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亞洲食學論壇
-
2 # 大食代
人們常常把羹和湯這兩樣東西弄混淆,因為兩樣食物的做法都是加水烹煮,特點都是多水多汁。實際上兩者是有區別的,現代人通常將兩者中汁水濃稠的食物稱為羹,較清淡者稱為湯。
不僅僅是現代人弄不清楚湯和羹,古人對這二者的認識也很模糊,以致不同文獻對羹和湯的解釋都十分混亂。這裡簡單梳理出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文獻,《說文解字》中對“羹”字的解釋是“五味和”,即五味調和的一種食物烹製方法。《辭源》中說“羹”是“和味的湯”。更有甚者認為羹和湯其實是一物異名,清代的李漁在《閒情寄偶》中說:“湯即羹之別名也。羹之為名,雅而近古,不曰羹而曰湯者,慮人古雅其名,而即鄭重其實,似專為宴客而設者”。
無論如何,羹是中國歷史上最早的一種烹飪方法是確鑿的。先秦文獻中有不少對羹的記載,例如有雉羹、雛羹、羊羹、豚羹、犬羹、兔羹等。早期羹的特點是要求五味調和,而且各種食材相調和,透過烹煮,最後製成的菜品呈濃湯或者薄糊狀。這與今天熬製濃湯的做法十分類似,這也是很多人分不清湯和羹的原因。
古代的“湯”字含義與今日亦有差別。“湯”字在古代多指熱水或沸水,還常用於煎藥或者煎茶。如《史記·扁鵲倉公列傳》中寫道:“臣意即為柔湯使服之,十八日所而病癒”,而且在古代茶水常常也被稱為茶湯。
總之,從古人的說法來理解:羹是多汁濃稠的食物,湯多指清淡熱水,兩者的做法都是加水烹煮。發展到今日,原本清淡的湯也注重味道調和、食材豐富,做法日益接近於羹,導致二者有時會發生混淆。
現在去餐廳點菜,選單上有羹,也有湯,其實兩者是同一性質的。要說區別,從外表看,羹就是比湯略濃、略稠一點的湯罷了;另外製作方法和材料看,羹一般需要勾芡,半菜半湯,且都含有肉類食材居多,西湖牛肉羹這樣的,湯是蒸、煮、燉、氽等烹飪方法,一般不勾芡;從歷史上看,羹的飲食地位要重要很多。
在古代的飲食中,平民和貴族只有一種不為等級所限制的菜餚,就是羹。“羹食自諸侯一下至於庶人,無等”。(《禮記 王制》)人人都可以吃的大眾化菜品。而且,先秦時期,烹飪工具 和技術都很有限,唯有羹是最能體現烹調的技術水平的。因為製作羹必須調和五味,《說文》裡面就將羹解釋為:“五味調盉”,意味著當人們知道調和五味之後,首先將它用作於制羹。調和五味不簡單,既要與火候配合好,要能夠去除腥、騷、羶,保持肉質口感合適,這些需要反覆不斷的經驗累積才能夠掌握。所以有《新嫁娘》的詩句寫“三日入廚下,洗手坐羹湯。未諳姑食性,先遣小姑嘗。”
古代的羹基本就是肉汁兒,比現在認為的羹還要濃稠。周秦兩漢時期是羹最興盛階段,在飲食中有著重要地位。當時的主食是米飯,而大塊的肉食基本無味,又沒有湯汁,所以一般吃飯不能沒有羹,這個最適合下飯。《禮記 曲禮》有記載大夫、士與賓客燕食之禮,“ 左殽(帶骨頭的肉)右胾(大塊兒肉)。食居人之左,羹居人之右……"可見,飯羹並列。
周代的羹品種很多,幾乎能吃的肉類都能做羹,牛羹、羊羹、兔羹、雉羹、鱉羹、魚羹……,這些是比較高階的,有錢貴族吃的。平民也有羹,一般用藜菜、葵菜、芹菜、苦菜製作。值得一提的是流行於民間的蓴菜羹,它產於吳中,很受歡迎。《世語新說》裡陸機曾將它與北方羊酪比較,蓴菜羹從此載入江東名菜。
隨著森嚴等級制度的解體和烹調技巧的提高,人們製作菜餚 花樣越來越多,羹的地位逐漸下降,就和輔助性菜餚湯差不多了。
GS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