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哪些藥物損傷胃黏膜?
大量的臨床資料顯示,許多藥物會直接或間接地損傷胃粘膜,引起炎症和潰瘍,對此,北京301醫院消化科副主任醫師石卉表示,確實不少人的胃病,是因用藥不當而引起的。那麼,哪些藥物會損傷胃粘膜呢?
【激素】通常說的“激素”是腎上腺皮質激素類藥物的簡稱:常見的有強的松、地塞米松、可的松等。
這類藥物會減少粘液分泌及促進胃酸和胃蛋白酶分泌。高酸性胃炎、胃和十二指腸潰瘍病患者使用上述藥物後,會加重病情,嚴重者可出現胃出血和穿孔,所以長期服用此類藥物時,應儘量搭配一些抑酸藥,常用的抑制胃酸類藥物有H2受體拮抗劑(某某替丁)與質子泵抑制劑(某某拉唑)一般來說,在胃病的急性期、活動期,禁用上述藥物。如果在胃病的穩定期、緩解期,必須使用以上藥物的話,應儘量在飯後服藥,以減少空腹時藥物與胃黏膜的直接接觸,對胃造成的損害。還可在服藥前,先服用胃黏膜保護劑,如硫糖鋁等。
【非甾體抗炎】非甾體抗炎是最常見的止痛藥,包括我們耳熟能詳的阿司匹林、吲哚美辛、布洛芬、萘普生、雙氯芬酸等等。
這類藥物應用廣泛,小到發燒感冒、頭痛、牙痛等常見病,大到治療骨關節病、類風溼關節炎以及預防心腦血管併發症。尤其是中老年患者,長期口服小劑量阿司匹林腸溶片,一吃就是半年甚至幾年,對胃腸的輕微刺激,逐漸積累,容易引起急性胃黏膜病變、糜爛出血性胃炎、消化性潰瘍,甚至出血等。這類藥物引起的胃黏膜損傷主要有兩點:一是藥物的直接刺激作用,更重要的是藥物吸收後抑制了環氧合酶的活性,後者使得前列環素、前列腺素等具有胃黏膜保護作用的激素分泌減少。另外需要知道的是,多數感冒藥含這些可能傷胃的解熱鎮痛類藥物。目前對病毒感染尚無特效藥,感冒藥主要是透過解熱鎮痛進行對症處理,因此需要知道。
【其他】許多藥物能對胃產生刺激產生胃腸道不適症狀,例如抗生素、氯化鉀、一些降糖藥等,但一般較少造成出血,不必擔心,更多是胃腸道不適。
【提醒】如果在服用上述兩類藥物的同時,出現消化不良、反酸、腹痛、腹脹等症狀,應引起重視,必要時需胃鏡檢查,而原來就患有“胃病”的患者,更需要注意這點。日常生活中,服藥的方式和服藥的時機對保護腸胃的影響也很大。
2.不可忽視的藥物性腎損傷
在臨床工作中,藥物性腎損傷發生率在逐年升高,每年因藥物不良反應而住院的病人佔住院病人的3%-5%左右,急性腎損傷由藥物引起的高達28.9%,60歲以上的患者佔51%,嚴重威脅患者的健康。
腎臟除承擔機體代謝終產物的排洩處,人體服用的各種藥物也大部以原型或代謝產物的形式由腎臟排洩。因此,藥物在排洩過程中不可避免會對機體造成損傷。引起腎損傷的藥物大致分類如下:
(1)氨基糖苷類藥物,如慶大黴素、卡那黴素、鏈黴素、丁胺卡那黴素等;
(2)造影劑,如泛影葡胺等;
(3)止痛藥及非類固醇類藥物,如撲熱息痛、阿司匹林、吲哚美辛、保泰松、布洛芬等;
(4)馬兜鈴酸類藥物,如中藥關木通、漢防己、厚朴等;
(5)抗癌藥物,如順鉑、絲裂黴素、甲氨蝶呤等;
(6)抗真菌藥物,如兩性黴素B等;
(7)磺胺類藥物,如磺胺嘧啶、磺胺甲基異惡唑等;
(8)免疫抑制藥物,如環孢素A、環磷醯胺等;
(9)抗結核藥,如利福平等;
(10)青黴素族藥物,如甲氧苯青黴素、苯甲異惡唑青黴素、羧苄青黴素、氨苄青黴素等;(11)頭孢類藥物,如頭孢米星、頭孢氨苄、頭孢唑啉、頭孢拉定等。其中臨床上最常見的藥物是抗生素、造影劑和止痛藥。
腎臟因其解剖學和生理學上的特點而易受到藥物損害。
(1)腎臟血液豐富,每分鐘流經腎臟的血液約為1200ml,相當於心輸出量的20%-25%。因此,藥物可隨血液大量、快速地流經腎臟,並經過腎小球濾過,腎小管分泌和重吸收,使腎組織較其他器官更易暴露於藥物中而受到損害。
(2)腎小球內皮細胞面積大。腎臟毛細血管極為豐富,腎小球內皮細胞總面積約1.5m2,與腹膜面積相似。因此,藥物參與形成的抗原-抗體複合物易於在腎小球沉積,造成過敏性腎損害。(3)腎小管的分泌和重吸收。由腎小球濾過的物質,經腎小管對水、鈉的重吸收,使藥液濃縮,加之腎小管對藥物的分泌使近端小管上皮細胞內的藥物濃度大大高於血漿,造成藥物對小管的直接毒害作用。
(4)髓質的逆流倍增機制。腎髓質存在逆流倍增機制,使小管內的藥物濃度逐漸升高,尤其在髓質乳頭區,其濃度顯著升高,易造成藥物性腎損害。此外,供應髓質的血液只佔腎血流的6%。因此,某些藥物引起腎缺血時,更易造成髓質和乳頭區的損害。
(5)腎小管的酸化作用。腎小管的功能之一是維持機體酸鹼平衡,依靠近端和遠端腎小管的泌氫作用。腎小管在酸化過程中,尿液pH值降低,這使某些藥物的溶解度也隨之降低,形成藥物結晶或與腎小管分泌的T-H蛋白結合形成管型,阻塞腎小管。
(6)其他因素。兒童、老人、腎功能減退或原有腎臟疾病者,因藥物排洩較慢,腎臟對腎藥物敏感性增高,更易發生藥物性腎損害。
儘管藥物性腎損傷的發生率較高,只要我們足夠重視並採取一些防治措施,一定能儘量減少藥物性腎損傷的發生。
(1)嚴格掌握用藥適應症和禁忌症,不濫用藥物和保健品。如病情需要用藥,儘量選用對腎臟毒副作用小的藥物,尤其是有基礎腎臟病者以及高危人群(兒童、老人、多臟器功能損傷患者等)。
(2)密切觀察臨床表現,嚴密監測尿酶,尿蛋白,尿微量白蛋白,血肌酐等指標的變化,一旦確定為藥物性腎損傷,立即停藥或更換藥物,防止腎損害進一步加重,除馬兜鈴酸腎病外,大多數早期腎損害可以逆轉。
(3)促進藥物排洩,儘量水化藥物並利尿,保護腎功能,嚴重急性腎衰竭時應及早臨時行腎臟替代治療,幫助度過難關。
(4)藥物性腎損傷的早期判斷、及時治療是改善預後的關鍵。有些預防措施可使部分藥物性腎損傷發生率降低,如磺胺類藥物在尿中形成結晶者用藥期內需多飲水及鹼化尿液;使用兩性黴素B、環孢素A可同時使用鈣離子拮抗劑,以減輕其對腎臟的影響;如過敏引起的間質性腎炎可短期應用腎上腺皮質激素並禁止使用致敏藥及該藥的衍生物。
1.哪些藥物損傷胃黏膜?
大量的臨床資料顯示,許多藥物會直接或間接地損傷胃粘膜,引起炎症和潰瘍,對此,北京301醫院消化科副主任醫師石卉表示,確實不少人的胃病,是因用藥不當而引起的。那麼,哪些藥物會損傷胃粘膜呢?
【激素】通常說的“激素”是腎上腺皮質激素類藥物的簡稱:常見的有強的松、地塞米松、可的松等。
這類藥物會減少粘液分泌及促進胃酸和胃蛋白酶分泌。高酸性胃炎、胃和十二指腸潰瘍病患者使用上述藥物後,會加重病情,嚴重者可出現胃出血和穿孔,所以長期服用此類藥物時,應儘量搭配一些抑酸藥,常用的抑制胃酸類藥物有H2受體拮抗劑(某某替丁)與質子泵抑制劑(某某拉唑)一般來說,在胃病的急性期、活動期,禁用上述藥物。如果在胃病的穩定期、緩解期,必須使用以上藥物的話,應儘量在飯後服藥,以減少空腹時藥物與胃黏膜的直接接觸,對胃造成的損害。還可在服藥前,先服用胃黏膜保護劑,如硫糖鋁等。
【非甾體抗炎】非甾體抗炎是最常見的止痛藥,包括我們耳熟能詳的阿司匹林、吲哚美辛、布洛芬、萘普生、雙氯芬酸等等。
這類藥物應用廣泛,小到發燒感冒、頭痛、牙痛等常見病,大到治療骨關節病、類風溼關節炎以及預防心腦血管併發症。尤其是中老年患者,長期口服小劑量阿司匹林腸溶片,一吃就是半年甚至幾年,對胃腸的輕微刺激,逐漸積累,容易引起急性胃黏膜病變、糜爛出血性胃炎、消化性潰瘍,甚至出血等。這類藥物引起的胃黏膜損傷主要有兩點:一是藥物的直接刺激作用,更重要的是藥物吸收後抑制了環氧合酶的活性,後者使得前列環素、前列腺素等具有胃黏膜保護作用的激素分泌減少。另外需要知道的是,多數感冒藥含這些可能傷胃的解熱鎮痛類藥物。目前對病毒感染尚無特效藥,感冒藥主要是透過解熱鎮痛進行對症處理,因此需要知道。
【其他】許多藥物能對胃產生刺激產生胃腸道不適症狀,例如抗生素、氯化鉀、一些降糖藥等,但一般較少造成出血,不必擔心,更多是胃腸道不適。
【提醒】如果在服用上述兩類藥物的同時,出現消化不良、反酸、腹痛、腹脹等症狀,應引起重視,必要時需胃鏡檢查,而原來就患有“胃病”的患者,更需要注意這點。日常生活中,服藥的方式和服藥的時機對保護腸胃的影響也很大。
2.不可忽視的藥物性腎損傷
在臨床工作中,藥物性腎損傷發生率在逐年升高,每年因藥物不良反應而住院的病人佔住院病人的3%-5%左右,急性腎損傷由藥物引起的高達28.9%,60歲以上的患者佔51%,嚴重威脅患者的健康。
腎臟除承擔機體代謝終產物的排洩處,人體服用的各種藥物也大部以原型或代謝產物的形式由腎臟排洩。因此,藥物在排洩過程中不可避免會對機體造成損傷。引起腎損傷的藥物大致分類如下:
(1)氨基糖苷類藥物,如慶大黴素、卡那黴素、鏈黴素、丁胺卡那黴素等;
(2)造影劑,如泛影葡胺等;
(3)止痛藥及非類固醇類藥物,如撲熱息痛、阿司匹林、吲哚美辛、保泰松、布洛芬等;
(4)馬兜鈴酸類藥物,如中藥關木通、漢防己、厚朴等;
(5)抗癌藥物,如順鉑、絲裂黴素、甲氨蝶呤等;
(6)抗真菌藥物,如兩性黴素B等;
(7)磺胺類藥物,如磺胺嘧啶、磺胺甲基異惡唑等;
(8)免疫抑制藥物,如環孢素A、環磷醯胺等;
(9)抗結核藥,如利福平等;
(10)青黴素族藥物,如甲氧苯青黴素、苯甲異惡唑青黴素、羧苄青黴素、氨苄青黴素等;(11)頭孢類藥物,如頭孢米星、頭孢氨苄、頭孢唑啉、頭孢拉定等。其中臨床上最常見的藥物是抗生素、造影劑和止痛藥。
腎臟因其解剖學和生理學上的特點而易受到藥物損害。
(1)腎臟血液豐富,每分鐘流經腎臟的血液約為1200ml,相當於心輸出量的20%-25%。因此,藥物可隨血液大量、快速地流經腎臟,並經過腎小球濾過,腎小管分泌和重吸收,使腎組織較其他器官更易暴露於藥物中而受到損害。
(2)腎小球內皮細胞面積大。腎臟毛細血管極為豐富,腎小球內皮細胞總面積約1.5m2,與腹膜面積相似。因此,藥物參與形成的抗原-抗體複合物易於在腎小球沉積,造成過敏性腎損害。(3)腎小管的分泌和重吸收。由腎小球濾過的物質,經腎小管對水、鈉的重吸收,使藥液濃縮,加之腎小管對藥物的分泌使近端小管上皮細胞內的藥物濃度大大高於血漿,造成藥物對小管的直接毒害作用。
(4)髓質的逆流倍增機制。腎髓質存在逆流倍增機制,使小管內的藥物濃度逐漸升高,尤其在髓質乳頭區,其濃度顯著升高,易造成藥物性腎損害。此外,供應髓質的血液只佔腎血流的6%。因此,某些藥物引起腎缺血時,更易造成髓質和乳頭區的損害。
(5)腎小管的酸化作用。腎小管的功能之一是維持機體酸鹼平衡,依靠近端和遠端腎小管的泌氫作用。腎小管在酸化過程中,尿液pH值降低,這使某些藥物的溶解度也隨之降低,形成藥物結晶或與腎小管分泌的T-H蛋白結合形成管型,阻塞腎小管。
(6)其他因素。兒童、老人、腎功能減退或原有腎臟疾病者,因藥物排洩較慢,腎臟對腎藥物敏感性增高,更易發生藥物性腎損害。
儘管藥物性腎損傷的發生率較高,只要我們足夠重視並採取一些防治措施,一定能儘量減少藥物性腎損傷的發生。
(1)嚴格掌握用藥適應症和禁忌症,不濫用藥物和保健品。如病情需要用藥,儘量選用對腎臟毒副作用小的藥物,尤其是有基礎腎臟病者以及高危人群(兒童、老人、多臟器功能損傷患者等)。
(2)密切觀察臨床表現,嚴密監測尿酶,尿蛋白,尿微量白蛋白,血肌酐等指標的變化,一旦確定為藥物性腎損傷,立即停藥或更換藥物,防止腎損害進一步加重,除馬兜鈴酸腎病外,大多數早期腎損害可以逆轉。
(3)促進藥物排洩,儘量水化藥物並利尿,保護腎功能,嚴重急性腎衰竭時應及早臨時行腎臟替代治療,幫助度過難關。
(4)藥物性腎損傷的早期判斷、及時治療是改善預後的關鍵。有些預防措施可使部分藥物性腎損傷發生率降低,如磺胺類藥物在尿中形成結晶者用藥期內需多飲水及鹼化尿液;使用兩性黴素B、環孢素A可同時使用鈣離子拮抗劑,以減輕其對腎臟的影響;如過敏引起的間質性腎炎可短期應用腎上腺皮質激素並禁止使用致敏藥及該藥的衍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