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會澤萬事通自媒體

    會澤歷史文化淵源

       會澤,歷史悠久,在秦漢時為古夜郎地,漢武帝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設堂琅縣,唐置唐興縣,明置東川府,清雍正五年(1727年)置會澤縣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1995年被列為雲南省歷史文化名城。

    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會澤因礦冶業的興旺而鼎盛一時。東漢時期,會澤鑄造鍛打的“堂琅銅洗”聞名遐邇,銅洗的銘文和圖案,為滇中最早使用漢文字的實物,是研究中原漢文化對雲南影響的詳實資料。到了明朝,會澤的銅、鉛進入了有一定規模的開採時期,現存的一枚直徑57.8釐米,重41.4公斤,鑄有“嘉靖通寶”的開爐紀念幣,不論從直徑和質量上,都堪稱世界古金屬錢幣之最。清乾、嘉年間,因清政府對銅的大量需求,在開採、冶煉、鑄造、京運等方面可謂盛況空前,每年運往京城的銅,額定數為633.144萬斤,會澤縣城因而被冠以“萬里京運第一城”。由於礦冶業的興旺,吸引了贛、浙、桂、川、黔等地商賈雲集,至今會澤留下各省會館、寺廟100餘座,形成了別具一格的銅文化和會館文化。

    會澤的文化,以它的多元性獨樹一幟,據彝族歷史文化學家劉堯漢先生考證,會澤是彝族起源和發展的中心區域,彝族共祖阿普都木的“向天墳”和彝族“六祖分支”故址都在會澤。清初,中原漢族大量進入會澤,帶來了不同地域的多元的漢文化、贛文化、秦文化、楚文化、閩文化、川文化在這塊土地上爭奇鬥豔,形成了“十里不同俗,一巷不同音”的文化特色。十省不同風格的會館建築,多種民族的宗教信仰及偶像崇拜,融各省之長又結合當地實際建蓋的民居民宅,不同的民風民俗及民族風情,響徹壩子的彝族海腔,街頭巷尾的小唱燈,苗族同胞的蘆笙舞會,道教的洞經音樂,無不透出會澤多元文化及民族風情的品格和韻味。

    清朝末年,會澤的經濟在國家的內亂外患中走向衰弱,但成立於同治十三年(1874年)的東川礦務股份公司,是雲南最早的招集商股實行資本組織形式的地區之一,從中可以看出當時會澤社會進步及思想開放方面的情況。正因為如此,會澤就有一大批莘莘學子衝破世俗的觀念,赴日留學,學成回國後,為當地及雲南的經濟和教育文化做出過重要貢獻,特別是唐繼堯、黃毓英、鄧泰中等人,在國家和民族處於重要關鍵時刻的重九起義和護國運動中,站在時代前列,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會澤的經濟、教育和文化孕育了一代名人,這些名人也將為會澤名城增輝添彩。

    會澤,以其悠久的歷史,深厚的文化內涵,經濟的繁榮在雲南九個歷史文化名城中獨樹一幟。

    來自:會澤宣傳網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市面上美業會員管理軟體種類太多,誰可以介紹下挑選軟體的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