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照見

    取樣偏差:由於一些主觀和客觀原因,導致人們看到的現象並不是真實世界的全貌,而是篩選過的結果。

    1、好看的女孩曝光度高。人們更多會關注她們。

    2、能夠燒錢的曝光度就更高。人們就更會關注她們。

    我們必須問自己一個問題:為什麼我們會看到這些『好看燒錢』的女孩子?

    為什麼我們看不到『好看不燒錢的女孩子』?

    原因是——這些『好看燒錢』的女孩子,很可能是網紅。

    她們會透過網路釋出自己的愛馬仕、LV、歐洲旅行照片、瑪莎拉蒂……。

    也就是說,她們有展現自己物質條件的強烈動機,也有大量素材。

    而『好看不燒錢』的女孩子。首先,她們比較低調、其次她們沒買那麼多東西也沒什麼照片好發的。

    所以你看,資訊再一開始,就因為不同的『好看的女孩』的動機,而出現了偏差了。

    事實上,我們也可以舉出另一種可能:不好看的女孩子可能也很燒錢,她們花更多錢去打扮自己。

    那到底哪一個是對的?——沒有大規模去調查,其實誰也不知道的!

    不調查就下結論的,都是耍流氓。

    調查的方法不規範,造成取樣偏差的,則是隱蔽的耍流氓……。

    所以你看,資訊再一開始,就因為不同的『好看的女孩』的動機,而出現了偏差了。

    凡是廣為流傳的,都對應著常見的某種社會潛規則

    在這個例子裡,它對應潛規則的就是:『男人用錢換取女人美色』。

    更可怕的是,它傳遞出一種資訊

    『男人給女人花錢不叫燒錢,女人花錢無論是哪裡來的都叫做燒錢』。

    它隱含著一種,對女性消費的歧視態度——都說了是燒錢,就隱含著浪費和亂來的意味。你說可怕不可怕?

    稍微反思一下:為什麼男人為了追求(或維持關係)而花錢,就不叫做『燒錢』?

    這裡面忽略了男性的選擇:

    男人也『燒錢』,某些男人選擇了用金錢去換取美色或婚戀關係。

    但其實有別的選擇。

    這句話的『功能』:維持某些人的世界觀,讓他們停留在心理舒適區

    人的心理有追求『一致性』的傾向。

    除非人們深刻的認識到,當下的觀念和行為,必定造成痛苦,而且肯定有改變機會;否則人們面對『改變』的時候,都會因為焦慮而逃避改變。

    而改變觀念是改變的第一步。很多人止步於此。

    下面具體舉例——

    A先生認為:我找不到漂亮女朋友,是因為我沒錢。因為好看女孩都自帶燒錢屬性。

    於是A先生就不用去面對一種挑戰:去尋找不少錢的好看女孩,去改變自己的愛好或者言行習慣。

    A先生可以心安理得,他把自己找不到好看女孩談戀愛、結婚的責任推卸給女孩。

    而事實上,另一面真相可能是:A先生言談很無聊、接觸的女生太少……等等。

    A先生支援這句話:因為『好看的女孩自帶燒錢屬性』,既符合他原來的觀念,也幫助他推卸責任,然後他就不用面對挑戰、不用改變自己了。

    B女士認為:我找不到男朋友,是因為他們都不夠有錢。我花錢沒有錯,因為好看女孩都自帶燒錢屬性。

    這部分人的邏輯,甚至可以跳躍到:我燒錢,所以我好看。

    於是B女士也不用面對一種挑戰:很多樂趣不用燒錢得來,而是培養內心的豐富內涵。甚至是燒錢買不來的。其實有很多男生雖然不很有錢,但是也不算窮可以考慮——這增加了選項,選起來可能就更讓人焦慮了。

    (想想看,你考試的時候,選擇題有2個選項和4個選項,難度是不同的)。

    B女士支援這句話:因為『好看的女孩自帶燒錢屬性』,既符合她自己的原來的觀念,也不用她挑戰自己沒有內涵的現狀,更不同擴大擇偶範圍引發選擇困難。

    當然C先生可能也支援這句話:C先生很有錢,有個燒錢的女朋友。

    那麼支援這句話,他就不用面對一個事實:他其實做了一個很蠢的選擇。有更有內涵更獨立自主甚至同時更加漂亮的女生——他沒遇見,甚至別人看不上他……。

    D女生雖然不好看也不燒錢,但是她也支援這句話。因為認同這樣的話,她就不用嫉妒別人了。既然『好看女孩都自帶燒錢屬性』,那這是個『真理』,沒啥好嫉妒的。

    另一個些E女生會想:好看女孩沒我好,因為她們燒錢虛榮。我是有內涵的,我並不是什麼都比不上她們。E女生就不用面對一個殘酷真相:事實上,世界上有很多美麗、節儉甚至很有內涵的女生……。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小時候總覺得父母偏心,重男輕女,有同感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