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靜靜的沉澱
-
2 # 劉忙觀點
試著回答一下您的問題。不足之處,請多指教。
可以肯定的說,義氣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義氣這個詞的原型是墨家的“兼愛”,墨家主張天志:【天兼天下而愛之】,天對我們每個人都是平等愛著的,所以我們人也要這樣,對待每一個人如同自己的親人,其實是樸素唯物主義理論。
墨家流派的人,多是社會受苦者和底層百姓,組織極為嚴格,愛打抱不平,反對戰爭,所以經常感情用事,就是現在所謂的義氣。
歷史上,墨子為了阻止楚國攻打宋國,走了十天十夜,腳都起血泡了,劉德華的《墨攻》裡有這個情結。這都是義氣的表現。
其實,儒家也提倡義氣,仁義禮智信裡的義,有義氣的成分。
有子曰:“信近於義,言可復也”。
曾子曰:“可以託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臨大節而不可奪也。君子人與?君子人也。”
這兩句話的內涵也多多帶少包含義氣的成分在。孔子的弟子子路也有一些俠義精神。司馬遷還專門寫了刺客列傳,這些都是俠義精神的代表。包括後來的劉項結盟、桃園三結義、梁山好漢等,都和義氣有關。
義氣,到了後代,並沒有消亡,在幫派和黑社會中常見,他們普遍是脫離於主流社會之外而自成一派。
對於義氣,我個人認為要批判的繼承,在國家民族的大是非面前,我們要講義氣。在日常工作生活中,也要有近於義的信,不可以為了錢財或個人利益出賣朋友,當然,前提是在法律的框架下。
在一個人人以錢為綱的時代,恰當的提倡義氣還是很有必要的。
-
3 # 閒看秋風999
“義氣”二字,在古代比如唐朝時期還是褒義詞,有節烈,正義之意。但語言這個東西就是這樣,越到後來,用的人多了,外延也就變了。
到了近代,義氣二字成了“不講原則,隨波逐流,同流合汙”的代名詞。毫無疑問,義氣是傳統文化的範疇。
《水滸傳》中義氣這兩個字前面,又加上了“江湖”二字。江湖義氣,從此就成了流氓地痞打家劫舍,無事生非,一言不合,拳腳相向的護身符。
江湖義氣也因此成了不講原則,不辯是非,只要是朋友受了委屈,或者落了難,一聲招呼,都要拔刀相助,兩肋插刀。
為了江湖義氣,梁山好漢們可以 不分青紅皂白殺人放火,坑蒙拐騙偷;為了江湖義氣梁山好漢們大碗喝酒,大塊吃肉,全然忘記了“替天行道”,路見不平一聲吼的初衷。
《沙家浜》裡開茶館的阿慶嫂這樣唱到,“開茶館,盼興旺,江湖義氣第一樁。” 做生意,追求利潤最大化,在和南來北往的路人打交道時當然不必過度考慮是非正義。
不過,在實際生活交往中,沒有一條“底線”是不可取的。 江湖義氣,使人們忘記了這世界上還有“契約精神”,還有“遊戲規則”,還有法律法規,還有“沒有規矩不成方圓”。
總之,義氣不能代替原則;江湖義氣尤其要徹底摒棄。
回覆列表
義氣在《辭源》上有兩種意思,“剛正之氣”和“忠孝之氣”。
傳統意義的義氣確實是傳統文化,但是現在義氣含義已經發生了變化,被狹義的理解為“為朋友兩肋插刀”,這就不是傳統文化了。
義氣也要講原則、辯是非。不顧後果地跟朋友講義氣,這是無知和盲從,很可能會害人害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