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玄禮,唐代名將,唐玄宗李隆基的親信,曾拜龍武大將軍。安史之亂時,率軍護衛玄宗逃亡四川,行至馬嵬驛(今陝西興平西),在太子李亨支援下,發動兵變殺楊國忠及楊氏姐妹,並逼唐玄宗李隆基縊死了楊貴妃。安史之亂平息後,隨玄宗回到長安,封蔡國公。《長安十二時辰》中的陳將軍的原型正是陳玄禮。
陳玄禮參與兩次宮廷政變。
第一次政變是唐隆政變。唐隆政變是由於李顯在成為皇帝之後,對自己的老婆韋后相當的縱容。韋后後宮干政,還想自己做皇帝。在公元710年7月21日(唐中宗景龍四年,唐少帝唐隆元年),當時相王李旦第三子臨淄王李隆基和太平公主於帝都長安城共同發起的一場宮廷政變。李隆基以禁軍殺了韋后、安樂公主,並徹底剿滅了韋氏集團告終。這次政變的後果是,李旦復辟為唐睿宗,李隆基被立為皇太子,太平公主的權勢更加強大。唐隆政變主要是李隆基策劃的,聯合了陳玄禮發動政變,除了韋后和安樂公主,扶持自己的親爹上位。而此陳玄禮立了大功,成為李隆基的親信。
陳玄禮參與的第二次宮廷政變就是“安史之亂”。
唐朝天寶十四載十一月初九(公元755年12月16日),身兼范陽、平盧、河東三節度使的安祿山聯合史思明,發動屬下唐兵以及同羅、奚、契丹、室韋共15萬人,號稱20萬,以“憂國之危“、奉密詔討伐楊國忠為藉口在范陽起兵。安祿山乘鐵輿,其屬下步騎精銳煙塵千里,鼓譟之聲響天震地。當時海內承平日久,百姓以及幾代人沒有見過戰爭了,聽說范陽兵起,遠近都震驚。叛軍所經過的州縣,都望風瓦解。這時候唐玄宗還在睡夢中(懷疑,猶豫不定)。
到了天寶十五年(756年)六月安祿山佔領長安,唐玄宗被迫率眾向四川逃亡,這時候的護駕大將正是陳玄禮。逃到了馬嵬坡(今陝西興平市西北23裡)。途中將士飢疲,六軍憤怒,陳玄禮認為楊國忠作亂才導致安祿山謀反,請李輔國(當權宦官)轉告太子李亨誅殺楊國忠的謀劃。讓吐蕃使者正率領20多人圍堵楊國忠,抱怨沒食物。有官兵喊:“楊國忠與胡虜謀反!”楊國忠騎著馬逃到西門,被眾人殺死肢解,頭被槍挑著豎在驛站門口。戶部侍郎楊暄、南韓夫人、秦國夫人和魏方進被一併殺死。楊國忠妻子裴柔同及兒子楊晞、虢國夫人及其子裴徽在陳倉被縣令薛景仙殺死。
這時候,陳玄禮及韋諤請求玄宗殺死楊貴妃。高力士也趁機勸說玄宗保軍心安定,殺死楊貴妃。玄宗忍痛命令高力士在佛堂縊死楊貴妃。此後,玄宗入蜀,太子李亨及其子李倓、李俶北上靈武。後世史家認為“馬嵬之變“,這是一場“有計劃的兵變“。
另一說:陳玄禮和太子請旨殺了宰相楊國忠,在楊國忠死後,他們又將矛頭對準了楊貴妃,最後唐玄宗迫於無奈只能處死楊貴妃,而執行的就是陳玄禮。史載玄宗“乃命力士引貴妃於佛堂縊殺之,輿尸寘驛庭,召陳玄禮等入視之。玄禮等乃免冑釋甲,頓首請罪。上慰勞之,令曉諭軍士”,史稱馬嵬之變。
正如白居易《長恨歌》描述的那樣:
漁陽鼙鼓動地來,驚破霓裳羽衣曲。
九重城闕煙塵生,千乘萬騎西南行。
翠華搖搖行復止,西出都門百餘里。
六軍不發無奈何,宛轉蛾眉馬前死。
花鈿委地無人收,翠翅金雀玉搔頭。
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淚相和流。
玉容寂寞淚闌干,梨花一枝春帶雨。
含情凝睇謝君王,一別音容兩渺茫。
據《舊唐書·楊貴妃傳》記載:禁軍將領陳玄禮等殺了楊國忠父子之後,認為“賊本尚在”,請求再殺楊貴妃以免後患。唐玄宗無奈,與貴妃訣別,“遂縊死於佛室”。
《資治通鑑·唐紀》記載:唐玄宗是命太監高力士把楊貴妃帶到佛堂縊死的。楊貴妃縊死於佛堂的梨樹下。陳鴻的《長恨歌傳》記載:唐玄宗知道楊貴妃難免一死,但不忍見其死,便使人牽之而去,“倉皇輾轉,竟死於尺組之下”。
樂史的《楊太真外傳》記載:唐玄宗與楊貴妃訣別時,她“乞容禮佛”。高力士遂縊死貴妃於佛堂前的梨樹之下。陳寅恪先生在《元白詩箋證稿》中指出:“所可注意者,樂史謂妃縊死於梨樹之下,恐是受香山(白居易)‘梨花一枝春帶雨’句之影響。
關於楊貴妃死亡之迷,在日本也有許多傳說。有一種說法是,當時馬嵬死者是用一個侍女作替身,軍中主帥陳玄禮與高力士密謀,以侍女代替,高力士用車運來貴妃屍體,查驗屍體的便是陳玄禮,因而使此計成功。而楊貴妃則由陳玄禮的親信護送南逃,大約在今上海附近揚帆出海,到了日本油谷町久津。
事實上,安史之亂平息後,陳玄禮隨玄宗回到長安,居興慶宮,封蔡國公,封三百戶,後辭官,最終病死。大約於玄宗遷至太極宮(西內)甘露殿時病重去世。
影視劇中陳玄禮基本上是以保皇盡忠的大將軍的形象出現的,是一位為了國家社稷而不怕揹負後人罵名的忠肝義膽的將士。
當然,陳玄禮參與並主導了兩次宮廷政變,對唐玄宗、唐肅宗立下了汗馬功勞,成為皇帝的心腹。也可以說陳玄禮是透過宮廷的爭權奪利鬥爭從而到得了高位。
陳玄禮,唐代名將,唐玄宗李隆基的親信,曾拜龍武大將軍。安史之亂時,率軍護衛玄宗逃亡四川,行至馬嵬驛(今陝西興平西),在太子李亨支援下,發動兵變殺楊國忠及楊氏姐妹,並逼唐玄宗李隆基縊死了楊貴妃。安史之亂平息後,隨玄宗回到長安,封蔡國公。《長安十二時辰》中的陳將軍的原型正是陳玄禮。
陳玄禮參與兩次宮廷政變。
第一次政變是唐隆政變。唐隆政變是由於李顯在成為皇帝之後,對自己的老婆韋后相當的縱容。韋后後宮干政,還想自己做皇帝。在公元710年7月21日(唐中宗景龍四年,唐少帝唐隆元年),當時相王李旦第三子臨淄王李隆基和太平公主於帝都長安城共同發起的一場宮廷政變。李隆基以禁軍殺了韋后、安樂公主,並徹底剿滅了韋氏集團告終。這次政變的後果是,李旦復辟為唐睿宗,李隆基被立為皇太子,太平公主的權勢更加強大。唐隆政變主要是李隆基策劃的,聯合了陳玄禮發動政變,除了韋后和安樂公主,扶持自己的親爹上位。而此陳玄禮立了大功,成為李隆基的親信。
陳玄禮參與的第二次宮廷政變就是“安史之亂”。
唐朝天寶十四載十一月初九(公元755年12月16日),身兼范陽、平盧、河東三節度使的安祿山聯合史思明,發動屬下唐兵以及同羅、奚、契丹、室韋共15萬人,號稱20萬,以“憂國之危“、奉密詔討伐楊國忠為藉口在范陽起兵。安祿山乘鐵輿,其屬下步騎精銳煙塵千里,鼓譟之聲響天震地。當時海內承平日久,百姓以及幾代人沒有見過戰爭了,聽說范陽兵起,遠近都震驚。叛軍所經過的州縣,都望風瓦解。這時候唐玄宗還在睡夢中(懷疑,猶豫不定)。
到了天寶十五年(756年)六月安祿山佔領長安,唐玄宗被迫率眾向四川逃亡,這時候的護駕大將正是陳玄禮。逃到了馬嵬坡(今陝西興平市西北23裡)。途中將士飢疲,六軍憤怒,陳玄禮認為楊國忠作亂才導致安祿山謀反,請李輔國(當權宦官)轉告太子李亨誅殺楊國忠的謀劃。讓吐蕃使者正率領20多人圍堵楊國忠,抱怨沒食物。有官兵喊:“楊國忠與胡虜謀反!”楊國忠騎著馬逃到西門,被眾人殺死肢解,頭被槍挑著豎在驛站門口。戶部侍郎楊暄、南韓夫人、秦國夫人和魏方進被一併殺死。楊國忠妻子裴柔同及兒子楊晞、虢國夫人及其子裴徽在陳倉被縣令薛景仙殺死。
這時候,陳玄禮及韋諤請求玄宗殺死楊貴妃。高力士也趁機勸說玄宗保軍心安定,殺死楊貴妃。玄宗忍痛命令高力士在佛堂縊死楊貴妃。此後,玄宗入蜀,太子李亨及其子李倓、李俶北上靈武。後世史家認為“馬嵬之變“,這是一場“有計劃的兵變“。
另一說:陳玄禮和太子請旨殺了宰相楊國忠,在楊國忠死後,他們又將矛頭對準了楊貴妃,最後唐玄宗迫於無奈只能處死楊貴妃,而執行的就是陳玄禮。史載玄宗“乃命力士引貴妃於佛堂縊殺之,輿尸寘驛庭,召陳玄禮等入視之。玄禮等乃免冑釋甲,頓首請罪。上慰勞之,令曉諭軍士”,史稱馬嵬之變。
正如白居易《長恨歌》描述的那樣:
漁陽鼙鼓動地來,驚破霓裳羽衣曲。
九重城闕煙塵生,千乘萬騎西南行。
翠華搖搖行復止,西出都門百餘里。
六軍不發無奈何,宛轉蛾眉馬前死。
花鈿委地無人收,翠翅金雀玉搔頭。
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淚相和流。
玉容寂寞淚闌干,梨花一枝春帶雨。
含情凝睇謝君王,一別音容兩渺茫。
據《舊唐書·楊貴妃傳》記載:禁軍將領陳玄禮等殺了楊國忠父子之後,認為“賊本尚在”,請求再殺楊貴妃以免後患。唐玄宗無奈,與貴妃訣別,“遂縊死於佛室”。
《資治通鑑·唐紀》記載:唐玄宗是命太監高力士把楊貴妃帶到佛堂縊死的。楊貴妃縊死於佛堂的梨樹下。陳鴻的《長恨歌傳》記載:唐玄宗知道楊貴妃難免一死,但不忍見其死,便使人牽之而去,“倉皇輾轉,竟死於尺組之下”。
樂史的《楊太真外傳》記載:唐玄宗與楊貴妃訣別時,她“乞容禮佛”。高力士遂縊死貴妃於佛堂前的梨樹之下。陳寅恪先生在《元白詩箋證稿》中指出:“所可注意者,樂史謂妃縊死於梨樹之下,恐是受香山(白居易)‘梨花一枝春帶雨’句之影響。
關於楊貴妃死亡之迷,在日本也有許多傳說。有一種說法是,當時馬嵬死者是用一個侍女作替身,軍中主帥陳玄禮與高力士密謀,以侍女代替,高力士用車運來貴妃屍體,查驗屍體的便是陳玄禮,因而使此計成功。而楊貴妃則由陳玄禮的親信護送南逃,大約在今上海附近揚帆出海,到了日本油谷町久津。
事實上,安史之亂平息後,陳玄禮隨玄宗回到長安,居興慶宮,封蔡國公,封三百戶,後辭官,最終病死。大約於玄宗遷至太極宮(西內)甘露殿時病重去世。
影視劇中陳玄禮基本上是以保皇盡忠的大將軍的形象出現的,是一位為了國家社稷而不怕揹負後人罵名的忠肝義膽的將士。
當然,陳玄禮參與並主導了兩次宮廷政變,對唐玄宗、唐肅宗立下了汗馬功勞,成為皇帝的心腹。也可以說陳玄禮是透過宮廷的爭權奪利鬥爭從而到得了高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