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梓言梓語

    我想是的。

    必須是的。

    人一生下來就在學習。

    學習吃飯拿筷子勺子,學習尿尿和拉粑粑

    學習穿衣服繫鞋帶,學習整理玩具

    最糟糕的是我們很多人把學習理解為讀書

    這是個誤區。學習的概念比讀書大

    一個人退一萬步講可以不讀書,但是不可以不學習

    這也就解釋了,有些人小學畢業,

    做生意風聲水起

    超級有飯

    說實話,是他的學習能力強…而不是讀書的問題

  • 2 # 楷書

    問題與描述是兩個不同概念。既然稱作“孩子”,那就屬學生階段,當然以學習為主,換言之,學習是必須的。人的年齡段不同,乾的事不同:嬰兒期吃好玩好就行,上學了上好學、努力學就行,工作後工作好就行。至於學習是不是人的唯一出路這倒未必,但不能以此否定學生時期不必好好用功讀書。

  • 3 # 麻瓜小土著

    我個人猜想,您說的學習應該是上學吧

    個人認為學習是十分必要的,學習學的不僅僅是知識,我認為學的更多的是眼界和做人做事的態度。

    可能小學初中高中更多的是側重於考試,但這是大勢,不能簡單的評價大勢是正確還是錯誤的,更重要的是順勢而為。

  • 4 # 舒言
    要想有出息,必定要學習!成人尚且“活到老學到老”,更何況孩子呢?

    所謂學習,主要有三個課堂。一個是學校課堂,一個是校外課堂,一個是社會課堂。要想自己有出息,不管做什麼事情,恐怕都得要學習。

    特別是在變化劇烈的當今時代,學習更是一件必須要做的事情了。否則,你就會落伍,就會被時代淘汰掉了,何談有出息?

    有名言說的好:“條條大路通羅馬”。學習好的人不一定有出息,但有出息的人一定學習好。當然了,這個學習絕不僅僅是指在學校學習了。

    每個人都會有一個或多個社會角色,作為一個孩子,他的社會角色只有一個,這就是學生學習,所以學習是孩子必須要做的事情的。為什麼?請有孩子的父母們或者大孩子們仔細往下讀。

    學生的社會角色就是學生,必須要學習,這是國家法律規定的

    不管父母是怎樣認識的,也不管孩子是怎麼厭學的,孩子的年齡就是學習的年齡,孩子的社會角色就是學生,學習是必須的——這是任何一個國家法律規定的。

    也許你在大街上閒逛著,也許你在家裡傻待著,也許你在學校了混日子,不管你想學也好,不想學也好,孩子的身份就是個學生,任你走到天涯海角都不可能改變。

    既然是個學生,就要有學生的生活,就要有個學生的樣子,最起碼你也得在學習的環境裡面待著,至於學習的好還是不好,這是其次的,重要的是你必須要保持學生的身份和學習的行為,任誰也是逃不掉的。

    現在,我們的國家普及了中學教育,在很多發達國家大學教育都是普及教育,這都是法律規定,你不想學習也不行,因為你的身份就是學生,改變不了的。

    形形色色不想上學的孩子們

    我們在長期的臨床上,見到過許多不想上學或者不上學的孩子,他們總有一些特殊的理由,但實際上沒有一個理由可以不上學,因為這只是一種對自己的放棄。

    孩子不想上學的理由多種多樣,有的孩子因為不喜歡學校,有的孩子因為討厭老師,有的孩子對學習抵抗,有的孩子覺得自己腦袋瓜子笨不是學習的料,有的孩子認為學習改變不了貧窮,有的孩子因為成績總是上不去,有的孩子因覺得父母無能自己上不了重點學校,有的孩子只是想透過放棄學習來挫敗他們的父母……

    孩子們的這些想法和做法,有時是有意識的,有時是潛意識的,有時是軟抵抗,有時是硬著來,有時是軟硬兼施的幹,不管怎麼說,就是不想學習。

    這些孩子們都有一個特點,認為自己總是學習不好,沒有辦法對學習感到興奮,一談到學習整個大腦皮層都是壓抑的,甚至會產生現實隔離感,覺得自己好像跟學習分離了,一切都是虛幻的、觸控不到的。

    為什麼孩子們質疑學習和不想學習

    他們在學習這個行為上,始終沒有得到過獎勵。

    從行為學派的行為認知來講,一個孩子在做一件事情的時候,如果得到獎勵就會繼續做下去,而且還會不停地想做同樣的事情。

    如果學習好與不好,都能夠得到心理上的支援,老師總是表揚他的某個優點,家長總是讚揚他的一個長處,儘管學習不好,也會感受到對於學校班級和家庭的重要性,孩子就會慢慢地融入班級體,一旦願意融入了,就必然會在學習上努力了,學習就會慢慢好起來。

    這是為什麼呢?因為,快樂是人發展的動力。要讓孩子體會到快樂,事情才會做下去。上述這些孩子們,因為在學習方面得到的快樂太少,所以學習就成了一件很痛苦的事情。

    我們打個顛倒來看問題,如果我們成年人每天上班總是挨領導的罵,很可能再高的薪酬也不願意幹下去,因為很不快樂。

    我們還可以設身處地的替孩子們想一想,作為孩子,沒有對學習環境的選擇權,也不可以輕易更換老師、更換同學、更換學校,更不可能更換父母,於是只能去上學,不想學只能去三天打魚兩天曬網地混日子了。

    父母怎麼幫孩子好好去學習

    從表面上看,不好好學習是孩子的事情,但實際上和父母以及家庭關係緊密相連。所以,做父母的在幫助孩子學習這件事情上是大有可為的,具體做法如下。

    首先,改變態度,改變和孩子僵持的關係。

    作為父母,孩子是自己的,自己的孩子厭學,自己又改變不了孩子的態度,就只能先改變自己的態度。首先要想的是:孩子的厭學,是不是因為父母關係不好受到影響?是不是父母對孩子實行強權導致了孩子的憤怒和反抗?

    假如是這些原因引起的話,父母就要做出相應的改變。當孩子看到父母有了實際的改變,自然也會隨之發生改變的。因為孩子知道,父母真的是完全為了自己好的。

    但是,有一條必須要引起注意,這就是:因為父母什麼都可以替代,唯獨替代不了孩子的學習,所以,不少父母就會在孩子面前變得十分軟弱,甚至於哀求孩子“你就給爸媽上學去吧”。如果真是這樣的話,父母應該切實地意識到,要想幫助孩子回到學校,就必須要改變和孩子的關係。

    第二,改變做法,充分調動起孩子的自尊心。

    其實,學校也有不講理的時候,老師也不是永遠正確,當孩子抱怨學校和老師甚至同學的時候,父母先不要忙著壓制自己的孩子,因為這樣做的結果是不能改變孩子對待學校和老師的態度,反而會適得其反的。

    家長可以在認同孩子的同時,去充分調動孩子的自尊心,一反常態地站在孩子一邊,甚至表示要為孩子“伸張正義”。通常孩子都不會同意父母這樣做,因為孩子會感到父母沒事兒是不會出現在學校裡的,一旦出現就“很沒面子”,同時也可以幫孩子跟學校請個假,讓孩子的怒氣和對學習洩氣的行為有個合理化的消化,這樣的話,孩子回到學校學習的道路就會變得平坦些了。

    第三,積極引導,發現孩子比別人強的地方。

    父母要積極幫助孩子找到自己感興趣的科目,或者感興趣的活動,從中發現自己的優勢和長處,這本身就是學習的動力。

    比如有的孩子喜歡文學讀小說,父母就去鼓勵他讀小說,千萬別害怕耽誤了學習功課。要知道,只要是學習,讀小說也是一種學習,說明孩子有這個潛力和動力。

    孩子會從小說裡感受到某種力量,會明白並不是學習成績好才是有用的人,每一個人都會有各自的長項的,也會相信只要掌握了足夠的知識就會變得強大起來,自然會逐步走上正常的學習軌道。

    第四,用心培養,發展孩子的慾望和理想系統。

    我們都知道,慾望往往是成長和學習的最好動力,孩子們更是如此。比如自己想要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將來想要做些什麼事情,在社會上想要扮演什麼角色等等,這些都可以經常跟孩子去探討、去感受、去實踐、去總結。

    要讓孩子明白,社會是多樣化的,人才也是多樣化的,並不是只有成績好才是有用的人,每個人都有很多可能和機會。

    要幫孩子找到自己比別人強的地方,讓孩子有成就感,就可以補償自信心,內心就可以獲得平衡,孩子的發展就不會停滯,也就不會逃避學校和放棄學習了。

    請記得: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每個孩子都會有比別人強的地方。條條道路通羅馬,但無論幹什麼,學習都是必須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印度是幾個聯邦組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