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雄風231911189
-
2 # 河南焦作李香雲
吃過冬至飯,一天長一線!這個“長一線”,在我們河南焦作這邊的說法是,先前奶奶、媽媽用紡車紡錦花線,只是多一根抽線的時間,很短很短的時間啊!可不是有的網友說,是繡花多用一根繡線的時間,太長了!
-
3 # 生產隊長老楊
問:在農村,俗語"吃過冬至飯,一日長一線″,一線有多長?
"吃過冬至飯,一日長一線″,五十多年前的小時候聽我的母親是這樣說的:"吃了二九飯,巧婦多納一條線″。
那時我不懂這句話是什麼意思,母親說,冬至這天進一九,過了冬至,一天比一天長,九天後進二九,二九這天就比冬至哪天長一條線的功夫。
我問:"一條線有多長″?母親納著鞋底子說,"納鞋底子,巧媳婦今天能比九天前多納一條線,笨媳婦就多納不了一條線″。
過去,農村人們穿的鞋不是到商店去買,都是家庭婦女自己做,家裡有多少口人,就給每人冬天和熱天的棉鞋和單鞋各做一兩雙,這樣,家庭婦女一年四季總離不開針錢,除去做衣服外,平時閒時就是納鞋底子,就連串門都帶著活兒,一邊說話一邊納。納鞋底子的線繩是撮成約二尺長一根,冬至天最短,吃完早飯到做下午飯,也就納十來根線,幹不了多少活。
進了二九,比冬至過去了十來天,白天就長了一些,天長的這一點,一般人沒多大感覺,巧婦是能感覺的,她能比十天前多納出一條線來,所以母親說"吃過二九飯,巧婦多納一條線″。
題主問"一線有多長″?這一線就是按我偉大的母親說的,能納鞋底子二尺長一根線的功夫,還是巧婦,笨婦也就半根一尺線。
一線就是這麼長,這是聽我最想念的母親說的。
-
4 # 河畔朝陽
一一在農村,俗語《吃過冬至飯,一日長一線》,這一線有一米五左右。這一線指過去用手搖紡花車紡線,從纏錢的錠子到人手揑住的棉花扯出來的那一節線段。
-
5 # 譚文祿
這話是在沒有時鐘記時的時代,農村婦女大多數是做縫衣,納鞋底和襪底之活,她們記時長短以用了多少根線為準。過了冬至每天能多用一根線。說明每天的時間又長了一點。一般情況下,一根納鞋底的線太約一米二左右。
-
6 # 清水本真
這個說法,在我們河南農村是經久流傳。
六十年代中期,就是我剛記事的時候,那時候農村做衣服或是繡花之類的吧,基本上都靠婦女的手工,所以一到冬天,地裡不用去幹農活了,婦女都會坐在家裡或幾個人聚在一起做針線活,每每這個時候,就聽她們說,吃過冬至飯,一日長一條線。當時並不知道是什麼意思,只是作為順口溜,我也時常唸叨著,後來大點了我問母親這句話的意思,母親給我解釋說:這句確切的說應是吃吧冬至飯,巧女多做一條線。這時候才懂了這句話的真正含義。
一線是多長,我在網路看到這樣的解釋。眾所周知每年的冬至白天最短,黑夜最長,而每年的夏至是白天最長,黑夜最短。時差是多少呢,我們算一下。冬至時下午五點天就黑了,而每年的夏至天到下午八點才會暗下來,這就相差了三個小時吧。然後冬至的時候是清早7點才放亮,而夏至的時候是早上4點就明瞭,這又相差3個小時,所以這時段白晝就總共有6個小時的時差,而這6個小時的時差正好是循序在十二個節氣,六個月裡,6個小時是360分鐘,六個月大概就是180天,所以這一線大概就是早1分鐘加上晚上的一分鐘,一共2分鐘吧。不過確切的時差科學家們才會算的。
-
7 # 秦一農夫
在農村,和這種同意思的說法還有兩句:過了臘八,長一杈把,過了年〈指春節〉長一椽。象這樣的說法只是古人大概形象的比喻而已,並沒有一定“量"的標準。並不是說過了臘八,就真的長了一杈把〈大約150Cm〉。過了年長一椽〈大約40Ocm〉。
-
8 # 秋實80587892566
某地俗語“吃了冬至飯,一日長一線”,我們這裡俗語“過了冬,一天長一蔥”,都是指冬至這一天夜最長、日最短,過了冬至後白天一天比一天長。究竟“一線”、“一蔥”有多長,老百姓並沒有量化,或許天文學家、氣象學家能有確切的答案。
-
9 # 金山116
這個俗語應該是叫:"吃了冬至面,一天長一線",因為農村很多人家都有在冬至那天吃長壽麵的這一習慣。
冬至既是二十四節氣的重要節氣,又是中國重要傳統節曰,兼具自然與人文兩方面內涵。
冬至又叫冬節、長至節,時間在每年12月21、22、23日這幾天,冬至這天白天時間最短,夜晚最長。但冬至過後,每天白天的時間都要延長一些,用農村的土話來說,就是每天要長一線。
那麼,這一線到底是多長時間呢?
過去,農村婦女或老奶奶,閒瑕時都有納布鞋底和手工縫做衣服的習慣。那個年代,農村很少有時鐘和手錶,掌握時間,一是看天色、太陽,二是憑多年的感覺和做事的程度。做針線活的婦女和老奶奶們,依照每天的工作量,對時間非常敏感。她們憑著靈敏的感覺,察覺出冬至過後,每天用的針錢的長度,要比前一天長出左手鞋底與右手針線完全拉伸開的針線的長度。
這就是農村俗語:"吃了冬至面,一天長一線"的由來。
"吃了冬至面,一天長一線"是過去勞動人民長期的經驗總結和智慧的結晶。而如今,在每年的冬至前後,不光是農村人,城裡人也都在延用這句精典老語。
-
10 # 徐國華
俗語是在民間流傳甚廣的口語,即便經過千百年的時間洗禮,直到今天的現實生活也很有實用性和警示性。一些郎郎上口的俗語成了我們口耳相傳的口頭禪,可見俗語影響力和傳播性是多麼大。今天我們說的是"吃過冬至飯,一日長一線",一線有多長呢?
正在正值冬季,離冬至也沒多長時間了,北方很多地方已經下起了鵝毛大雪,這句俗語是和冬天密切相關的,字面上的意思是,只要過了冬至,每天的時間就會多"一線",其實這也是冬天的節氣變化所在。
那麼這裡"一線“有於時間有什麼關係呢?,其實跟古人的勞動生活習慣有關,以前古人沒有我們現代化的像鐘錶,手機之類的計時工具,不過古人也響當聰明,在生產勞動中依靠自己的聰明才智發明,日晷。來計時每天的時間。
日晷我們的鐘表,手機不同,不能提供準確時間點數,只是在一個標有時辰仍圓石盤上,中間插著一根細長的石針,然後根據太Sunny照耀下,這根石針的影子移動的陰影來判斷時間。
在古代西周時期《周髀算經》中就有關於冬至日晷的記載,裡面詳細的說到:"故冬至日晷丈三尺五寸,夏至日晷尺六寸"。冬至日晷長,夏至日晷短。
那麼這句俗語裡"一線"到底有多久,根據《周骷算經》的一句"冬至日晷丈三尺五寸,夏至未至日晷尺六寸",來推算,白天太陽出升的時間早晨七點過四,到傍晚日落。
五點四十七,而之後每天日出時間是七點過六,到下午日落五點五十結束。
根據這個前後差來計算的活,所謂的"一線“之長,差不多就一分多鐘。當然這是古人的說法,如今科學如此發達,運用計算機可能會比這個資料更為精確,不得不佩服古人在科技不發達的時代就有這樣的見解,已經十分了不起了。
-
11 # 三農土產
吃過冬至飯,一日長一線。這種說法很多,大家也都是道:有一句叫做長至夏至,短至冬至。大概就是冬至起每天白天的時間一天比一天長一點,一直長到夏至,夏至是最長的一天。然後白天會慢慢變短。
一日長一線:聽老人家說,過去的線都是一段一段的有人說拫吃飯的筷子差不多長,也有的說一柱香長。大概是指農村婦女做針線,納鞋底用的段線。
回覆列表
這裡的一線是一個時間概念。有兩種說法:一種說法是過冬至以後每日白晝要長燃燒一柱線香的時間;另一種說法是過冬至以後每日白晝要長一根線的時間。這一根線就是婦女做花 在冬至以後每天白晝比前一天多做一根線。
這是我知道的,祖國之大,說發各異。但一點是一致的,過冬至以後白晝會逐漸延長,只到夏至節以後,白晝才又會逐漸變短。
這涉及到太陽、地球他們的自轉、公轉等相互執行的位置變化關係的一些天文知識 說的更清楚或更科學,需要這方面的科學家才能做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