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知常容
-
2 # 只記今朝
華人小時候幾乎都聽過《孔融讓梨》《周處除三害》和《司馬光砸缸》這三個故事,其中分別體現了“尊老愛幼”、“浪子回頭”和“見義勇為”的傳統美德,對孩子的成長有很重要的教育意義。
不過對於三個主人公成年後的經歷,恐怕絕大多數人都不甚瞭解。今天,我們就來簡單說一下這三個人長大以後怎麼樣了。
孔融:“小時了了,大未必佳”
在《孔融讓梨》的故事中,孔融是一個懂得謙讓、尊老愛幼的好孩子。但事實上,除了這個故事外,《世說新語》中記載的另一個故事恐怕更能反映孔融的真實性格。
孔文舉年十歲,隨父到洛。時李元禮有盛名,為司隸校尉。詣門者,皆俊才清稱及中表親戚,乃通。文舉至門,謂吏曰:“我是李府君親。”既通,前坐。元禮問曰:“君與僕有何親?”對曰:“昔先君仲尼與君先人伯陽有師資之尊,是僕與君奕世為通好也。”元禮及賓客莫不奇之。太中大夫陳韙後至,人以其語語之,韙曰:“小時了了,大未必佳。”文舉曰:“想君小時,必當了了。”韙大踧踖。
從這段故事中我們不難發現,小小年紀的孔融已經十分會懟人了。當太中大夫陳韙對他的表現有質疑時,他可是絲毫沒有顧及對方的身份,直接用對方的話來懟對方,結果陳韙在一眾熟人面前很是尷尬。
也許陳韙的話說的有些不合適,但很大程度上應該是為了提醒這個孩子不要過於驕傲。而孔融用對方的提醒反唇相譏,就有些故意讓對方下不來臺的嫌疑了。這說明孔融的情商實在不算高。
後來,他也是因為情商太低,過於恃才傲物,先懟董卓,後懟曹操,結果成功給自己招來無妄之災。
前者稍微要點面子,故意用明升暗降的方法把他攆到叛亂猖獗的地區為官,打算借刀殺人。好在孔融當時運氣不錯,僥倖逃過一劫。
而後者是個閻王脾氣,一言不合就起殺人的那種。所以當孔融一而再再而三的挑戰了他的底線後,他就直接找羅織一堆罪名將孔融處死。
由此可見,孔融這輩子還真是應了陳韙那句“小時了了,大未必佳。”他完全是自己把自己給折騰死的。
周處:“浪子回頭金不換,為國馬革裹屍還”
周處早年是個橫行鄉里的惡少,這主要還是因為他父親是東吳大將周魴的緣故。
這就好比我們今天的某些胡作非為的官二代,完全是仗著父輩的影響力橫行無忌。
不過周處比起那些只知道禍害百姓的官二代來,多少還有些本事,至少一身的功夫是真的的。所以他才能成功的斬殺山中的猛虎與河中的惡蛟,併成功全身而退。
此外,要面子的性格也是他做到知錯能改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幡然悔悟後,周處發奮苦讀,終於成為一個文武雙全的英雄,並一直當到御史中丞。
但在為官期間,他因積極勸諫、執法嚴明,結果得罪了朝中不少奸臣,因此遭到嚴重排擠。
後來在鎮壓氐族人齊萬年叛亂的戰爭中,周處在糧盡援絕的情況下仍堅持戰鬥,最終壯烈犧牲,成為受到舉國上下敬仰的真英雄。
司馬光:“博學多才,頑固保守”
從《司馬光砸缸》的故事中我們不難發現,年幼時的司馬光是個敢於當機立斷的勇敢少年。可隨著年紀慢慢變大,他卻逐漸走向了和年少時完全相反的另一面。
對文學或歷史感興趣的人一定都知道,司馬光編寫的《資治通鑑》是一部非常值得細讀的鉅著,充分的反映了司馬光本人深厚的文學和史學功底。
但除此之外,司馬光在擔任宰相期間,與王安石在變法問題上的激烈鬥爭卻實在有些讓人覺得有些惱火。
尤其是他經常打著“為民請命”的旗號,對一切變法措施進行無道理的否定,實在是重新整理了人們對於瘋狂的認識。
甚至司馬光在臨死之前都表示,因某些變法措施沒來得及廢除,讓他覺得自己“死不瞑目”。
這種毫不考慮實際情況,為反對而反對的態度根本無法改變國家的困境,只能讓原有的矛盾進一步放大並激化。
而司馬光與王安石之間的長期鬥爭,也為宋王朝長時間的“黨爭”開啟了先河,導致整個國家陷入無止境的權力鬥爭中去,並一步步走向滅亡。
總體來看,無論是孔融、周處還是司馬光,在成年後與年幼時的性格、習慣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這說明人這一輩子不是一成不變的,只有樹立一個正確目標,並朝著它不斷前進,才能創造出屬於自己的輝煌。
-
3 # 扭曲世界守內心的淨土
讓梨代表謙遜,大度。除三害,代表果敢,擔當,浪子回頭。砸缸代表智慧。好的就是好的,與後面發展無關。這三位都是偉大的人,三位都是死在政治鬥爭中。政治與好人壞人無關。政治無所謂正邪,惡人取勝也平常。
-
4 # 影視愛好者陳小二
融四歲,能讓梨。這是三字經裡對孔融的簡短描述,意思就是說孔融四歲的時候能夠懂得禮讓的道理。孔融長大後則是一個出色的文學家,同時也是一個管理一方百姓的官員,東漢末年,他出任北海國相,這只是一個官名,相當於北海太守。
後來袁紹派兒子袁譚攻打北海,孔融只不過一介文人墨士,對於戰爭一竅不通,只能倉促出逃。後來漢獻帝徵召孔融到許昌做官,為人太過於剛直不阿,多次譏諷曹操,遭到曹操的忌諱,終於有一天有個叫郗慮的人為了討好曹操,進言誣陷孔融蔑視國法,後曹操鼓搗臣子路粹枉奏孔融欲圖不軌、謗訕朝廷、招合徒眾等行為,結果被曹操所殺,享年56歲。
周處除三害,殺了猛虎,屠了蛟龍,最後自己改過自新,自此成為了國家的棟樑之才。周處是三國時期東吳人,後吳被西晉所滅,周處成為了西晉的大臣。後來周處戰死沙場,馬革裹屍,西晉皇帝追贈平西將軍,賜百萬錢。
司馬光砸缸的故事人盡皆知,為了救小夥伴,機智的舉起大石頭砸破水缸救人。長大後的司馬光也是一位了不起的文學家和政治家。他主持編纂了第一部編年體通史《資治通鑑》。宋神宗時期,由於他一直反對王安石變法,離開朝廷十五年。後來王安石變法失敗,司馬光得到重新任用,最終病逝,享年六十八歲。
可以說這三位年少有為的人,長大後都有著一番作為,否則他們的故事也不會被我們所知道。他們的共同點就是都當過官,但結局卻大相徑庭,孔融剛直不阿被殺,周處戰死沙場馬革裹屍,司馬光病逝壽終正寢。這就是他們的最終結局。
-
5 # 一瓢居士
一、孔融(153年-208年9月26日),字文舉。魯國(今山東曲阜)人。 [1] 東漢末年官員、名士、文學家,為孔子的二十世孫。(東漢名士、建安七子之一)孔融少有異才,勤奮好學,與平原人陶丘洪、陳留人邊讓齊名。漢獻帝時期,他歷任北軍中侯、虎賁中郎將、北海國相等職,時稱孔北海。孔融在北海六年,修城邑,立學校,舉賢才,表儒術,頗有治績。後兼領青州刺史。建安元年(196年),袁譚攻北海,孔融與其激戰數月,最終敗逃山東。不久,被朝廷徵為將作大匠,遷少府,又任太中大夫。他生性喜結賓客,抨議時政,言辭激烈,終在建安十三年(208年)因觸怒丞相曹操而被殺。孔融能詩善文,為“建安七子”之一。魏文帝曹丕稱其文“揚(揚雄)、班(班固)儔也。”其散文鋒利簡潔;六言詩則反映了漢末動亂的現實。原有文集已散佚,明人張溥輯有《孔北海集》
二、周處(東吳-西晉大臣、將領)
周處(236—297年 [1] ),字子隱,吳郡陽羨(今江蘇宜興)人。 [2] 西晉大臣、將領,東吳鄱陽太守周魴之子。
少時縱情肆欲,為禍鄉里。後來改過自新,拜訪名人陸機和陸雲,浪子回頭,發奮讀書,留下“周處除三害”的傳說,拜東觀左丞,遷無難都督,功業勝過父親。吳國滅亡後,出仕西晉,拜新平太守,轉廣漢太守,治境有方。入為散騎常侍,遷御史中丞,剛正不阿。得罪梁孝王司馬肜。
元康七年,出任建威將軍,前往關中,討伐氐羌齊萬年叛亂,遇害於沙場。追贈平西將軍,諡號為孝。
三、司馬光(北宋政治家、史學家、文學家)
司馬光(1019年11月17日~1086年10月11日),字君實,號迂叟,陝州夏縣涑水鄉(今山西省夏縣)人 [1-2] ,世稱涑水先生 [3] 。北宋政治家、史學家、文學家,自稱西晉安平獻王司馬孚之後代。
宋仁宗寶元元年(1038年),進士及第,累遷龍圖閣直學士。宋神宗時,反對王安石變法,離開朝廷十五年,主持編纂了編年體通史《資治通鑑》。歷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官至尚書左僕射兼門下侍郎。元祐元年(1086年),去世,追贈太師、溫國公,諡號文正。名列“元祐黨人”,配享宋哲宗廟廷,圖形昭勳閣;從祀於孔廟,稱“先儒司馬子”;從祀歷代帝王廟。
為人溫良謙恭、剛正不阿;做事用功,刻苦勤奮。以“日力不足,繼之以夜”自詡,堪稱儒學教化下的典範。 [2] 生平著作甚多,主要《溫國文正司馬公文集》、《稽古錄》、《涑水記聞》、《潛虛》等。
-
6 # 亮羽飛雲99
孔融讓梨是謙讓的品格及才情、周處除三害是浪子回頭及勇武、司馬光砸缸是智慧及救助,這些都是古代人宣揚道德規範…
長大以後,怎麼樣?都成大才了,千古留名了。
至於,結局?不能以今人的眼光去度古人之腹。孔融,雖然是被曹操所殺,按古人觀點,曹操奸臣,孔融是大忠臣。
司馬光反對王安石變法,以今人觀點,司馬光是反改革派。而歷史是“紳士”寫的,司馬光是站在“保守派”一邊,也就是紳士一邊。
不管最終結果如何,好就是好,就事論事,以後的事是以後的,不必要強求一致。
-
7 # 筆炮君侃電影
用發展的眼光看,三個故事,其實都是教育孩子用的,故事裡呈現出的形象是暫時的,也是片面的,追其一生,可能會大跌眼鏡。
孔融:讓梨“大反轉”“謙讓、孝順、尊老、溫柔”,這些詞或許都是“孔融讓梨”這個故事為孔融打上的標籤。
可你知道孔融的死因嗎?
真實的孔融沒有那麼好脾氣,而是一個心直口快的人,見誰不爽直接開懟,看誰順眼誰就是天。
偏偏長大後為官的孔融做了一個錯誤的交友決定,先是與反曹操急先鋒禰衡交好,搞起了跨界合作;又是直接與曹操宣戰開懟。
小劉、小孫兩人反曹,那是天高皇帝遠,孔融就不一樣了,在曹操眼皮子底下搞事情,他是真的打心底瞧不起曹操。
起初礙於孔融的名聲,曹操不好下手,但很快機會來了。
孔融和禰衡有一個共同的觀點:父母無恩論。
也就是說父母對於子女而言,並沒有什麼實質的恩情,子女也只是父母激情之後的一種產物而已。
No zuo No die,曹老闆抓住機會,借題發揮,一鍋端了孔融一家,罪名便是“不孝”。
其實孔融父母無恩論的後面還有半句,養育之恩才是最重要的。
當然,這對曹操來說不重要,斷章取義,一向是極其有效的政治手腕。
周處:浪子回頭金不換除完三害,長大成人的周處成為了官員。
官場中的周處,收到了百姓們的愛戴,但同僚們卻總是喜歡對他暗中下絆子,只因周處性子直,總是得罪人。
後來,朝中官員推舉周處前去鎮壓叛亂,不是出於好心想給周處建功立業的機會,而是出於殺心。
這場叛亂的平定之戰凶多吉少,叛軍聲勢浩大,而短時間內朝廷沒辦法集結足夠多計程車兵與之抗衡。
這是一場死局,也是朝廷的緩兵之計。
周處本可以拒絕,因為他家有老母,但他還是毅然決然的上了戰場。
朝廷軍的總指揮腦子也有些問題,面對7萬敵軍,命令周處發起總攻,而給周處的兵力只有5000。
1:14的兵力差,愣是讓周處從早幹到了晚,彈盡糧絕,說好的援兵卻一個毛都沒出現。
屬下勸周處撤退,周處卻說,現在正是我以身殉國的時刻,沒有後退可言!
殘存計程車兵聞言,大受鼓舞。
此一役,殺敵數萬,周處軍全軍覆沒。
“浪子回頭金不換”,是周處一生的烙印。
司馬光:“感謝發小兒的板兒磚!”“感謝發小的板兒磚!”被司馬光從水缸中救出的孩子,名為上官尚光,是個富二代。
長大後的上官尚光選擇了從商,經營有道,成為了一代富商,後來更是為恩人司馬光專門修建了一座感恩亭。
司馬光則在後來成為了一代政治大家,最出名的事兒,也就是和愛變法的王安石唱反調了。
然而,王安石變法背後有皇帝撐腰,司馬光便只能暫避風頭,宅在洛陽家裡專心寫《通鑑》。
直到宋哲宗上臺,反對新政,重新任用守舊派,司馬光才又一次站了起來。
只可惜當了沒幾個月的官,就因病去世了,但也算善終。
筆炮君說畫虎畫皮難畫骨,知人知面不知心。
人,善惡難辨,畢竟人心長在肉體裡,摸不著,看不見。
看人不能看表面,內心最重要;交友不能看家世,人品是關鍵。
關注@筆炮君,我們一起吃香的喝辣的,嘮更多有趣的嗑兒~
-
8 # hcxwxhlyzmzgl
孔融(153年-208年9月26日),字文舉。魯國(今山東曲阜)人。東漢末年官員、名士、文學家,為孔子的二十世孫。
孔融少有異才,勤奮好學,與平原人陶丘洪、陳留人邊讓齊名。漢獻帝時期,他歷任北軍中侯、虎賁中郎將、北海國相等職,時稱孔北海。孔融在北海六年,修城邑,立學校,舉賢才,表儒術,頗有治績。後兼領青州刺史。建安元年(196年)袁譚攻北海,孔融與其激戰數月,最終敗逃山東。不久,被朝廷徵為將作大匠,遷少府,又任太中大夫。
孔融能詩善文,為“建安七子”之一。魏文帝曹丕稱其文“揚(揚雄)、班(班固)儔也。”其散文鋒利簡潔;六言詩則反映了漢末動亂的現實。原有文集已散佚,明人張溥輯有《孔北海集》。
建安十三年八月二十九日(208年9月26日)將孔融處死,並株連全家,孔融時年五十六歲。
周處(236—297年),字子隱,義興郡陽羨縣(今江蘇宜興市)人。西晉大臣,將領,東吳鄱陽太守周魴之子。
少時縱情肆欲,為禍鄉里。後來改過自新,拜訪名人陸機和陸雲,浪子回頭,發奮讀書,留下“周處除三害”的傳說,吳亡後,出仕西晉,拜新平太守,轉廣漢太守,治境有方。入為散騎常侍,遷御史中丞,剛正不阿。得罪梁孝王司馬肜。
元康七年出任建威將軍,前往關中,討伐氐羌齊萬年叛亂,遇害於沙場。追贈平西將軍,諡號為孝。
司馬光(1019年11月17日-1086年10月11日),男,字君實,號迂叟,陝州夏縣涑水鄉(今山西夏縣)人,世稱涑水先生。北宋政治家、史學家、文學家,自稱西晉安平獻王司馬孚之後代。
宋仁宗寶元元年(1038年),進士及第,累遷龍圖閣直學士。宋神宗時,反對王安石變法,離開朝廷十五年,主持編纂了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編年體通史《資治通鑑》。歷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官至尚書左僕射兼門下侍郎。
為人溫良謙恭、剛正不阿;做事用功,刻苦勤奮。以“日力不足,繼之以夜”自詡,堪稱儒學教化下的典範。生平著作甚多,主要《溫國文正司馬公文集》《稽古錄》《涑水記聞》《潛虛》等。
元祐元年(1086年)10月11日,去世,追贈太師、溫國公,諡號文正。名列“元祐黨人”,配享宋哲宗廟廷,圖形昭勳閣;從祀於孔廟,稱“先儒司馬子”;從祀歷代帝王廟。
-
9 # 川源
′在中國傳統思想裡,文人都以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為己任。他們都走上了仕途之路。捍衛祖宗之法,維護祖國統一。為人剛毅,正義感爆棚,但都是命運多舛,死後倍享榮耀!
·孔融 性別:直男一枚 享年55歲 身世背景:孔子二十世孫 社會知名度:☆☆☆☆☆
·正義感:☆☆☆☆☆
孔融長大後立志報國恢復漢朝的統一;恢復祖宗的榮耀;恢復獨尊儒術的局面;但是孔融身在亂世,人在此名在外。漢獻帝時期,被派到北海。北海六年,他為官清廉,剛正不阿、執法嚴明,辦學尊儒。頗受當地百姓的愛戴。
建安元年,袁譚進攻北海,孔融不敵被迫離開北海。孔融正義感爆棚,深受儒家思想的影響,他看不慣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還曰曹操,時為曹公,名為漢賊。曹操的禁酒令不顧,大發狂言。曹操一怒之下把他送給了閻王,見他的的老祖宗去了。
· 周處 性別:猛男一枚 享年:51歲 身世背景:官二代東吳鄱陽太守周魴之子 社會知明度☆☆☆
·正義感:☆☆☆
周處長大以後,也是備受朝廷的重用。兩邊都吃得開。吳國的時候他做官,吳國滅了之後,他依然做官。在晉朝還官拜太守。他本人有勇有謀善騎射,為人正直,不喜歡阿諛奉承,常常得罪小人。
元康七年,拜為建威將軍,討伐氐羌齊萬年叛亂,戰死沙場。最後追贈平西將軍
司馬光 性別:直男一枚 享年66歲 身世背景:晉安平獻王司馬孚之後代 社會知明度:☆☆☆☆☆正義感:☆☆☆☆☆司馬光一個側頭徹底的學霸,年僅22中了進士。一直當到了大學士,他也是正義感爆棚,他第一個站出來反對王安石變法,認為這個“青苗法”雖能夠為國家增加財政收入,但是從長遠上來看,他只會產生更多的貪官加重老百姓的負擔。但宋神宗是個理想主義者不信任他把一貶再貶,於是他就潛心著《資治通鑑》來警醒後人。到了哲宗時期還被啟用。死後被追封為太師。
-
10 # 惡來鑑史
孔融被曹操所殺,是因為他身為儒生卻太過狂傲,不是因為其不孝。
司馬光長大之後,寫了資治通鑑,而後推翻王安石變法,然後被皇帝所殺。
周處當官了,並且為官清白,最後平叛之時戰死了
-
11 # 活潑永遠的貝貝
孔融,周處,司馬光長大後怎麼樣了?我到警察局查了一下,後來老了,死了,警察局都沒查到三位先生的擋案,估計死得太早,連擋案都沒有留下。
回覆列表
孔融讓梨
孔融一家不但讓梨,還讓生的希望。
名士張儉得罪宦官成為一名逃犯,被孔家收留後被查到。孔褒、孔融、還有他們的母親爭著說是自己收留逃犯,其目的是為了將罪責全攬到自己的身上,希望對方能免罪,獲得生的希望。最後兄長孔褒被定罪。
在我們眼中是因為孔融讓梨而名揚天下,實際上在東漢讓孔融名揚天下的是這一次讓“生”。
事實上孔家的家教都很好,他的一對兒女在孔融被抓之後,有人勸他們逃走,結果他們說覆巢之下,焉有完卵,很淡定地赴死,要知道此時這對兒女年齡不足十歲,當時大家都被感動落淚。
孔融為什麼會被殺?
後來北海被袁紹的長子袁譚搶了,他就跑到許昌,擔任將作大匠。此時大權都在曹操手中。
曹操一開始還是忠於漢室,隨著時間推移,不臣之心就日漸顯露,孔融與曹操鬧過很多次矛盾,曹操都忍了,不過當孔融提出這個建議時,曹操就忍不住了。
他提議按古時京師的體制,千里以內,不得封建諸侯,這條建議是針對曹操不臣之心來的。因為按這樣的說法,曹操以後想封建只能去劉備、孫權、馬超等人佔據的地盤去了,這等於是虛封。
這種封建方式嚴重損害曹操的利益,因為曹操是想採用漸進式代漢。萬一孔融這個觀點被採納,後果很嚴重。
曹操就指使丞相軍謀祭酒路粹去誣陷孔融,最後孔融被殺的罪名是“招合徒眾”,“欲圖不軌”、“謗訕朝廷”、“不遵超儀”。你覺得孔融能做出這樣的事情嗎?
這只不過是曹操殺掉孔融的藉口而已。
周處除三害周處是吳國將領周魴的兒子,周魴當年為了引誘魏國名將曹休上當,假裝向曹休投降,而且還斷髮以示。最後曹休上當中計,石亭一戰吳國大勝。曹休此戰後不久因背上毒瘡發作而去世,周魴因為此戰而被封爵關內侯。
吳國將領的二代橫行不法的情況是挺多的,比如周瑜的兒子、潘璋的兒子等等都是橫行不法被處理了。
石亭之戰是陸遜指揮的,陸機是陸遜之孫,因為陸遜與周魴有交集,所以周處去找陸機也是正常現象。
周處在陸家兄弟的點拔下醒悟了,不再橫行鄉里,改為讀書,後任吳國的無難督。
三國歸晉之後,周處也成了晉朝的官員,擔任過新平太守、廣漢太守等等,為官有方受到百姓愛戴。
周處因功升任御史中丞,因為太過於正直,得罪朝中重臣。朝中重臣說周處是名將的兒子,作戰肯定也很厲害。就這樣周處被納入夏侯駿部下,征討西北氐、羌等部。
實際上就是想利用戰場將周處弄死。
當時對方七萬人,夏侯駿讓周處帶著五千人出擊,周處說“軍無後繼,必至覆敗,雖在亡身,為國取恥”。言下之意就是我敗了沒事,但這樣會讓國家蒙羞。夏侯駿強行讓其出戰,最後周處以五千人殺死對方一萬多人,彈盡糧絕之時,他知道自己必死,作詩示志:
去去世事已,
策馬 觀西戎。
藜藿甘粱黍,
期之克令終。
最後從容力戰而死,夏侯駿等人就看著而不發援軍。夏侯駿是三國名將夏侯淵的孫子。
周處還著有《默語》30篇及 《吳書》、《風土記》,前2部已經散失,《風土記》應該還能看到。少時橫行不法,長大之後文武全才而且正直,這是典型的浪子回頭金不換。
司馬光砸缸司馬光從小就聰明,七歲就能通讀《左氏春秋》。因為父親為官,他跟上層官員有接觸,也有名聲,20歲就高中進士,所以司馬光就是一個神童型的人物。司馬池死後,擔任過副宰相的龐籍將司馬光當作親兒子一樣培養。有龐籍的助力,他的人生路並沒有因為父親的去世而跌落,依舊很順利。
事實上司馬池的人生路也是很順的,深得宋仁宗的信任,死後被封為溫國公。
在為官的過程中,司馬光與王安石、石楊休、包拯結下深厚的友誼,後來因為參知政事歐陽修極力向宋神宗推薦,說司馬光“德性淳正,學術通明”,宋神宗任司馬光為翰林學士。
宋神宗繼位之後,重用王安石進行變法,原來這幫關係挺不錯的人因為意見不和分道了。
司馬光主要與王安石的意見不合,後來乾脆就不幹了,求任職西京留司御史臺,自己退居洛陽,絕口不論政事,修撰《資治通鑑》。一干就是十幾年。
宋神宗死後,當時主政的太后將司馬光召回,他就將王安石的變法給廢了,將受到王安石打壓的劉摯、範純仁、李常、蘇軾、蘇轍等人弄了回來。
自己也正式拜為宰相,此時他的生命已經進入倒計時。
1086年,司馬光去世,獲贈太師、溫國公,諡號文正。宋哲宗賜碑名為“忠清粹德”。京城老百姓都自發去祭奠,風光一時無二。不到十年,章惇為相,認為司馬光的做法不對,最後宋哲宗下詔削除司馬光的贈諡,毀壞所賜碑。後來繼續對死後的司馬光進行打壓,直到南宋才恢復全部地位。
從這裡可以看出宋代黨爭之厲害,連死人都不放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