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塞納河的郡騎

    《秦時明月》中,張良與韓非一道,願挺身而出,建立一個和平富庶的南韓,還百姓一個太平盛世,這是他們結識的原因。

    張良出身書香世家,自小讀得各家經典,亦有名師做指導;其祖父為南韓上卿,故而也懂一些官場之事。自幼便跟隨祖父,頗得教導,因而良善、謙恭這些品質是早就具備了的。

    在《秦時明月》中,流沙的建立說明了一點,張良多了一份置之死地而後生的氣魄。

    張良本是高門子弟,正常情況下,便是再憂國憂民,他也絕對不會想到建立一個組織去推倒國家。在這個時候,加入了流沙的他,便已經具備了韓非給的第一個品質:勇為。這一點從張亮身為儒家弟子,卻和解墨家與縱橫這件事便可以看出來。

    張亮本是隻暗著的小狐狸,遇見韓非後,成了明著的小狐狸。韓非死後,成了狐狸。

    張良與韓非相交的過程,是一個張良不斷展現自己的過程。韓非在世時,張良在韓非儘可能的保護下肆意施展才華,韓非死後,張良便活成了韓非,此時的他繼承了韓非又一品質:內斂。這一點可以從張良從容對待李斯這件事上看出來。

    張良成年後,待在小聖賢莊,不再想著如何復興南韓。

    南韓滅亡後,張良離開南韓,卻仍有著復興南韓的意願,而過了幾年,張良便認清了現實,想著查明韓非死因,討逐暴秦。這次韓非給了張良兩個品質:認輸,委婉的堅持。

    在《秦時明月》中,韓非給了張良許多東西:任張良施展才華的平臺、結交朋友的機會、堅韌的個性。但最最重要的,始終都是:得遇韓非,得識韓非。

  • 2 # 夢夢奈的暖暖愛

    七國的天下,我要九十九,這是一種怎樣的魄力。天行九歌讓我們認識到了一個不一樣的韓非。歷史是冰冷的,據考證,韓非前往秦國時應該是40多歲了,而此時的張良還是個小孩子,理論上他沒見過韓非。可是,歷史已經過去了,誰能說明呢?我們都願意相信,張良此生有幸遇到過這樣一位良師益友。

    早年的張良那時候應該稱他為姬公子吧,(這個稱呼是參考一本書裡對張良姓氏的考證)他是個有才華的人,但也有著少年人的張狂。不然,家破人亡後,竟去博浪沙孤注一擲的刺殺秦始皇。

    他應該是一個堅強而能夠忍耐的人,一個貴族,在國家被滅之後,遣散了家中的僕人,在城外安頓好母親,雖然在照顧生病的母親但也一直在籌劃著復國。母親走後,他忍耐的時間夠久了,終於實施了第一次暗殺。

    暗殺最終失敗,當時秦兵瘋了一樣的去找那個要殺死當今世界最偉大的人的奇男子偉丈夫,然而一連幾個月的搜捕都漏掉了那位謙恭有禮外形美若婦人的少年人。就這樣逃竄不知多久,不知一位錦衣玉食的富家子弟是如何一點點的學會的忍耐飢餓貧窮和孤膽。

    願意相信,他真的遇到一位名為黃石公的仙人,在垓下給了他一本書,一部兵法,交給他人生的道理。。。但,也許,一切都是後人杜撰,畢竟《三略》這本書太多太多怎麼能由一位老人隨身攜帶交給張良,而後人在墓地裡盜取的那本《素書》似乎才有張良的真品格,真性情。

    寧可相信素書是傳自張良的親筆,因為它與韓非子一書有著相近的道家思想,卻又對法家隻字不提。身為南韓人,張良即使未見過韓非但也深深被他感動,張良的捨身赴死和隱忍躲藏與韓非子裡的為法犧牲的思想一樣,但在後期,從張良的素書中看,他超越了韓非,不但只去用犧牲換得太平,維護法紀,更強調謀劃,“如其不遇沒身而已”“時至而行,得機而動”張良在韓非的正義和堅韌之下又多了一絲的靈活與豁達。

    這,是歷史上的他吧,似乎又是《天行九歌》中的小良子,不管怎樣,法家一代先驅的精神永遠會引領後人的,等我們去繼承和發展。重讀《韓非子》發現,法,並不是如此冰冷不近人情,而真正冰冷的是被慾望包裹的人心。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將火星的生態環境改造成和地球類似的狀態需要花費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