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29086單位大麥

    因為大家的資訊差異太大,各種渠道,版本,演義,漫畫,遊戲,電視劇,現代史學家研究文獻,等等。不過能在正史中留名,在章回體小說中被美化,肯定不是你我能比之人。有興趣就看三國志,蜀,諸葛傳,年青學霸,入仕總後公務員,快速晉升,能有七成真,自己研究判斷吧。

  • 2 # 單純高山XG

    不是質疑,是各持己見,交流,探討,拋磚引玉,去偽存真。人們心中總有個難解之結:亮在當時可算是曠世人才,縱觀其一生,多有謀略,計策,並親率士六出祁山,都未能實現其《隆中對》,反倒是"出師未捷身先死",大家都覺惋惜。就不得不使人想探究,深尋其原因。這也是大家的好奇心。這也不實為一件好好事嘛。

  • 3 # sunjin6278

    正如水鏡先生司馬徽所說:“諸葛孔明,雖得其主,未得其時也。”

    東漢末年天下大亂,爆發了張角的黃巾大起義,一時席捲全國,朝廷宦官當權,外戚專政,才智正士被排,軍隊接連敗北,很難剿平此起彼伏的農民起義軍。為了儘快平定起義,東漢政府就詔令各地守牧可自行招募軍隊,鎮壓起義。結果黃巾起義是被鎮壓了,各地卻因擁有了各自的武裝,就擁兵自重,形成諸侯割據的局面。各地諸侯相互攻伐兼併,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逐漸剪滅群雄,成功統一了北方;孫權在父兄三世的努力經營下,佔據江東地盤,國險民附。劉備起身微末,雖早年參加了鎮壓黃巾的起義,但奮鬥半生,竟沒能取得片瓦的立錐之地,被曹操趕得急急如喪家之犬,落落似鬥敗之雞,最後只好投依荊州劉表,以左將軍豫州牧的身份,幫劉表把守新野小縣,以防備北方的曹操。這時戎馬漂泊半生的劉備,方有了暫時的安定生活,一住就是六年,期間雖曾幾次建議劉表趁曹操平定河北、遼東之機偷襲許都偷襲曹操,怎奈劉表只是個座談之客,胸無大志,根本不聽劉備的建議。劉備胸懷大志,感嘆髀骨生肉,拼搏半生,卻一事無成,但依然渾渾沌沌,漫無成算,漫無目的。在感慨中受高人指點,也覺察到了自己的不足。於是他才下決心三顧茅廬,請出了剛年近二十七歲的諸葛亮。諸葛亮躬耕隴畝,身負恢復漢室大志,籌謀良久,就為上門拜訪的劉備,獻上了一份完美的隆中對策。在隆中對中,諸葛亮為劉備規劃了先佔據荊益二州,實現天下三分,再待天下有變,兩路出兵北伐,進而實現一統天下的戰略。劉備茅塞頓開,如醍醐灌頂,自喻得諸葛亮如魚得水,自此方真正開啟了自己三分天下的事業。事實上,諸葛亮的隆中對,構思嚴謹,規劃完備,謀略長遠,勝過了韓信的東進之策,張良的下邑之謀,鄧禹說劉秀的安天下之論;也遠超同時期沮授給袁紹的定略,荀彧給曹操的大計,魯肅給孫權的榻上策,周瑜提出的天下一統論。

    諸葛亮輔佐劉備,經過短短十年時間,就讓劉備佔據了橫跨荊益二州的穩固地盤,擁有了三分天下有其一的資本。正當劉備滿懷信心去實現隆中對下一步規劃之時,正是“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不想關羽鎮守荊州,竟不能很好執行“東和孫權,北拒曹操”的策略,不但不結好孫權,還擅自出兵開啟北伐,發動了襄樊戰役。結果在孫權和曹操的合謀下,荊州丟失,關羽被俘斬。劉備痛心啊,咽不下荊州丟失,兄弟被殺的仇恨,就不聽眾人勸阻,輕起大軍征伐東吳,最終慘遭夷陵大敗。劉備戎馬一生,身經百戰,結果不但沒奪回荊州為關羽報仇雪恨,竟還慘敗給了一個乳臭未乾的白面書生!劉備這個氣啊,無臉再回成都。羞忿無地的劉備,病體日漸沉重,最後只好來了個白帝託孤,就撒手人寰了。

    接手劉備撂下的爛攤子,四周強敵環伺,國內叛亂不斷,政局矛盾重重,蜀漢已瀕臨生死存亡的邊緣。諸葛亮充分發揮了自己超強的政治軍事才能,採取東和北拒西結南征之策,安定了邊境之危;以公平公正治蜀,依法治蜀,廉潔治蜀,凝結人心,穩定了朝局;興水利,開屯田,起貿易,平貨殖,繁榮了蜀漢經濟;強戰備,謹烽隧,嚴軍紀,創軍械,講明信,提升了蜀漢軍戰鬥力。正是在諸葛亮的一力支撐下,蜀漢才渡過了滅亡之危,經過短短三年時間,便恢復了元氣。接著諸葛亮用不到半年時間,就平定了南中叛亂,為北伐中原做好了準備。接著他修繕甲兵,進駐漢中,以“漢賊不兩立,王業不偏安”的姿態,繼承劉備遺志,開啟了歷史上有名的五次北伐曹魏。

    諸葛亮知道,蜀漢僅一州之地,地小人少兵員更少,人才稀缺,如果以此固守無所作為,是遠遠不及擁有九州之地,人口眾多,兵源充足,人才濟濟的曹魏發展的速度的。與其等待曹魏足夠強大來滅亡自己,倒不如自己以攻代守,來騷擾曹魏,蠶食其有利邊地,遲滯其發展,再尋機待變,在北伐中尋找戰機,一戰而定乾坤,實現統一天下,恢復漢室的宏願。諸葛亮也知道,北伐是蜀漢立國的根本,只有北伐才能凝固人心,才能調和朝內各種矛盾,才能讓蜀漢不忘初心,振奮精神,激勵鬥志,充滿生機。諸葛亮更知道,自從荊州丟失,夷陵大敗,隆中對策已很難實施;只有保持蜀漢鬥志,安不忘危,厲兵秣馬,不斷北伐,才能在恢復漢室大業上存一線生機。

    自從白帝託孤,蜀漢軍政大權悉歸諸葛亮,諸葛亮成了蜀漢實際的掌權人,是名符其實的權臣。歷史上,罕有權臣不篡國的情況:韓、趙、魏三家分晉,田氏代齊,趙高毀秦,王莽篡漢,曹氏替漢,司馬取曹,劉裕滅晉,等等等等吧。權臣與王室之爭,其結果不是王室滅,就是權臣亡。而諸葛亮作為蜀漢權臣,悉心輔幼主,忠心為蜀漢,一生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從無篡弒之心,從無代漢之意,君臣相得,肝膽相照,其忠心可名標日月,其赤誠可顯耀千秋。

    正是“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就像有一年高考出的漫畫作文那樣,有個撅井的人,在這裡掘沒多深,認為沒水放棄了;在另一個地方又掘沒多深,依然認為沒水,又放棄了。其實地下是有水的,只是他尚未下足夠的功夫,花足夠的時間,有足夠的耐心而已,因此也就只能半途而廢,勞而無功了。諸葛亮意志堅毅,一生為恢復漢室奮鬥不已,怎奈所給平臺有限,天不假年,本來以此所據平臺條件,可二十年、三十年方能完成的功業,諸葛亮正式接手,上天只給了他短短十年的時間,他的生命也就戛然而止了,他一生的事業也就只能停滯於天下三分了。

    來到以成敗論英雄的今天,拋開諸葛亮如何精忠為漢而不談,只拘泥於他功業未能完成天下一統,於是一些專家學者們就揪著此一點不放,深鑽細研,竟將諸葛亮未能成就大業的“缺點”淋漓盡致地給挖掘出來了;再加他們急於出名,欲譁眾取寵,就大肆放大諸葛亮的不足,利用今天便利迅速的資訊平臺,讓地球村的人們,瞬間都瞭解了諸葛亮的缺點不足,以前近兩千年方給諸葛亮建立的美好形象,也便轟然倒塌了。於是質疑諸葛亮,貶低諸葛亮,甚至聲討諸葛亮的聲音此起彼伏,諸葛亮光輝形象也就霎時暗淡無光了。對諸葛亮的評價一低再低,“兩漢以來無雙士,三代之後第一人”的評語早已被否定,不但難匹一統江山的劉基劉伯溫,甚至難匹三國奇才郭嘉郭奉孝了。我現在也很是詫異,既然諸葛亮已被貶於九幽之下,那南陽、襄陽還憖憖然爭諸葛的躬耕地有個球用呢?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春晚撒貝南口誤,為什麼大傢伙不計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