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重讀明史
-
2 # 腦洞歷史觀
古代歐洲人對中國的感觀,在近代以前大概是三個階段,一個是隔霧望江,總覺得很神秘很朦朧,第二個階段是馬可波羅階段,託這位哥們的福,中國成了東方天堂,到處是黃金。第三階段,就是接觸階段,這時的中國在西方人眼裡,可以用一個詞來形容,叫飢餓的帝國。
當然,這是三個大的階段,其中的細節還是蠻不同的。
第一個專門描寫中國的其實不是馬可波羅,而是一個叫魯不魯乞的人,他並沒有來到中國腹地,而是在中國西北的蒙古都城哈拉和林呆了一段,根據別人的描述,他對中國做了介紹。
認為,中國可能有一座城,是銀子做城牆,金子做城垛。此外,華人口不多,眼睛小手很巧,善用草藥,但不採尿樣,而且子承父業。
到了馬可波羅這裡,中國就變成了黃金為屋頂,金磚鋪地,但也有人認為,馬羅波羅並沒有來到中國。但他對中國的介紹奠基了西方人對中國的印象。哥倫布就有一本遊記,裡面做滿了記號,主要在描寫黃金的部分。
到了明朝,那時候中國不允許海洋貿易,很多外華人搞走私,被明朝水軍抓住後,就有機會中國遊了。在他們的記錄中,華人是特別擅長刑罰的,中國有極為擁擠的牢房,以及打人極疼的竹片。
有個叫佩雷拉的人,他到中國坐過牢,他雖然被打得哇哇叫,但對中國的法律很推崇。他說,華人審判時大堂裡擠滿了人,只有說實話才能過關,這比羅馬人的司法審判要傑出。
他大概不知道,那些都是看熱鬧的。
當然,他也發現了,華人用筷子,而且收拾糞便。而且他還說了一個事情:最令人不能忍受的是雞姦,不僅下層社會很普遍,精英階級也不例外。
另外,他們也認為到中國傳教會很容易,尤其是基督教。
於是,利瑪竇來了,他傳教的效果一般,但對中國的描述很多。他提到,中國科技落後西方,是因為他們的科技中斷了,沒有加以發展。華人缺乏邏輯法則。同樣,利瑪竇說中國男人很多搞雞姦……
其後也有很崇拜中華文明的,比如閔明我,這是一位葡萄牙傳教士。他說,中國是世界上最高貴的地方,宇宙的中心,最榮耀的帝國。就是華人的小便也比別的國家要高明,中國小便可以使穀物生長,而歐洲人的尿液會殺死植物。
而且閔明我早就知道華人是搞逆向工程的高手,他說:華人善於模仿,所有歐洲貨物,只要他們見過,都可以仿製得惟妙惟肖。所以,他們在廣東搞高仿品,慌稱是歐洲貨然後賣到內地……
到了清朝以後,因為清政府允許西方使節到北京去,所以官方記錄就多了。通常也是寫中國地大物博,宮殿雄偉,城市壯麗,貿易繁盛。
但是,他們卻對北京城不感冒,說北京這個地方,就跟葡萄牙的窮鄉僻壤一樣,因為高度不能超宮牆,所以房舍都很低,品質也很差,牆壁全是泥巴蓋成,窗外沒有景觀,整個中國都是這樣。
可能他沒有見過江南的園林。但北京胡同確實很差。也不知道那地方有什麼好逛的,坐著三輪左瞧右瞧,想找點風景,卻不知道,自己就是別人眼裡的風景。
不過,有些使者對康熙的描寫很有意思。比如他們發現皇帝坐在龍椅上時,是翹著二郎腿的!
說這個話的是蘇格蘭人貝爾,他是跟著俄國使節團來的,他還說了一句話:“若想征服中國,我想只有一個國家有這個能耐,那就是俄國。”
可以說,到這之前,世界對中國的評價多是正面的。到了後面,負面的就越來越多了。
富有而弱小,愚昧而落後,就成了華人在西方眼中的標籤。直到華人再次用實力改變西方人的有色眼鏡。
-
3 # 亦喻之
古代歐洲人對中國的看法估計就是現在某些人對歐美的看法,兩個字:羨慕。
那個時候,我們是天朝上國,農業、手工業和商業非常發達,讓那些外夷眼饞得很;絲綢、瓷器被驚為神仙之品;四大發明更是推動了人類文明快速發展。驕傲的天朝皇帝最終會閉關鎖國,其實也是太自滿了。
古代中國絕對有讓四夷臣服的軟實力和硬實力。如今的西方,硬實力其實也比中國強不到哪去。羨慕西方的人,大都是奔著西方的軟實力——什麼民主、自由——去的,因為他們已經在國內撈夠了“硬實力”。
-
4 # 龍文說史
中國相對歐洲而言在古代一直很神秘,這個話題毋庸置疑,因為兩者中間隔了好長一段距離,是亞洲大陸,而中國卻位於最東端,在中間有地形崎嶇的伊朗高原,連綿起伏的喜馬拉雅山和走不出的塔克拉瑪干大沙漠,漫長的河西走廊,北面有哈薩克要命的沼澤,這一點也是讓歐洲Explorer夠受的。更何況他們曾經都聚集在西歐這塊肥沃的土地,那就更不好辦了,一個是歐亞大陸最西邊,一個是歐亞大陸最東邊,在當時交通不發達的時候,自然彼此瞭解對方很吃力。
古代歐洲瞭解中國最早還是靠中間方來打探資訊的,這個中間方就是波斯,因為波斯離中國很近。早在戰國時期,歐洲不是有個亞歷山大東征嗎?那時還不知道有個中國,只知道最西面有個印度,希臘步騎兵一路征服全波斯,就像到印度就戛然而止。希臘是當時典型的歐洲國家,他了解中國肯定有一手資料,直到希臘文明向中亞傳播時,它們滲入新疆城邦國後,才瞭解東面有個和它比肩的文明,而且此地特產絲綢,將絲綢轉運到歐洲來賣,因為他們造不出這樣的東西,由於受華麗外表所迷惑,它也開始碰觸這個東方國家,可當時中國還處在分裂時期,諸侯長年爭戰,歐洲當時不得己以絲綢起名將中國稱為撒克斯,透過波斯塞流古國與中國交往。直到秦朝統一後,成了秦朝,歐洲某種意義上以打聽有個秦帝國就以秦音譯為chin,和英文china有些相似。秦始皇修建陵墓,裡面陪葬的兵馬俑和胡人雜耍俑,在最早的時期可能有民間聯絡,因為兵馬俑的泥俑模式有點和希臘人像相似。
秦朝以後接著是漢朝,漢武帝時期已打通了人類文明並未踏足的通往歐洲的中間地帶,形成了所謂著名的絲綢之路,由於漢朝對西方擴張的必要,他們的探險隊也試圖在打探西方,與其建立貿易互通有無,從哪時期,由於中國的努力,歐亞大陸文明連在一塊。歐洲羅馬帝國強盛,也知道東面有個大漢,他們已互派使著通往彼此,由於陸路不發達,羅馬使著最早透過海陸從越南抵達中國。而中國呢,也在努力,到東漢時班超經營西域,命甘英尋找所謂的和大漢一樣的國家大秦,可甘英由於受當地人恐嚇到紅海就止步了,歐洲羅馬之所以興致勃勃來中國已瞭解大漢的威名。
直到後來那場交往更頻繁,因為絲綢之路暢通了,已沒有什麼障礙可言,盛唐時,歐洲可以說通使中國已成家常便飯,他還羨慕起了中國,打算永久居住在這裡。因為當時大唐不論政治,文化,經濟,軍事已到達世界領先地位,伴隨著大唐疆域向西邊拓展,已到裡海,離歐洲已無多少路程,歐洲拜占庭帝國和法蘭克,日耳曼已開始注意它了。在唐朝外國使臣還有商人達到歷史最多,由於唐朝本身的開放政策,也在模仿其服飾給自己創造新的文化。在現今遺留的唐墓壁畫和石碑文字看出,唐朝與西方國家聯絡到有多麼密切,大秦景教碑就是個例子。可見當時歐洲人以認為唐朝是個超級大國,而且世界上最文明的國度。
這種最高聲望一直延伸到宋元,元朝時,馬可波羅把中國吹捧到天上,遍地都是黃金,寶石,是商人發財必要選擇之地。這也讓貧窮的歐洲對中國極度嚮往,紛紛都想做商人,發財 ,《馬克波羅遊記》一聞世,歐洲就像熱鍋的螞蟻一樣,恨不得一下到達中國,可是後來由於奧斯曼崛起,絲綢之路被中斷,陸路高額的關稅讓他們承受不起,不得不走海陸。為了找到黃金這就有後來的航海大時代,也滋生了文藝復興和資本主義萌芽,所以它的功勞也一部分得益於中國。直到世界大發現後,歐洲回溫了,反升後,中國卻到明清衰落了,歐洲對中國已無興趣可言,他們不但不仰慕它反而試圖征服它。可到後來法國還出現了一段時間的中國熱,這只不過是迴光返照而已,大清已經漸漸和它們拉開距離,閉關鎖國使他們愚昧無知。所以歐洲人對中國的認識由神秘到羨慕再到歧視,這個過程可見是相當艱辛。
回覆列表
他們關注中國的儒學,認為中國的儒家思想具有思辨性,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積極的入世。不像歐洲的中世紀,靠神學統治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