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一貳一橙
-
2 # 樵夫讀史
中國最後一名劊子手是誰?
在封建社會,所有從事衙役、捕快都屬於下九流,從業者屬於賤民,三代人都不能參加科舉。所以,作為劊子手,更是賤民中的賤民。
不知道第一位劊子手是誰。但中國最後一名劊子手應該是鄧海山無疑。
1932年,民國政府以法律的形式規定了處決死刑犯一律用槍決,從此廢除了幾千年野蠻而血腥的“砍頭”酷刑。鄧海山作為最後一名劊子手也從此封刀,失業了。
據鄧海山後來說,他做劊子手這行老有些年月了,曾經親手操刀砍下的腦袋超過300顆之多,堆積一起,恐怕是一座小山。師傅說過,“砍頭九十九,必須要收手。”不然,斬首太多,造業深重,會死於非命,死了也會進十八層地獄。
劊子手屬於“冷門”職業,從業者甚少,但收入頗豐。鄧海山每次出“紅差”,完事後,會有四塊大洋的進項,在當時屬於高收入群體。
不僅如此,劊子手還會有其它的隱形收入。比如,即將被“斬首”的犯人,如果家境優渥,家人一定會提前賄賂劊子手,要他幹活時,利索一些,讓將死之人少受些痛苦和折磨。
因為劊子手砍人用的鬼頭大刀,按照行規,從來不磨,所以又鈍又銼。認為它殺人太多,殺氣太重,經常是砍完頭後,用紅布一包,棄置在某個旮旯角落。所以前來說情的人,要重金收買劊子手。通常是,每磨一下,銀子一兩,而要把一把砍刀打磨得又快又鋒利,總得需要磨上幾十上百次吧?
其實,從事劊子手這一行業,也不是件容易的事。首先得拜師父,然後還得刻苦用功,尤其是練習刀法,肯定比廚師更為辛苦,每天都要到市場去買些瓜類,比如冬瓜西瓜南瓜等等,回家後,擺在案頭,用顏色畫上線,然後,靜下心來,無數次的揮刀練習,直到每一刀都落線上條上,這樣才算合格。如果練到手起刀落,隨心所欲的境界,非苦練三五載功夫不可。
鄧海山說他是一個很有職業操守的劊子手。每次行刑後,他總是把鬼頭刀磨得又快又鋒,就是讓他的刀下之鬼死得痛快一些。如果提前得到些好處,他甚至可以做到讓犯人保留全屍,砍下了頭,脖子上皮肉還連在一起。
所謂“術業有專攻”,鄧海山砍頭技術已經臻於上乘的佳境——“庖丁解牛”的故事,就是說的這個道理。
但是殺人多了心頭還是有些害怕。鄧海山每次忙完“工作”後,經常跑到衙門內,央求衙役打他的屁股,回家後,整日吃齋唸佛,為死去的亡魂祈禱,以求減少內心的負罪感。但是,他說,可是夜裡還是經常做噩夢。
晚年下場如何?鄧海山自打失業後,已經是60歲出頭的老人了,前段時間靠年輕風光時積蓄的一些錢財過生活,後來坐吃山空,晚景悽慘。
一般來說,劊子手都是絕戶,鄧海山也不例外。一生無兒無女,孤家寡人。有錢時,尚有幾個狐朋狗友,整日吃吃喝喝,一旦落難,酒肉朋友都作鳥獸散。而且,避他如瘟神,都說他殺人太過,有損陰德,罪孽深重。
後來,他來到善堂(類似於現在的慈善機構),大家都怪他孽障太重,身上的血腥味太濃,就把他當成惡人,拒之門外。
再後來他想出家,了此殘身。當寺廟裡的和尚知道他那段“黑”歷史後,生怕得罪了神靈,惹得眾菩薩降罪,於是好言好語,把他“送”出了廟門。
最後走投無路的鄧海山,只得在一荒涼處搭了間茅房,遮風蔽雨。但沒有多久,鄧海山就掛掉了。至於是知何死的?多年後,仍然沒有人道得明白。
——丸——
回覆列表
中國最後的一名劊子手名叫鄧海山,在這煞氣十足的行業裡,鄧海山算得上是一位十分出色的匠人,經他手處理的犯人多達三百多個。
到了1914年,北洋政府釋出《懲治盜匪法》,規定以後死刑犯必須使用槍斃,不能再用前朝的斬首之後,包括鄧海山在內的劊子手全體失業,也使得這延續了千年的劊子手行業徹底沒了市場。
鄧海山失業了,也受到了眾人的唾棄,在他擔任劊子手的時候,很多犯人家屬很“尊重”他,給他喜錢以便他在行刑時能夠乾淨利落,不讓犯人受太多的罪,讓家人看著心痛,但就如《檀香刑》裡的趙甲一樣,在眾人尊重的背後更多的是厭惡、痛恨。
據說在劊子手行業裡有這麼一句:“殺人九十九,到時要收手”,這是意在告誡劊子手們不能永遠吃劊子手這碗飯,雖然他們殺的都是有罪之人,是經公文批斷的該殺之人,但這畢竟是一門陰損的行業,到時間了就要及時退出,慢慢洗清身上的陰氣,給後世子孫積德。
由於被認為煞氣太重,已經六十歲的鄧海山被拒絕進入善堂,這是由民間善人和政府組建的一種慈善機構,專門收留無家可歸之人,對於無法進入善堂一事,當時多數人指責他殺孽太重,無入善堂的資格,只有鄧海山內心十分委屈,說這是法律所定,於他何干?
關於鄧海山最後是否能夠進入善堂已不得而知,但以他的資財,買間小屋居住也是不成問題的,晚年的鄧海山每天只做一件事,就是吃齋唸佛,以求換得內心的平靜和來世的平安,1925年,鄧海山在孤獨一人中死去,中國最後一個劊子手的傳說也就此落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