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資料完善度低

    在俺當兵時,是在軍區機關大院。

    軍區大院食堂分三類,三食堂是機關普通軍官和士兵的食堂,一食堂丶二食堂是“首長小灶”。

    俺用這來比喻教育,教培機構就相當於“一食堂”丶“二食堂”的首長小灶。不管教育如何迴歸,總是會有人因各種原因而開“小灶”的。

  • 2 # 育鄰人

    感謝提問:

    教育職業化原本應該有的樣子:承賢啟智、提升人口綜合生育效能。因為,如果人口生育能力不能被扶正,現在減輔助孩子學習成長的教育資源供給。那麼,未來職業化教育系統減員必將在所難免。2022年1月24日,公安部戶政管理研究中心釋出《2021年全國姓名報告》。報告透露:截至2021年12月31日,2021年出生並已經到公安機關進行戶籍登記的新生兒共887.3萬,其中男性新生兒468.1萬,佔52.75%;女性新生兒419.2萬,佔47.25%。2022屆高校畢業生規模約1076萬人,已經大於2021年新生兒總數了。

    生命,被賦予了繁殖能力+生長週期+小部分損傷自愈功能的自然物質組合形態,自然創造生命物質之時並沒有鎖死生命的成長軌跡,每種自然生命除了基本成長形態、體貌特質、營養補給途徑,真實的生長狀況仍然需要生命個體誕生之後自主適應。

    人類,自然生命體系中智商最高的社群性哺乳動物,歸納總結、抽象發散、模仿借鑑是人類與其它自然動物族群相區別開來的“三大支柱”。因此,自然生命體系中唯有人類透過馴化播種植物+馴服圈養動物改善了自我食物補給結構、唯有人類進化形成了成體系的抽象社會文明成果、唯有人類進化形成了系統完備的群體生存技能傳承體制——教育。那麼,教育職業化的核心要義是什麼呢?

    一、承賢啟智

    《道德經》:“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chú)狗。”天地看待萬物都是一樣的,不對誰特別好,也不對誰特別壞,一切隨其自然發展。植物從自然物質中吸納可溶於水的微礦物質結合光合作用生產生命養料、動物直接或間接以植物為食、微生物降解植物或動物遺體......非生命物質供養植物—>植物供養動物—>微生物為植物製造養料形成了穩定的自然物質有序迴圈“生態食物鏈”。同時,自然生態食物鏈中的所有生命都擁有完全平等的生存機會,沒有誰天生比誰等級更高。

    自然生命有序繁育的基礎:有性繁殖&無性繁殖、群體繁殖&固定配偶繁殖、胎生&卵生......作為自然生命體系中智商最高的社群性、胎生哺乳動物,異性+相對固定配偶是人類代際繁育的基礎。但是,無論在任何時代,人類後天形成的綜合社會生存技能都不具備代際生理遺傳特質。因此,每個孩子出生之後都必須從零起步、模仿練習人類社會文明生存技能。

    師說

    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生乎吾後,其聞道也亦先乎吾,吾從而師之。吾師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後生於吾乎?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師者,傳道、受業、解惑教育是人類輔助子女快速成長的綜合性社會行為藝術,教育就是透過行為示範、要義講解、實踐引導,賦予孩子們綜合獨立自主生存能力。因此,人類原始祖先帶孩子採摘植物果實+捕獵動物+防禦敵害、農耕家庭孩子帶孩子一起馴化播種植物+馴服圈養動物+藉助自然物質加工製作生產勞動和生活輔助用具就是最好的教育。語言、數學、物理、地理、歷史、政治、法律、音樂、舞蹈、美術、體育......後工業資訊時代人類社會文明已經形成十分龐雜的系統體系,幾乎沒有人可以在有生之年學完所有人類社會文明成果,也沒有人能夠完整獨立地教育輔助孩子學習成長。因此,分科治學便成為現代人類學校教育的基礎。

    晉朝文學家和哲學家傅玄在《太子少傅箴》中指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聲和則響清,形正則影直。”告訴人們一個人生活在好的環境裡就會受到好的影響,生活在壞的環境裡也就會受到壞的影響,強調環境對人學習成長的綜合影響。因為,自然生理基因賦予了每個人類孩子強大的主動模仿能力+高可塑性,每個孩子都天生具備藉助人類已有社會文明成果為自己“豐衣足食”的能力。

    統一教學綱領、統一教學教材、統一教學程式、統一教學測評......教育工作被職業化的根本訴求是為了提升人才培育能力,將人類社會業已成熟的文明生存方式更好地代際傳承下去。當然,教育工作最核心的目標還是要啟用孩子們未來獨立自主從事勞動創造的能力。因此,教育職業化的第一核心要義便是:承賢啟智

    二、提升人口綜合生育效能

    中國近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教育三原則:“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教學做合一。”原始先在從林中學採摘+練習捕獵+實踐如何應對生存危機、農牧時期父母領著孩子種地+放牧+製作日常生活用具,很長時間裡人類對孩子的成長教育都遵循“天生父母養”這一基本原則。然而,自從人類給生產勞動輔助工具加裝上動力之後,在生產勞動實踐中輔助孩子學習成長就成為了過去式。

    操作附帶動力機械需要更加專注、對個人文化素養要求更高、作息時間更規範【KPI、OKR、SMART等早已成為各級各類企事業單位最拿手的人才管理制度】......在時間管理上,參加職業生產勞動與生兒育女之間形成了絕對的“零和博弈”關係。因此,為了緩解操作附帶動力機械從事生產勞動無法生育孩子的尷尬、為了保障人類社會可持續繁榮發展,1619年,德國魏瑪公國公佈的學校法令規定:父母應送其6~12歲的子女入學,1763年到1819年,德國基本完善了義務教育法規。由此,人口生育進入了家庭&社會【學校是主體】共育時代。

    學校,附帶動力機械工業時代,人類教育輔助孩子學習成長的“集訓營”,這裡擁有配套完備的教學輔助設施、擁有不被打擾的教學輔助環境、擁有相對系統專業資格認證的成長輔導教員。也就是說學校教育出現的本質並不像其它人類社會職業,非盈利、輔助家庭人口生育是人類社會新辦學校教育核心目標。

    誰生的孩子誰教育、家族中的長者負責教導孩子們、克服家庭教育存在的“天花板效應”創辦私塾或學堂、克服私塾或學堂的非統一性創辦職業化的學校教育......每個人剛出生之時都猶如“白淨的畫布”,教育就如同在“白淨的畫布”上作畫,施教水準越高、施教內容越豐富畫布上能夠呈現出的作品就更美。因此,出生在原始森林的人類祖先只能以採摘植物果實+捕獵其它動物維持生存、出生在農耕時期的絕大多數孩子必須學會播種植物+圈養動物、出生在中國的孩子學會了講漢語+寫方塊字+使用筷子、出生在英國的孩子學會了講英語+寫ABC+使用刀叉。所以,教育職業化原本應該有的樣子就是:承賢啟智、提升人口綜合生育效能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民間文化中,說誰家的“祖墳冒青煙”,不能是冒“紫煙”、“紅煙”或白煙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