潛回申國;宜臼在桓公的掩護下,東逃古鄭南劉,“曾宿渭濱之陽”(見《左傳》),在河灘牧馬偷生。周幽王十一年(公元前771年)宜臼的外祖父申侯,聯合繒、犬戎起兵攻入鎬京,殺死幽王,平定褒姒之亂。鄭武公(桓公子)自渭濱找到太子宜臼,護送回朝登基,是為周平王。平王見京城戰火毀壞嚴重,決定遷都洛陽,從而開啟東周時代。
在當地廣泛流傳著這樣一個傳說:平王東遷第一天,自鎬京(西安西)東行90餘公里,走到華州古鄭,他不忘搭救之恩,堅持落駕曾隱身之地渭濱南劉,是夜大宴鄉賢耆老,封賞救難的山野鄉民。更重要的是他要了卻一段情緣。當時在隱藏流浪中,得到一村姑關照,倆人愛慕同居,生有一子不滿兩歲。因目下地位天壤之別,不可能將村姑母子迎進宮中。平王就地封賜幼子以本人名字為姓,即姓宜名丘,民間流傳的“宜丘太子”。同賜當地居民世代免除皇糧國賦。為感念平王宿住犒封,人們改稱南劉為王宿鎮至今,所以此地只剩一個北劉村。平王隱身的渭濱嗣後修祠建廟,成了如今鎮北的渭濱小學;宜丘太子莊園就在其父生活過的宜臼村,即今鎮北0.5公里許的宜家村;護佑太子逃難的申國隨從,在鎮南0.5公里安身立業,留下今天的申家自然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