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布穀催春馮志
    長孫皇后是公爹李淵的好兒媳,丈夫李世民的賢內助,後宮的好管家,世人的好榜樣。

    長孫皇后是隋朝大將長孫晟的女兒,大家閨秀,貌美端莊,知書達理,善於處世做人。長孫晟與李淵同朝為官,知道李淵有個好兒子李世民 ,文武全才,有勇有謀,將來前途不可限量,於是他果斷地直接找李淵談兒女婚事。李淵見長孫將軍屈尊上門提親,也知道長孫家有位才貌雙全,賢淑貌美的女兒,兩人一拍即合,當即定下了這門親事。

    長孫氏八8歲時,父親突然離世,失去父親庇護,母親孱弱,受同父異母兄弟姐妹欺負,後來舅舅高士廉將她接到家中撫養教育,13歲時,與李世民成婚,當時李世民16歲。李世民與長孫氏郎才女貌,琴瑟和鳴,是天生地設的一對好夫妻。長孫氏的哥哥長孫無忌,成了李世民的鐵桿兄弟和助手。

    不久,隋末農民大起義大潮湧起,時任晉陽(太原)留守的李淵,在李世民、長孫無忌和武士彠等人勸說下,舉起反隋大旗,很快異軍突起,取得絕對優勢,公元618年李淵稱帝建立大唐,其長子李建成被封為太子,而戰功赫赫的次子李世民屈居秦王,長孫氏為秦王妃。

    ——公爹李淵的好媳婦

    帝王之家更是矛盾重重。李淵的原配夫人竇氏是一位賢妻良母,但沒等到李淵稱帝就撒手人寰。後宮無主,幾個兒子為太子之位鬥爭日益嚴重。嬪妃爭寵,形成派系,各自為了鞏固自己的利益,目標對準功高的李世民,離間和疏遠其與李淵的關係。因長孫王妃的賢淑和能幹,李淵命其幫助打理後宮事務。她盡心盡力,細心侍奉公公皇上,儘量不讓公公為後宮事務煩心。她力爭搞好家庭團結 ,小心翼翼處理嬪妃之間,妯娌之間的關係,得到大家的理解和支援。她為人低調,不張揚,處理事情公平持正,不謀私利, 不為丈夫添麻煩,增阻力。她的作為,使公公皇上李淵十分滿意,多次在大臣和嬪妃中讚許長孫王妃是他的好兒媳。

    ——丈夫李世民的賢內助

    長孫氏和李世民結為伉儷後,無論是作為妻子、秦王妃,還是當上皇后,總是為丈夫的事業努力打拼,從不懈怠或恃寵,仍以妻子身份辛勤操持家務和後宮。她與李世民結婚那年,李世民就正式從戎,之後,長年征戰在外,夫妻離多聚少,長孫氏在家孝敬公婆,操持家務,撫養孩子,儘可能不讓李世民分心。婆婆竇氏過世後,擔當起一個大家庭的家務重擔。

    公元618年,長孫氏被立為秦王妃後,她從不以王妃自居,從李世民未來事業著想,廣泛結交秦王府的文武英才,如文臣房玄齡、杜如晦;武將尉遲敬德,程知節(程咬金)、秦叔寶、侯君集、段志玄等,使這些俊傑死心塌地為李世民爭奪皇位。這些人不喊她王妃 ,而親切叫他嫂夫人。“玄武門之變”前夕,她拋開柔弱女子身份,親自給秦王府的將士打氣鼓勁,使參戰將士士氣大漲,一舉取得這場鬥爭的徹底勝利。

    公元626年,李世民坐上了皇帝寶座,秦王妃長孫氏順理成章當上了皇后,成為人中之鳳。她嚴格遵循“後宮不干預朝政”遺訓。不過她不幹政並不是不關心國家大事,不關心百姓疾苦,不邦李世民分憂解難。而她的方法是密切關注李世民處理朝政中的得失,對皇上出現的失誤,好言進行勸諫,使其及時糾正,儘量少做錯事,多做對國家和百姓有利的事。僅舉一例,可見一斑。丞相魏徵是有名的諍臣,有時候在朝堂上,與李世民爭得面紅耳赤,使至高無上的皇帝下不了臺。使李世民對魏徵又愛又恨。有一次,李世民在朝堂上,被魏徵氣得甩袖退朝,怒氣衝衝地來到皇后宮中,自言自語地說“非得找個機會好好整整這個不知天高地厚的傢伙!”長孫皇后聽完皇上述說早朝發生的事情後,什麼話沒說,回到房中換了一身莊嚴的朝服,來到皇上面前行大禮說“恭喜皇上,賀喜皇上!”皇后這一舉動,使李世民丈二摸不著頭腦,不明所以,問道:“皇后,此舉何意?”長孫皇后認真答道“皇上能有這樣敢於直言的大臣,是皇上的福氣呀,只有在明君的治理下,才有敢於直言相諫不怕死的諍臣。難道不值得恭喜皇上嗎?”皇上聽完皇后的解釋,恍然大悟,不僅消除了對魏徵的記恨,也對皇后更加敬重了。

    還有一次,也是與魏徵直諫有關。長樂公主是長孫皇后的女兒,皇上十分疼愛。長樂將要出嫁時,皇上堅持其嫁妝要比長公主多一倍。魏徵知道後,堅決反對。他上表奏道:“公主是皇上和皇后的女兒,長公主是先皇的女兒,是皇上的姐妹,是長樂公主的姑姑,是長輩。按禮法,公主的嫁妝絕對不能多於長公主。”皇上對此事很為難,魏徵的話是有道理,但對長樂公主感情上還是過不去。按魏徵說的做,又怕皇后不高興。於是將魏徵的意見如實告訴了皇后。皇上沒想到皇后不僅不怪罪魏徵,還對魏徵大加讚賞。還從皇后的俸祿中拿出布匹綢緞和銀兩,派人送到魏徵府上,表示對他的嘉獎。

    能臣房玄齡因事觸怒了李世民,被罷官回家。長孫皇后在彌留之際,還懇請皇上要重用忠貞正直的房玄齡。之後又啟用房為右相。

    ——皇上後宮的好管家

    廣大後宮,庭院深深,嬪妃眾多,爭風吃醋,爭權奪利,矛盾重重。管理不好,會禍及朝堂。長孫氏當上皇后之後,謙虛謹慎,崇尚節儉,平等待人,以身作則。

    1、不求專寵,雨露均霑。

    她與皇上十分恩愛,也很年輕(她當皇后時才25歲,正值青春年華),但她不要求專寵,讓皇上有更多時間去親近其他嬪妃,廣泛開枝散葉。這樣,皇上和眾嬪妃皆大歡喜。

    2、關懷體貼,平等待人。

    長孫皇后對嬪妃和宮女,一視同仁,態度溫和。嬪妃和宮女有什麼困難和身體不適,她總是親自噓寒問暖,將自己的物品或錢財送給她們。宮中若有人犯有過失,觸怒了皇上,皇上責令有司部門要嚴懲,她表面上對此人很憤怒,把事情攬過來說由她處理,待皇上氣消後,再慢慢申述從輕發落理由,因此宮中從沒冤枉處罰一個人。

    3、勤儉樸素,反對鋪張。

    自己宮中設施簡樸,勉強夠用就行,從不多取毫釐。她經常教育子女要“謙儉為先”。太子乳母遂安夫人,在皇后面前抱怨東宮器物太少不夠用,要求增添。長孫皇后說:“作為太子,只怕道德不立,好名譽不夠,那還嫌用具不多呢?”不予增加。

    4、從不恃寵攬權,警惕外戚干政。

    長孫皇后的哥哥長孫無忌,是將門之子,又得到武將舅舅高士廉的精心培養,可以說是文武全才。李氏和長孫兩家聯姻後,長孫無忌和李世民,既是郎舅又鐵桿兄弟。長孫無忌追隨李世民南征北戰,為李唐的建立立下了汗馬功勞,忠心耿耿,尤其是是“玄武門之變”的主要謀劃人之一。李世民上位後,多次想任用長孫無忌為宰相,與長孫皇后商量,但遭到皇后用歷史上外戚權重,導致外戚弄權,禍害國家事例,婉言謝拒。然而,李世民看中長孫無忌的是才能和忠心並不是皇后的哥哥身份,堅持要任用長孫無忌為宰相。長孫皇后和哥哥商談,說明厲害關係。最後,長孫無忌同意皇后妹妹意見,親自向皇上婉言堅決辭謝,李世民只得作罷。直到長孫皇后謝世後,因朝政需要,李世民才提拔長孫無忌擔任宰相一職。

    長孫皇后還是一位才女,她親自將唐代以前女子的孝悌、賢良、善舉,編撰成《女則.三十卷》一書,教育世人。太宗御覽此書後悲慟不已,以書示近臣曰:“皇后此書,足以垂範百世。......朕失一良佐,故不能忘懷耳!”可惜,此書已失傳。她也寫個不少詩,現在僅存的只有一首《春遊曲》。從詩中可見她的才情不一般。

    一代賢后,英年早逝。

    天不假年,由於操勞過度,唐貞觀十年(公元636年),一代賢后長孫氏,患病不治而逝,年僅36歲。死時,她遺言:“葬禮要一切從簡,不可奢侈浪費。”死後,葬於昭陵。

    長孫皇后死後,太宗失魂落魄,撤朝七日,在大臣面前失聲痛哭。還在宮中建起層觀,以便他思念長孫皇后時,就登上層觀遠望昭陵(後來,因魏徵認為建此觀不合禮法而坼除)。由此可見長孫皇后在李世民心中的地位。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比爾蓋茨離婚了,普京也曾離婚了,他們的夫人難道不夠優秀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