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小小烽火臺
-
2 # 重拳出雞
戰國作為最為精彩的歷史時期之一,由於列國之間伐交頻頻,曾誕生出大量風雲人物,其中不乏一些憑藉一己之力,便能夠改變歷史格局的超級人才。諸侯割據,戰亂紛紛,曾產生過六個大人物,他們以艱苦卓絕的個人奮鬥,影響或改變過歷史過程。他們分別是是:老子、孔子、商鞅、呂不韋、孫武、范蠡。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或曰諡伯陽。華夏族,楚國苦縣厲鄉曲仁里人,是中國古代偉大的哲學家和思想家、道家學派創始人,被唐朝帝王追認為李姓始祖。老子乃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歷史名人之一,存世有《道德經》(又稱《老子》),其作品的精華是樸素的辯證法,主張無為而治,其學說對中國哲學發展具有深刻影響。在道教中,老子被尊為道教始祖。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祖籍宋國慄邑(今河南省商丘市夏邑縣),生於春秋時期魯國陬邑(今山東省曲阜市)。中國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與弟子周遊列國十四年,晚年修訂六經,即《詩》《書》《禮》《樂》《易》《春秋》。
相傳他有弟子三千,其中七十二賢人。孔子去世後,其弟子及其再傳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語錄和思想記錄下來,整理編成儒家經典《論語》。 孔子在古代被尊奉為“天縱之聖”、“天之木鐸”,是當時社會上的最博學者之一,被後世統治者尊為孔聖人、至聖、至聖先師、大成至聖文宣王先師、萬世師表。
商鞅,戰國時期政治家、改革家、思想家,法家代表人物,衛國(今河南省安陽市內黃縣梁莊鎮)人,衛國國君的後裔,姬姓公孫氏,故又稱衛鞅、公孫鞅。後因在河西之戰中立功獲封商於十五邑,號為商君,故稱之為商鞅。商鞅透過變法使秦國成為富裕強大的國家,史稱"商鞅變法"。
政治上,商鞅改革了秦國戶籍、軍功爵位、土地制度、行政區劃、稅收、度量衡以及民風民俗,並制定了嚴酷的法律;經濟上商鞅主張重農抑商、獎勵耕織,軍事上商鞅作為統帥率領秦軍收復了河西。
呂不韋(前292年-前235年),姜姓,呂氏,名不韋,衛國濮陽(今河南省安陽市滑縣)人。戰國末年著名商人、政治家、思想家,官至秦國丞相。門下有食客3000人,家僮萬人。莊襄王卒,年幼的太子政立為王,呂不韋為相邦,號稱"仲父",專斷朝政。
呂不韋主持編纂《呂氏春秋》(又名《呂覽》),有八覽、六論、十二紀共20餘萬言,匯合了先秦各派學說,"兼儒墨,合名法",故史稱"雜家"。書成之日,懸於國門,聲稱能改動一字者賞千金。此為"一字千金"。
孫武(約公元前545年-公元前470年),字長卿,齊國樂安人,春秋時期著名的軍事家、政治家,尊稱兵聖。後人尊稱其為孫子、孫武子、百世兵家之師、東方兵學的鼻祖。由齊至吳,經吳國重臣伍員舉薦,向吳王闔閭進呈所著兵法十三篇,受到重用為將。
他曾率領吳國軍隊大敗楚國軍隊,佔領楚國都城郢城,幾近覆亡楚國。其著有鉅作《孫子兵法》十三篇,為後世兵法家所推崇,被譽為"兵學聖典",置於《武經七書》之首。被譯為英文、法文、德文、日文,該書成為國際間最著名的兵學典範之書。
范蠡(公元前536年-公元前448年) ,字少伯,華夏族,春秋時期楚國宛地三戶(今河南淅川縣滔河鄉)人。春秋末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道家學者和經濟學家。曾獻策扶助越王勾踐復國,後隱去。著《范蠡》二篇,今佚。
范蠡為早期道家學者,楚學開拓者之一。被後人尊稱為"商聖","南陽五聖 "之一。雖出身貧賤,但是博學多才,與楚宛令文種相識、相交甚深。因不滿當時楚國政治黑暗、非貴族不得入仕而一起投奔越國,輔佐越國勾踐。世人譽之:"忠以為國;智以保身;商以致富,成名天下。"後代許多生意人皆供奉他的塑像,稱之財神。被視為順陽範氏 之先祖。
-
3 # 親一
若論,戰國時期改變格局的人物,我首推翟(音di二聲)璜
先說說他乾的事:
1,推薦吳起守河西,吳起就不用我詳說了吧,成立魏武卒,佔領河西大片地域,打的秦國八十年不敢望黃河
2,推薦西門豹守鄴,《西門豹治鄴》這篇文章,大家小學都學過吧,用來防備趙國
3,推薦樂羊攻打中山國,並徹底佔領了中山國,樂羊有個很有名的後人,樂毅,就是打的齊國差點滅國的那位
4,推薦李悝主持變法,法家的代表人物首推李悝,在李悝面前,商鞅算哪根蔥,商鞅也是從魏國去的秦國
5,最後最後,估計很多人都不知道的,就是翟璜的國君是魏文侯,魏文侯為了報答翟璜,把自己的夫人子夷送給翟璜,並且最關鍵的是翟璜得以善終
其實講到這裡,我更佩服魏文侯了,戰國起始於三家分晉,而魏文侯是魏國開過君主,所以翟璜才是引領了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過渡的關鍵人物,如果不是魏文侯死的早,到他孫子輩,魏國就不行了,如果魏國連續幾代人都如魏文侯一樣的國君,那麼統一戰國就沒秦國啥事。
-
4 # 北疆同心聊歷史
那可太多了。比如那個連橫不成轉合縱的蘇秦。
蘇秦的合縱,給秦國平添了麻煩,至少延遲了十幾年秦國對六國的攻勢。
以及那個“得尺王之尺,得寸王之寸”,向秦昭襄王獻上“蠶食之計”的範睢。
範睢替秦王辯清了主敵,使秦國得以利用遠交齊、楚、燕三國,分化瓦解了六國合縱抗秦的勢頭,使秦國得以集中精力攻打三晉,從而打通了征伐東方的通道。
還有那個幾次三番誆騙楚懷王的張儀。
張儀之詭詐騙得楚懷王團團轉,使其一再上當受騙,導致楚國的利益一再受損。楚國的衰敗始於楚懷王!
除了這些政治人物以外,還有一些販夫走卒之輩,也曾經在關鍵時刻發揮過至關重要的作用。
你比如說那個刺殺吳王僚,捨命幫助公子姬光上位的專諸吧!
如果王僚不死,姬光也不可能上位。
那麼,吳國還能不能取得以弱破強、以小搏大的攻破楚國的輝煌戰績還很難說哪!
別看一個人的力量似乎微不足道,但卻真有可能在歷史轉折的關鍵時刻影響歷史走向,或許這就是領袖人物的重要性吧!
總之:能夠影響歷史走向的不僅有人王帝主,也包括其他一些政治人物,甚至一些販夫走卒之輩。 -
5 # 本昌談歷史
戰國時期,除了各國君主外,戰國時期還有哪些改變格局的人物莫過於蘇秦、張儀、公孫衍等縱橫家了。
縱橫家被稱為“傾危之士”,他們對內參與軍國大計,策劃邦交,對外“合縱連橫”結盟他國,操縱天下形勢。孟子曾說:縱橫家“一怒而諸侯懼,安居而天下熄”。
戰國中期,秦國和齊國相繼稱王之後,僅有方圓五百里的中山小國也開始稱王,齊王不服了,認為區區中山國也稱王是對齊這樣大國的侮辱,想發兵征伐中山國,廢掉他的王號。這是縱橫家公孫衍出面遊說燕、趙、韓、魏中山等五國,結成五國聯盟,於公元前323年進行“五國相王”齊國在五國聯盟的強大軍事壓力下,不得不承認中山稱王的事實。
公元前314年,燕國內亂,齊國乘機攻佔了燕國,後來引起燕國國民的反對,為了救燕,縱橫家們出手了,他們紛紛到趙國、楚國、魏國遊說,聯合三國“伐齊救燕”,齊國只好從燕國撤兵。
秦惠王時期,因為齊國和楚國結盟,對秦國構成很大的威脅,秦國要擴張首先要破壞齊楚結盟,於是,秦國利用縱橫家張儀出使楚國,以欺詐的手段離間了齊楚關係,拆散了齊楚聯盟,於是大兵進攻楚國,楚國大敗。
戰國後期,燕昭王為了報亡國之恨,打敗強大的齊國,利用縱橫家蘇秦大搞間諜活動孤立齊國,又遊說秦、韓、魏、趙等國聯盟伐齊,一舉攻下齊國七十餘座城,幾乎到了亡國的地步。
-
6 # 鼎玉軒轅
除了各國君主外,哪些改變格局的人物呢?我認為一個時代不僅僅是各國君主決定的,還有很多人物可以改變格局。
第一當然是改革家,比如商鞅,李悝,鄒忌,申不害,吳起等,他們都使自己的國家一定程度的強盛起來,也促進了多年的戰亂。最徹底的還是商鞅,他的變法是秦國崛起,最終一統天下。
第二就是縱橫家,靠張舌頭縱橫天下,他們可以改變的不止一國的格局,有可能好幾個國家的格局,比如蘇秦掛六國相印,發起合縱,還有跟他相對的連橫名相張儀,他們都憑藉口才改變當時的格局。
其三當然是武將,他們是最直接的,亂世是武將的發揮時間,戰國也出現了很多的名將,比如戰神白起,王翦,蒙恬,樂毅,李牧,廉頗等,他們都一定程度改變了當時的格局,尤其戰神白起,經長平一戰,六國再也沒有實力與秦國抗衡,這是最明顯的改變格局。
除了以上的幾種人才,還有謀士,文臣,他們都可以改變一個國家的格局。因此改變國家格局的不僅僅是君主,還有他身邊的其他統治階級。尤其生逢亂世,即使一個小人物的一個小小建議都有可能改變歷史程序。
-
7 # 努力向上的Tu
【以下排名不分先後,僅以活動時間為序】
1、商鞅:秦國變法,為秦國崛起奠定基礎。姬姓,公孫氏,衛華人,又稱公孫鞅、衛鞅。其年輕時便喜歡刑名法術之學,受李悝、吳起的影響很大,曾師從屍佼學習雜家學說,先於魏國擔任中庶子,後入秦國,在秦孝公的重用下,開始在秦國主持變法。其先後於前356年和前350年兩次頒佈變法法令,在秦國推行深徹變法,政治上,他改革了秦國戶籍、軍功爵位、土地制度、行政區劃、稅收、度量衡以及民風民俗,並制定了嚴酷的法律;經濟上,他主張重農抑商、獎勵耕戰;軍事上,他統率秦軍收復了河西之地。從而使秦國在經濟、社會、制度、思想等方面確立了對山東六國的制度優勢,為秦國崛起,並最終一統一天下奠定了制度基礎。
2、孫臏:兩敗魏國,戰國初期霸主魏國就此衰敗。本名不詳,為春秋軍事家孫武后代。曾與龐涓同窗,後因龐涓陷害而慘遭臏刑和黥刑,在齊國使者幫助下逃至齊國。前354年,魏國攻打趙國都城邯鄲,齊威王在段幹朋建議下兵分兩路救趙,田忌在孫臏建議下以“圍魏救趙”之計,大敗魏軍於桂陵,致使魏國霸業動搖。前342年,魏國進攻南韓,齊國再度出兵救援,孫臏又採用“圍魏救韓”之計,迫使魏軍回援,同時以“減灶之計”誘使魏軍進入埋伏圈,最終大敗魏軍主力於馬陵。歷經兩戰,魏軍主力損失殆盡,戰國初期霸主魏國就此衰敗。
3、鄒忌:改革強齊,基本奠定了齊秦爭霸的格局。尊稱“騶子”,初為齊桓公田午時大臣,後於齊威王田因齊時期,以鼓琴遊說齊威王,被任命為相國。擔任相國期間,在齊國推行改革,透過鼓勵進諫、革新政治、修訂法律、選拔人才、獎勵賢臣、處罰奸吏,從而使得齊國國力逐漸增強,一舉奠定了魏國之後,齊秦東西稱霸的格局。此外,稷下學宮便是在鄒忌擔任齊相期間修建完成,這為齊國招攬人才提供了極大便利。
4、公孫衍:身掛五國相印,首倡合縱抗秦。也稱“犀首”,雖為魏華人,但自前342年便入秦國參軍,並先後在秦攻魏岸門、秦攻韓宜陽和“雕陰之戰”中立下大功,獲封大良造,後因張儀深受重用,公孫衍心灰意冷之下出走秦國。為對抗逐漸強大的秦國,公孫淵首倡合縱,並促成了前318年的魏、趙、韓、燕、楚五國伐秦,此次伐秦雖然失敗,但卻使得秦國意識到了危險,於是短暫放棄東出,改將戰略重心放於南北兩端,對於山東六國則以外交為主。前311年,隨著秦國再度東出,山東六國恢復合縱聯盟,公孫衍出任縱約長,並同時擔任齊、燕、趙、韓、魏五國相邦。合縱可以說是戰國中後期,山東六國對抗秦國的主要手段,而公孫衍作為此策略的提出者,可謂功不可沒。
5、張儀:以“橫”破“縱”,為秦國崛起爭取時間。張儀曾師從鬼谷子學習遊說之術,後入秦國,先任客卿,在“濮陽之戰”後,因勸說魏國與秦國交好立功,得以出任相邦。在公孫衍于山東六國推行合縱的同時,張儀倡導推行連橫策略,以“橫”破“縱”。尤其是第一次“五國伐秦”之後,秦惠文王擔心山東六國合縱對秦國威脅太大而放棄東出,轉而將戰略重心放在南北兩端,而張儀則主要負責破壞六國合縱,為秦國爭取外交空間,從而為秦國贏得了難得的崛起時間。
6、匡章:攻破函谷關,聯軍伐楚,楚國就此衰弱。又稱章子或者匡子,曾師從孟子,後於齊威王末年成為齊國將領。齊楚本是聯盟,但張儀卻以“商於六百里”說服楚懷王,楚國背盟連秦,齊國則與韓、魏聯盟。前302年,質秦的楚太子橫殺秦大夫後逃回楚國,秦楚聯盟破裂。前301年,以齊軍為主的秦、齊、韓、魏四國聯軍出兵伐楚,“垂沙之戰”楚國慘敗,楚都被攻破,與此同時內亂爆發,楚國就此衰弱。楚國衰敗後,秦國又開始頻繁向三晉用兵,齊、韓、魏恐秦繼續擴張,於是在前298年再度發起合縱攻秦,由齊國大將匡章統率齊、魏、韓聯軍攻秦,後趙、宋兩國也參與合縱,此戰歷經三年,匡章最終攻破函谷關,迫使秦國歸還了魏、韓土地,此後秦國東出步伐再度被迫放緩。
7、司馬錯:攻佔巴蜀,伐魏攻楚,為秦國奪取重要糧倉。司馬遷八世祖,歷仕秦惠文王、秦武王、秦昭襄王三朝。前316年,巴國、蜀國發生戰爭,皆向秦國求援,圍繞是否攻打蜀國,司馬錯與張儀發生激烈爭論,後司馬錯以“得蜀即得楚”之說說服秦惠文王。同年秋,司馬錯率兵攻打蜀國,同年十月攻滅蜀國,後又攻滅巴國和苴國,將蜀地納入秦國。此後,司馬錯還曾率兵平定蜀地叛亂,穩固了秦國對蜀地的統治。奪取蜀地,可以說是秦國全面崛起的一個重要因素,司馬錯功不可沒,此外,司馬錯還曾於前291年奪取魏國軹地、奪取南韓鄧地,又於前289年與白起率兵奪取垣城和河雍等六十一城,於前286年迫使魏國獻出安邑,於280年奪取楚國黔中郡,迫使楚國割讓漢水以北和上庸之地。
8、樂毅:改革強燕,五國攻齊,齊國就此衰弱。子姓,樂氏,名毅,字永霸,中山華人。燕昭王即位後,為圖強而招攬賢士,樂毅入燕輔佐燕昭王,透過改革內政、整頓軍隊、改善吏治、賞善懲惡等措施,使得燕國逐漸強盛。彼時,齊湣王憑藉國勢頻頻對外用兵,惹惱了周圍列國,又因攻滅宋國而與中原列國關係決裂,再加上暴政導致國內民怨四起,燕昭王遂派樂毅聯絡各國,意圖合縱伐齊。前284年,燕昭王起傾國之兵,以樂毅為上將軍,合燕、秦、韓、趙、魏攻齊,連下七十三城,齊國僅剩莒和即墨兩城苦苦堅守,齊國就此衰弱,徹底退出爭霸行列。
9、白起:連破山東諸國,趙國敗後秦國一家獨大。白起從軍之時,秦國雖然已經極為強大,但面對山東諸國的合縱,秦國仍然難以大舉東進,而白起擔任秦將期間,接連大敗山東六國,尤其是其“以殲敵有生力量”為目的的作戰方式,導致山東六國元氣大傷。白起平生大小70餘戰,無一敗績,僅史料明確記載殲敵數量的戰役便有多場,如前293年“伊闕之戰”斬首韓魏聯軍24萬,前279年—前278年“鄢郢之戰”攻破楚都、淹殺鄢城百姓數十萬,前273年“華陽之戰”斬首魏趙聯軍15萬,前264年“陘城之戰”斬首韓軍5萬,前262年—前260年“長平之戰”坑殺趙軍45萬。據不完全統計,六國僅喪生於白起手中的軍隊,便不下百萬,為此白起也得了“人屠”之名,而山東六國由於接連戰敗,再也難有抗秦之力,秦國開始一家獨大。毛主席更是評價道,“論打殲滅戰,千載之下,無人出其右”。
10、魏無忌:兩敗秦軍,延緩了秦國滅國步伐。因受封於信陵,因而也被稱為信陵君,為“戰國四公子”之首。“長平之戰”後,趙國國力大損,秦昭襄王又於前257年發動“邯鄲之戰”,發兵圍攻趙國都城邯鄲,趙國拼死抗秦的同時,接連向各國求援。信陵君竊取兵符之後,率兵救援趙國,與此同時,楚國也出兵十萬救趙,結果秦軍大敗,秦將王紇被迫率軍退往汾河,秦將鄭安平投降。秦國恢復元氣後,再度接連對魏國用兵,魏無忌於前247年派使者向各國求援,列國得知魏無忌出任上將軍後,紛紛出兵救援,魏無忌率領聯軍於黃河以南大敗秦軍,秦將蒙驁戰敗而逃,秦軍緊閉函谷關不出。此戰之後,魏無忌聲威震動天下。魏無忌兩敗秦軍,可以說對秦國造成了極大震動,一定程度上延緩了秦國滅國的步伐。
雖說戰國時期人才輩出,例如李俚、吳起、龐涓、蘇秦、屈原、肥義、趙奢、藺相如、田文、田單、黃歇、趙勝、廉頗、李牧、王翦、呂不韋等等,其中有些人的才能或許在以上十人之上,但就對戰國格局的影響力而言,卻略顯不足。當然,李俚、吳起或許可以一爭,畢竟這兩位是戰國初期魏國稱霸的關鍵人物。
-
8 # 燕過紫禁城
選擇標準:
戰國是中國歷史上人才井噴的一個時代,政治家、改革家、軍事家、謀略家,人才輩出。
戰國也是中國歷史的一個轉折時代,井田、分封與貴族氣質,逐漸被鐵器、軍功與大一統取代。
在這個轉折時代,有許多人物起了關鍵作用,除了秦始皇、秦孝公、魏文侯、秦昭襄王、趙武靈王、楚悼王這些君主外,也有不少文臣武將,用他們的功績與言行,改變了時代格局和歷史走向。
下面,我會列出我心目中改變戰國時代格局的人物,標準如下:
第一:非君主;
第二:評價標準是“改變格局”,而不是看軍功、名氣等。那些戰功赫赫或者聲名卓著、身世傳奇的文臣武將,可能非常耀眼,但也許對於歷史只起到錦上添花或者延緩歷史程序的作用,沒有達到“改變格局”的程度,故不入選;
第三:按照我心目中的重要性排名。只是我的主觀判斷,拋磚引玉。
排名第九位:申不害(韓)
對,你沒有看錯,是申不害。
申不害是南韓前期的改革家,也是整個南韓歷史上最重要的人物,沒有之一。我之所以把申不害作為改變戰國格局的人物之九,就是因為如果沒有他,那麼戰國七雄很可能就變成“戰國六雄”了,至少南韓未見得比中山國能強盛太多。申不害的改革最大的成就,就是讓南韓在戰國前期站穩腳跟,發展了“有南韓特色的”發展模式——術治,使得南韓較早的實現君主權力的加強和對貴族特權的限制,成功地讓南韓不至於早早滅亡,這無疑對戰國格局有著重要影響。
第八位:秦開(燕)
戰國時期各路名將主要集中在內部混戰,在抵禦外敵的戰場上,有建樹的不多,最出名的當然是趙國長城李牧。但如果論“改變格局”,燕國將領秦開也許更加名副其實。
秦開有兩大功績,一是修築了西起河北北部,東至遼東東部的燕長城,二是開疆拓土,擊東胡、設定遼東郡,把遼東一帶的東北地區第一次正式納入中華文明的核心版圖,具有劃時代的重大意義。
所以從對中國後世影響和版圖拓展的角度來說,“名氣不大”的秦開,貢獻卻著實不小。
第七位:李悝(魏)
如果說戰國後期是秦一國獨大,那麼戰國初期,則是魏國首先崛起。魏國的崛起,最倚賴李悝。
李悝是法家的重要代表人物,也是第一位把學說付諸實際並取得重大成功的法家人物。他在魏國的改革非常成功,推行法治和重農主義,獎勵軍功,還編纂了中國第一部完整的法典《法經》,他的實踐和學說深刻影響了韓非、商鞅等人,李悝不論是對魏國還是整個戰國曆史的變革,都有很大的影響。
第六位:司馬錯(秦)
從中國後世歷代大一統王朝的統一程序來看,“得蜀即得天下”,北方政權先取蜀地,再順流東下平定南方,幾乎成了一條鐵律。
秦國的司馬錯,正是這一鐵律的最早發現者和倡導者。“得蜀即得楚”,從而一統全國,司馬錯道出了後世大一統王朝通常遵循的統一路徑,僅憑這一點,獨具慧眼的司馬錯就可以列入改變戰國格局之人。
第五位:吳起(魏、楚)
吳起是戰國時期的“全能家”,在魏國經營西河郡、訓練魏武卒,是魏國前期強盛的重要推手;之後投奔楚國,大刀闊斧主導改革,短短几年時間,楚國重振雄風,疆域擴大。吳起是中國歷史上一流的政治家、改革家和軍事家,他的努力使得魏國、楚國相繼強盛,對戰國格局有著重要影響。
第四位:白起
殺神白起,憑藉歷史頂級的軍事才華,改變了戰國後期的歷史格局,大大推動了秦國的統一。伊闕之戰,大破韓魏聯軍;伐楚一役,攻破郢都;長平之戰,更是中國歷史上具有轉折意義的大戰,此戰過後,秦朝統一天下,已成定局,再無懸念。
第三位:王翦
王翦與白起,同樣是依靠軍功,完成了秦統一天下的大業,成功推動了歷史格局的發展。相比白起,王翦直接消滅的國家更多,不僅如此,他善於以智謀取勝,特別是以反間計除掉趙將李牧,以最小成本達到最大的效果,他不僅善於謀事,更善於謀身,是一位不可多得的帥才。
第二位:張儀
秦國的最終統一,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銳意改革使國家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外,創造性地運用外交手段,化解危機、經營良好的國際環境,也是重要的一環。張儀,作為戰國時代最為傑出的縱橫家、外交家,居功至偉。他破縱連橫,破壞六國關係,為秦國贏得了夢寐以求的國際局面,是秦國外交戰線上的大帥。
第一位:商鞅
後世認為,秦國統一天下,是歷史發展的大勢所趨。而順應和抓住這個大勢的,就是商鞅。作為中國古代歷史上最具影響力的改革家,商鞅不僅使秦國富強,更將順應生產力變化的更為先進的國家管理制度、經濟制度和法律制度,播撒到中華大地上。商鞅變法,徹底改變了商周以來中華大地的面貌,是當之無愧的改變格局第一人。
-
9 # 歷史是杯酒
必須是商鞅啊
商鞅,衛國的公族,所以又稱衛鞅或公孫鞅。因在秦國受封商邑,故稱商鞅。
為什麼說他是戰國時期能夠改變格局的人物呢?
還得說他的商鞅變法。
商鞅初起商鞅從小好“刑名之學”,受法家吳起、李悝的影響。
商鞅先到魏國,成為了魏相公叔痤的家臣,並嶄露頭角。
公叔痤臨死前,將他推薦給魏惠王,要惠王用他為相。
還告訴惠王,如果不用,就殺掉他,不要讓他去了別國。
魏惠王以為公叔痤病糊塗了,在說胡話,就沒怎麼理會。
商鞅入秦秦國在戰國初年發展遲緩,中原國家很少與之來往。
直至戰國中期秦獻公時,才在政治、軍事上有所起色。
公元前361年,秦孝公即位後,感覺“諸侯卑秦,醜莫大焉”。
決心繼承獻公事業,繼續改革。併發出了“求賢令”。
而商鞅看到了秦孝公的求賢令後,來到了秦國。
商鞅到秦國後,先住在孝公寵臣景監家裡。
之後透過景監,三次覲見孝公。
在第三次時以強國之術打動孝公。
後來又在朝廷中與舊勢力辯論中,強調“治世不一道,便國不法古”。
更加堅定了秦孝公的信心。
商鞅變法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命商鞅為左庶長,進行首次變法。
變法取得成功。孝公將商鞅提升為大良造。
公元前350年,透過首次變法漸漸變強的秦國將都城遷到咸陽。
商鞅由此開始第二次變法。
這次變法可以說是對首次變法的補充和完善。
商鞅的兩次變法,前後一二十年,可以說是戰國時期持續時間最長,涉及面最廣的一次變法。
變法沉重打擊了舊貴族勢力,發展了秦國經濟。
使秦國由一個貧窮落後的國家一躍成為戰國七雄中最強大的國家。
為日後秦統一六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孝公死後,商鞅也被舊貴族車裂而死。
但是他的新法因為在秦國實施時間已久而未被廢止。
從而使得變法的成果最終保留下來。
-
10 # 古河洋橋
個人認為,春秋戰國時期政治主張是不同的,各國的君王追求是不同的,春秋時期,大諸侯國追求的是霸主之道,“尊王攘夷”,“挾周天子以令諸侯”,春秋時期,接連出現了五位名正言順的霸主,春秋時代霸主的威風八面,讓許許多多的諸侯國主羨慕不已,紛紛仿製,比較出名的是南方的吳國和越國,還有一位宋國國主宋襄公,也想過過霸主的癮,可是,“畫虎不成反類犬”,被楚國揍的鼻青臉腫,成為別人的笑談。歷史進入了戰國時期,“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各諸侯國追求的是帝業,就是統一天下,天下歸一,“戰國七雄”打打殺殺,最後,秦國脫穎而出,幾經努力,秦國國主贏正做了皇帝。回到主題,戰國有哪些改變格局的人物?秦國結束了戰國時代,統一了天下,那當然是幫助秦國統一天下的人物了;秦國真正強大起來,有碾壓東方六國的實力,跟兩位人物密不可分,第一位是法家思想的創立者韓非子,另一位是將法家思想在秦國運用實施的商鞅。功利主義極大的調動了秦國上下的積極性,讓秦國走上了軍國主義路線,拼命的向外擴張。說幾句題外話,秦國興盛於法家思想,也滅亡於法家思想,因為當擴張結束了,沒有地方可以佔領了,搶不到戰利品了,就開始同室操戈,互相爭搶,自相殘殺,沒有禮儀的約束,人的貪心慾望是沒有止盡的,慾壑難填。
-
11 # 風大豬也能飛
要說戰國時非國君又改變歷史格局的人物,我認為應該首推秦國的應侯范雎。
范雎本為魏華人,早年在魏國大夫須賈門下為門客,因被誣通齊賣楚而差點被打死,後在鄭安平的幫助下逃到了秦國,並化名為張祿。
當時的秦國在秦昭王的治理下,雖然國力強盛,奪取了楚國的鄢、郢等重鎮,並從韓、趙、魏三國奪取了大片土地,但實際上整個國家卻潛伏著很大的危機,那就是公室外戚的力量空前強大,國家大權掌握在宣太后和穰侯魏冉的手中,軍權則掌握在秦昭王的弟弟華陽君和涇陽君手中,他們都有自己的封地,私家的財富超過了國庫,且公然利用權力為自己謀取私利。在秦昭王的一再請求下,范雎指出了秦國正時正在進行的攻齊之戰的弊端,認為越過韓、魏兩國去攻打齊國有百害而無一利,應該遠交而近攻,這樣一來,”得寸則王之寸也,得尺亦王之尺也“。因此,秦國的政策應該是積極攻打韓、魏兩國,而與楚、趙、齊等國搞好關係,與這三國搞好關係,韓、魏兩國就可以吞併,之後再以此威脅楚、趙兩國。
范雎的話讓秦昭王如夢方醒,於是廢了太后,把穰侯、高陵君以及華陽君、涇陽君驅逐出國都,而把范雎任命為相國。
范雎提出的遠交近攻之策,是一個全域性性的戰略,指明瞭秦國統一天下的路徑,成為後來秦國擴張蠶食諸侯的指導思想,直至最終秦始皇一統天下。
遠交近攻之策,是范雎為秦國也是對中國提出的一個傑出的戰略方針,對後世影響深遠,到今天也有極強的指導意義。
-
12 # 青木沉舟
除了各君主外,戰國時期改變格局的人,還挺多的,在此我說一下最有名的一些人,他們的事蹟我就不說了,因為人實在太多了。
1.改革家、法家(這個改變格局是影響最大的):李悝、商鞅、申不害、韓非子、李斯;
2.軍事家、名將(這個改變格局主要在戰場上,畢竟國家強不強還是靠武力說話的):吳起、白起、孫臏、王翦、李牧、田單、樂毅、廉頗、趙奢;
3.縱橫家(主要在外交方面,弱國無外交):蘇秦、張儀、藺相如、范雎、公孫衍;
當然改變格局的不僅僅是上面這一些人,但是個人認為上述這些人,無論是改革家、軍事家還是外交家都是當時戰國時期 ,最具影響力且最能改變格局的人。
這些人的存在同時也為中國歷史的發展提供了多樣性的可能,哪怕時至今日,他們很多人的學術依舊在熠熠生輝。
2000多年後的我們生活在一個安定平和的年代,當我們回顧那個紛亂的時代的時候,理應對這些人抱著敬仰的心態。
如果我有哪些遺漏了,還請各位補充。
回覆列表
戰國是中國的農業、紡織業、思想、科技、軍事和政治發展的黃金時期。戰亂頻繁,七雄並立,除各國國君以外,我認為對歷史的發展軌跡有著重大影響的人物有以下幾個:
1.李悝:李悝變法是中國封建社會史上第一次成功的變法,不僅使魏國很快富強起來,而且在中國歷史上具有重大的意義。從李悝開始,戰國時代政治、法律、軍事、經濟、文化的革新逐漸進入更深入、更廣泛的層面,即整個社會結構和制度的變動。李悝變法不僅揭開了戰國時期變法運動的序幕,而且在魏國首先確立了土地私有制和個體小農經濟制,是中國歷史上封建制度正式確立的標誌。
2.商鞅:秦孝公釋出求賢令後,商鞅自魏國入秦,提出了廢井田、重農桑、獎軍功、實行統一度量和建立縣制等一整套變法求新的發展策略,經過商鞅變法,秦國的舊制度被徹底廢除,經濟得到了發展,秦國逐漸成為戰國七雄中實力最強的國家,為後來秦王朝統一天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毛主席評價商鞅:商鞅可以稱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真正徹底的改革家,他的改革不僅限於當時,更影響了中國數千年。
3.呂不韋:戰國末年大商人,呂不韋認為在趙國做人質的秦公子異人“奇貨可居”,他透過說服異人,遊說秦國,用計使得華陽夫人認異人(子楚)為太子,最終子楚成為秦國國君,而子楚的兒子趙政統一六國,為始皇帝,建立了第一個中央集權的統一王朝。可以說正是呂不韋改變了這一歷史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