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龍哥說教培
-
2 # 語文研究
詩,是一種特殊的文學表達方式,是語言的精華,依託的是一種意境。需要熟練運用多種手法,觸景生情,借景抒情。
請問在緊張的考場,非讓考生去做詩,能體現出詩的精髓嗎?那不是在糟蹋詩的文體嗎?
-
3 # 育鄰人
詩歌與散文是不同的文體,所運用的表現手法。在中國古典文化中詩歌的地位優於散文,主要在於詩歌易於傳頌,所表達的意義簡潔明快。同時,詩歌與散文對比在於韻文不同、句式關係不同、長短不同,詩歌是對生活情感高度概括的文體,散文行文更為靈活自由,能更細緻的表現生活之美。那麼,下面簡單對詩歌和散文做一些對比吧!
1、詩歌
詩歌是高度集中概括、反映社會生活的文體,它飽和著作者豐富思想感情與想象力,語言精煉、抽象,節奏鮮明、音韻和諧,富於音樂美。語句一般分行排列,注重結構形式的“建築美”、對賬。現代詩人、文學評論家何其芳曾說:“詩是一種最集中地反映社會生活的文學樣式,它飽和著豐富的想象和感情,常常以直接抒情的方式來表現,而且在精煉與和諧的程度上,特別是在節奏的鮮明上,它的語言有別於散文的語言。”
文學重點在於反映社會生活,文學作品反映社會生活要求進行藝術的集中概括,詩歌便是要求集中性、概括性的程度最高地一種。詩人總是選取生活中最具特徵、最典型的事物,將豐富的生活內容和思想感情高度濃縮,集中概括在這些事物之中,透過描寫這典型事物的形象特徵,就可以表現更廣泛的社會生活和具有更普遍的思想意義。如白居易的《琵琶行》,全詩透過描寫一個歌女彈奏琵琶的事件,高度集中地概括反映了豐富複雜的社會生活與思想感情。“潯陽江頭夜送客,唯見江心秋月白”透過集中描繪琵琶彈奏的音樂,表現歌女“平生不得志”的“幽情暗恨”,隱約地反映著她的“心中無限事”;“沈吟放撥插弦中,夢啼妝淚紅闌干”歌女自述其生活遭遇,集中概括了她從少到老的生活經歷,同時從一個側面反映了當時京城長安的繁華生活;“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詩人自敘受讒被貶,謫居潯陽城的生活景況。詩人將自己與歌女,從京都淪落到“天涯”的生活遭遇和“不得志”的思想感情聯絡起來,寓意高度精煉、概括。
詩歌的高度概括,同時飽受作者自身生活情感所影響。所以,詩歌是生活中最精煉的問題,其情感豐富,但由於其高度精煉,致使讀者需要深入瞭解作者的生活境遇,才能較好的理解詩文。高度精煉的詩歌在寫作、理解上,都是需要高深的文化底蘊。因此,在文人較少而且集中於大家氏族的古代,詩文傳遞資訊更為便捷明瞭。但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文化修養的下沉與普及,詩歌的高度精煉越來越不能豐滿的表達生活生活了。
2、散文
散文是現今最為流行的文體,生活敘事、信函傳遞、史料記錄、科研記錄等等諸多文體幾乎都通行於散文。散文具有”形散“、“神聚”的特點,其中”形散“既指題材廣泛、寫法多樣,又指結構自由、不拘一格,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較少;“神聚”既指中心集中,又指有貫穿全文的線索。散文寫人、敘事都以記錄事實為基礎,減少了個人情感因素對文章內容的影響,便於更多人閱讀和資訊傳遞。散文可以敘述事件的發展、可以描寫人物形象、可以託物抒情、可以發表議論,而且作者還可以根據內容需要自由調整、變化。作者可由景入情、由此及彼、由實而虛多層次描繪,可以融情於景、寄情於事、寓情於物、託物言志,表達作者的真情實感,實現物我的統一。
詩歌與散文都是社會文化發展中重要的組成部分,它們同屬人類文明成果的結晶,彼此間相互促進共同發展。文體形式在於為社會資訊交流、學習服務,生物進化中的“適者生存”在文化傳播領域同樣適用。考試作為檢驗孩子們學習成果最直接的工具,最重要的目的就是能從多角度檢驗孩子們對知識學習運用的能力,取材、表現手法更具多樣化的散文,在反應孩子學習狀態以及對生活認知態度方面自然比詩歌能更全面。
回覆列表
考試是每個人一生中都要經歷的。無論是小學、中學還是大學,多多少少的考試都成為我們每個人學生生涯中最難忘的一段經歷。在一些重要的考試中,我們經常會發現語文作文題目要求裡,有這樣一句話: 體裁不限(詩歌除外)這樣要求的主要原因是:
1. 詩歌的字數少,容易取巧。中高考中,語文考試的時間對很多孩子來說都是非常緊張的。如果作文中不限制文章體裁,那麼很有可能會出現為了給前面的基礎和閱讀部分的預留更多的時間,學生們扎推創作詩歌的情況,而這會成為考試中一種取巧的手段,不利於考試的公平性。
2. 詩歌不利於閱卷老師打分。我們都知道詩歌是需要鑑賞的。很多詩歌都是由深層含義的。鑑賞詩歌是需要非常高的文學素養,但是不是每一個語文閱卷老師都能具備這樣的水平。而且對詩歌的理解可以說是千人千意,所以很難做到打分的相對公平。
3. 考試中的作文是有字數要求的。如果寫詩歌,那麼要求會更多,比如押韻,對仗等等。同時寫一篇八百字的詩歌難度時非常大的。但是如果不限定字數,那可能有的詩歌只有幾句,這樣其實在閱卷過程中也是沒有辦法做到統一規定的。
所以基於以上願意,語文考試中會限定詩歌除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