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怕人比人,貨怕貨比貨。
同樣是漢武帝用來痛擊匈奴人的大將,咱們且把李廣和霍去病比上一比。
霍去病十八歲第一次統兵出戰,率八百輕勇騎斬首捕虜兩千二十八,戰後續功,封冠軍侯。
也許有人要說霍去病他畢竟是皇親國戚,是皇后衛子夫的外甥,所以漢武帝才厚賞高封。
其實不盡然,後文再說。
先說說李廣初入戰陣。
李廣是世代名將,先祖李信是戰國名將,自小學習的就是打仗,科班出身。
早在漢文帝時期,李廣以普通一兵,“六郡良家子”身份入伍當兵。
要知道在漢朝,“六郡良家子”可不是普通的漢朝人物,他們稍微有點能力,就可以出人頭地。
所謂六郡,就是長安城周圍的天水、隴西。安定。北地。上郡、西河六郡,這六郡的年輕男女,只有不是從事賤業的家庭出身,女孩子可以入宮做宮女,很出了幾個貴妃皇后太后的。男孩子可以去皇宮當衛兵,軍隊中一般也優先提拔六郡良家子,出了很多大人物的。
用現代語言去形容,良家子就是政治清白的孩子。
李廣入伍之後,表現英勇,被徵召為“中郎將”。
“中郎將”即是皇帝的衛士部隊,所以漢文帝多次親眼目睹了李廣的勇猛,感嘆說:“惜乎,子不遇時!如令子當高帝時,萬戶侯豈足道哉!”
然而真是如此嗎?
領導說的話你莫全信!領導的話你要細細參詳,有時候領導的讚賞其實是委婉的批評,有時候領導的批評其實是真心的讚賞。
漢文帝
漢文帝雄才大略,也是經過殘酷鬥爭後才登上帝位的,看人識人用人也是非常準的,他說李廣可惜,他就會讓李廣永遠可惜下去,李廣也確實有他的 可惜之處。
後來很快李廣就漏出了他的“缺點”,解釋了漢文帝為什麼要讓他可惜下去。
李廣將兵,寬緩溫暖,與士卒同甘共苦,如果軍中缺糧缺水了(遠赴塞外打擊匈奴,缺糧缺水很正常),李廣也就不食不飲,與士兵一起忍飢挨渴。
在李廣的軍營中,沒有嚴格的佇列和條令,宿營的時候,各自尋找水草豐美的地方,晚上也不安排太多計程車兵值守站崗,因為他愛惜士兵站崗辛苦,只在遠處設些警戒哨。同時幕府中的文書和簿記也是能簡省就簡省,只記錄士兵們的辛苦和戰功。
一句話,李廣非常在乎士兵的福利,他打仗,全憑著他的武勇,個人武藝高強,敢於拼殺衝鋒。遇到了朝廷賞賜酒食,他也是與士兵共食,從不獨食。
所以,士兵們都很愛戴他。
連長安城中的百姓也很喜歡他。
因為他歷任七個郡的太守,領兵打仗四十餘年,家裡就沒有多餘財物,從來也不購買產業,妥妥的一個“大清官”。
這就很危險了,軍隊是朝廷的軍隊,你李廣向軍中士兵施恩義,意欲何為?辛苦征戰,不置辦產業,志向有多大?
雖然大家都知道李廣沒異心,他就是這麼個人。但皇帝不得不防啊!李廣民望太高了。
反觀霍去病。
漢武帝賞賜給霍去病的酒食,他享受不完,情願臭了扔了,也不給士兵吃一口。
霍去病的態度很明顯,我眼裡只有皇帝,沒有士兵。
什麼領導能不喜歡霍去病呢?
有人說李廣迷路屬於運氣不好,其實不盡然。
衛青和霍去病以及程不識等將領為什麼不迷道呢?
衛青和霍去病以及人家程不識的部隊隊伍嚴正,號令嚴明,組織嚴密,不允許自由散漫,紮營之地有陣有法,不允許貪圖水草豐美。前鋒,中軍,後衛,斥候,各司其職,各佔各位。凡宿營、前進、後退,皆有令可行,有人負責。跟隨的幕府工作人員也工作嚴謹,不怕勞煩,一路行來,舉凡地形,水文,物產都一一記錄在案,隨軍攜帶,一切都有賬可查。
這種軍隊怎麼可能會迷路呢!
李廣的部隊就缺少了這些工作,一大幫子人專檢水草豐美的地方宿營,一窩蜂糟蹋完了,拔營就走,既不記錄,也不留底。
行軍之時,只有少部分斥候在前面一邊偵查一邊帶路,斥候發現了敵人,後續部隊一窩蜂衝上去戰鬥,斥候總是在最前線的,斥候都戰死了,也就找不到路了。
李廣的軍隊怎麼可能會不迷路!
李廣迷路可不是隻有一次,先前有一次因為行軍路線無章無法,陷入了匈奴人包圍圈,李廣本人被匈奴人生俘了去,仗著武勇匹馬逃回,可是軍隊也就全軍覆沒了。
李廣領兵全軍覆沒也不是隻有一次,有一次如果不是張騫去救他,他早就被匈奴人又生俘去了,這一次他的軍隊也全軍覆沒了。
李廣每次打仗傷亡都很大,士兵平時不流汗嘛!
漢文帝、漢景帝、漢武帝三代皇帝皆是雄才大略的人主,一個人不封侯李廣,也許是個人好惡的關係,勉強可以說李廣命運不好。
三代皇帝皆對李廣不封侯不是沒有原因的,用命運也解釋不通。
這麼說,李廣也就是生活戰鬥在冷兵器時代,他仗著箭術神奇,槍法精猛,勇猛能打,可以做上領兵之將,邊疆太守。
最大可能他會成為一名戰鬥英雄,受萬眾敬仰。
指揮熱兵器戰鬥是他絕對不可能建功立業的,只會打敗仗。
人怕人比人,貨怕貨比貨。
同樣是漢武帝用來痛擊匈奴人的大將,咱們且把李廣和霍去病比上一比。
霍去病十八歲第一次統兵出戰,率八百輕勇騎斬首捕虜兩千二十八,戰後續功,封冠軍侯。
也許有人要說霍去病他畢竟是皇親國戚,是皇后衛子夫的外甥,所以漢武帝才厚賞高封。
其實不盡然,後文再說。
先說說李廣初入戰陣。
李廣是世代名將,先祖李信是戰國名將,自小學習的就是打仗,科班出身。
早在漢文帝時期,李廣以普通一兵,“六郡良家子”身份入伍當兵。
要知道在漢朝,“六郡良家子”可不是普通的漢朝人物,他們稍微有點能力,就可以出人頭地。
所謂六郡,就是長安城周圍的天水、隴西。安定。北地。上郡、西河六郡,這六郡的年輕男女,只有不是從事賤業的家庭出身,女孩子可以入宮做宮女,很出了幾個貴妃皇后太后的。男孩子可以去皇宮當衛兵,軍隊中一般也優先提拔六郡良家子,出了很多大人物的。
用現代語言去形容,良家子就是政治清白的孩子。
李廣入伍之後,表現英勇,被徵召為“中郎將”。
“中郎將”即是皇帝的衛士部隊,所以漢文帝多次親眼目睹了李廣的勇猛,感嘆說:“惜乎,子不遇時!如令子當高帝時,萬戶侯豈足道哉!”
然而真是如此嗎?
領導說的話你莫全信!領導的話你要細細參詳,有時候領導的讚賞其實是委婉的批評,有時候領導的批評其實是真心的讚賞。
漢文帝
漢文帝雄才大略,也是經過殘酷鬥爭後才登上帝位的,看人識人用人也是非常準的,他說李廣可惜,他就會讓李廣永遠可惜下去,李廣也確實有他的 可惜之處。
後來很快李廣就漏出了他的“缺點”,解釋了漢文帝為什麼要讓他可惜下去。
李廣對士兵太好了!李廣將兵,寬緩溫暖,與士卒同甘共苦,如果軍中缺糧缺水了(遠赴塞外打擊匈奴,缺糧缺水很正常),李廣也就不食不飲,與士兵一起忍飢挨渴。
在李廣的軍營中,沒有嚴格的佇列和條令,宿營的時候,各自尋找水草豐美的地方,晚上也不安排太多計程車兵值守站崗,因為他愛惜士兵站崗辛苦,只在遠處設些警戒哨。同時幕府中的文書和簿記也是能簡省就簡省,只記錄士兵們的辛苦和戰功。
一句話,李廣非常在乎士兵的福利,他打仗,全憑著他的武勇,個人武藝高強,敢於拼殺衝鋒。遇到了朝廷賞賜酒食,他也是與士兵共食,從不獨食。
所以,士兵們都很愛戴他。
連長安城中的百姓也很喜歡他。
因為他歷任七個郡的太守,領兵打仗四十餘年,家裡就沒有多餘財物,從來也不購買產業,妥妥的一個“大清官”。
這就很危險了,軍隊是朝廷的軍隊,你李廣向軍中士兵施恩義,意欲何為?辛苦征戰,不置辦產業,志向有多大?
雖然大家都知道李廣沒異心,他就是這麼個人。但皇帝不得不防啊!李廣民望太高了。
反觀霍去病。
霍去病對待士兵就寡恩少情。漢武帝賞賜給霍去病的酒食,他享受不完,情願臭了扔了,也不給士兵吃一口。
霍去病的態度很明顯,我眼裡只有皇帝,沒有士兵。
什麼領導能不喜歡霍去病呢?
最後再說說李廣“迷道自盡”,也是因為他對士兵太“好”才導致的,好的根本就是驕縱了。有人說李廣迷路屬於運氣不好,其實不盡然。
衛青和霍去病以及程不識等將領為什麼不迷道呢?
衛青和霍去病以及人家程不識的部隊隊伍嚴正,號令嚴明,組織嚴密,不允許自由散漫,紮營之地有陣有法,不允許貪圖水草豐美。前鋒,中軍,後衛,斥候,各司其職,各佔各位。凡宿營、前進、後退,皆有令可行,有人負責。跟隨的幕府工作人員也工作嚴謹,不怕勞煩,一路行來,舉凡地形,水文,物產都一一記錄在案,隨軍攜帶,一切都有賬可查。
這種軍隊怎麼可能會迷路呢!
平時多流汗,戰時少流血。李廣的部隊就缺少了這些工作,一大幫子人專檢水草豐美的地方宿營,一窩蜂糟蹋完了,拔營就走,既不記錄,也不留底。
行軍之時,只有少部分斥候在前面一邊偵查一邊帶路,斥候發現了敵人,後續部隊一窩蜂衝上去戰鬥,斥候總是在最前線的,斥候都戰死了,也就找不到路了。
李廣的軍隊怎麼可能會不迷路!
李廣的部隊平時不怎麼流汗,自由散漫,找不到回家的路,既是偶然,也是必然。李廣迷路可不是隻有一次,先前有一次因為行軍路線無章無法,陷入了匈奴人包圍圈,李廣本人被匈奴人生俘了去,仗著武勇匹馬逃回,可是軍隊也就全軍覆沒了。
李廣領兵全軍覆沒也不是隻有一次,有一次如果不是張騫去救他,他早就被匈奴人又生俘去了,這一次他的軍隊也全軍覆沒了。
李廣每次打仗傷亡都很大,士兵平時不流汗嘛!
漢文帝、漢景帝、漢武帝三代皇帝皆是雄才大略的人主,一個人不封侯李廣,也許是個人好惡的關係,勉強可以說李廣命運不好。
三代皇帝皆對李廣不封侯不是沒有原因的,用命運也解釋不通。
這麼說,李廣也就是生活戰鬥在冷兵器時代,他仗著箭術神奇,槍法精猛,勇猛能打,可以做上領兵之將,邊疆太守。
要是李廣生活戰鬥在熱兵器時代,個人武勇作用不大,他至多也就是個排長,職務不能再高了,再高就壞事了。最大可能他會成為一名戰鬥英雄,受萬眾敬仰。
指揮熱兵器戰鬥是他絕對不可能建功立業的,只會打敗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