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培養孩子自覺性?孩子為什麼會守紀律,孩子守紀律是出於什麼動機?
第一個階段:害怕吃苦頭
有的孩子上課喜歡亂動椅子,老師的方法是,留校,別的孩子都回去了,自己孤零零在那裡,呵呵,苦不堪言。這種懲罰能讓孩子認識到,不守紀律會帶來不良後果。對於自制力強的孩子會起一定作用,可對於自制力差一些的孩子,難免仍會違紀。更重要的是,這不是出於孩子的自覺,所以在嚴厲的老師面前,孩子可能會乖一些,在寬鬆的老師面前,孩子就會依然故我。
第二個階段:想吃甜頭
孩子喜歡上一個玩具,想讓父母買。父母說,你要是好好學習守紀律,就給你買。為了自己朝思暮想的玩具,孩子可能會遵守紀律一些,但是,這同樣不是來自於孩子的自覺。如果沒有了獎品的刺激,孩子的自覺性就難以保證了。
第三個階段:想當好學生
這個階段的孩子,有了一定的榮譽感,喜歡取悅老師,以當好孩子為榮,特別需要誇獎。這時,他會體現出一定程度的自覺性。違紀後,孩子會有一定的自責。
第四個階段:我得體諒老師,關心同學
這個階段的孩子,會有較強的同理心。想到老師對我很好,如果我違紀的話就對不起老師了。同時,想到自己違紀會影響別的同學上課,會產生內疚感。這個階段,孩子遵守紀律更為自覺,雖然仍會違紀,但很快就能自省,深刻反省自己。
當然,還有一些理由,由於跟兒童關係較小,不再贅述。 分析完這些原因,我們看到。第一和第二個階段層次比較低,這個階段的孩子還沒有遵守紀律的自覺性。到了第三、第四的階段,孩子開始有一定自覺性。違反了紀律,往往會自省,真心後悔。
摸透了孩子的動機,那麼,如果孩子違紀了,我們應該怎樣跟孩子講道理呢?我們不妨透過一些例子來分析一下。 有的家長也許會對孩子這樣說:你要守紀律,否則: 小心捱揍。
小心老師罰站。
小心老師罰你抄作業。 我不會給你買玩具。
我不會給你買好吃的。
我不會給你買新衣服。 這是一種比較簡單而低層次的教育手段,如果手段極端一些,便可以稱為“威逼利誘”。應該說,對低年級的孩子來說,這種做法有一定效果。但是,這種做法往往只是權宜之計,並不能長期依賴。一定要在此基礎上,加上更高層次的教育手段。也就是針對第三、第四個階段做些文章。 要曉之以理,動之以情,攻城為下,攻心為上。比如: 如果你不守紀律的話: 某某老師(或其他孩子喜歡的人)就不喜歡你了。
你就得不到大家的誇獎了。
你的名字就上不了光榮榜了。 你就對不起你的老師,老師會很傷心。
你就會影響別人,他們會討厭你。
你就會讓媽媽很傷心。 這種攻心的方法,實際上與我在前面提到的移情能力的培養是一回事。也就是說,如果你有了培養孩子移情能力的意識,就可以把每次孩子的違紀當成一次培養移情能力的契機。 比如,有個孩子喜歡不顧別人的大喊大叫。有一天,當孩子正在津津有味看電視的時候,他的媽媽也開始大喊大叫起來。孩子煩得不得了。然後媽媽不失時機的說,你平時不就是這樣嗎?你平時的做法是不是很讓人討厭?這既是在培養孩子的移情能力,也是在培養孩子的自覺性。 但是,我們要注意,高層次的方法和低層次的方法不一定是互相排斥的,有時候是可以綜合使用的。
等孩子的認識達到第四階段,就可以主要用攻心術了。按照柯爾伯格的研究,孩子的認識是逐步提高的,也就是說,是從第一個階段到第四個階段逐級發展的。這方面也要循序漸進,利用好最近發展區的理論,既要幫助孩子儘快發展到第四個階段,又不能盲目跨越前面幾個階段。 實際上,對於一個人來說,自制能力是很難的一項修煉。我們想想,有多少人能夠控制住自己的脾氣?有多少人能夠輕鬆戒菸? 對於腦神經還在發育的兒童更是如此。
我們想要培養孩子的同理心,我們自己也要有同理心。要充分理解孩子。 當然,理解孩子不是說,孩子犯了錯,就不需要懲罰和教育了,這樣做是走向了另一個極端。有規矩不執行,就會讓孩子失去對於規矩的敬畏。而溺愛和縱容更是不可取的。 我們要批評孩子,要懲罰孩子,但是,這種批評和懲罰不能僅僅是簡單的罰站、罰抄寫,這種懲罰過於簡單,只能解決暫時性的問題,甚至,對於有些滿不在乎的學生來說,連暫時性問題都解決不了。這樣,懲罰便起不到讓孩子提高認識的作用。這種孩子還是長不大,不懂事。 我們要做的,既要解決眼前問題,又要立足長遠。喚起孩子同理心的方法是長遠之計。批評孩子缺乏同理心,缺乏對於老師的尊重和關心,缺乏對於同學的照顧和關心,缺乏對父母的體諒和關心,讓孩子感到一種愧疚,其實這也是一種懲罰,一種無形的懲罰。 孩子的同理心一旦被喚醒,他的自覺性才能真正建立起來。一個人犯錯誤沒關係,怕的是缺乏自省能力,缺乏發自內心的愧疚感。
我們反對的是那種極端的利己行為,其表現就是自我為中心、自戀、自私、無責任感、冷漠、暴戾。教會孩子從關心人和體諒人中得到快樂,這是道德教育的基礎。倡導六個關心,即:(1)關心自己;(2)關心身邊最親近的人;(3)關心自己不熟悉的人及疏遠的人;(4)關心動物、植物及地球;(5)關心人造世界(工具與技術);(6)關心知識(藝術與學術)。
探查孩子的內心世界,喚起孩子本能的愛心,從關心家人開始,到關心老師,關心同學,關心鄰里,關心家鄉,關心祖國,關心動物,關心草木...一個對周圍世界充滿關心的人,也必將是求知慾旺盛的人。因為周圍的世界對他來說不是冷冰冰的,若想關心他們,必先了解他們,這正是求知慾的動力源泉。 我們看到,同理心實際上不僅與自覺性是相通的,也與求知慾是相通的,所以說,培養孩子的移情能力和同理心,同時也是在培養孩子的自覺性和求知慾。
怎樣培養孩子自覺性?孩子為什麼會守紀律,孩子守紀律是出於什麼動機?
第一個階段:害怕吃苦頭
有的孩子上課喜歡亂動椅子,老師的方法是,留校,別的孩子都回去了,自己孤零零在那裡,呵呵,苦不堪言。這種懲罰能讓孩子認識到,不守紀律會帶來不良後果。對於自制力強的孩子會起一定作用,可對於自制力差一些的孩子,難免仍會違紀。更重要的是,這不是出於孩子的自覺,所以在嚴厲的老師面前,孩子可能會乖一些,在寬鬆的老師面前,孩子就會依然故我。
第二個階段:想吃甜頭
孩子喜歡上一個玩具,想讓父母買。父母說,你要是好好學習守紀律,就給你買。為了自己朝思暮想的玩具,孩子可能會遵守紀律一些,但是,這同樣不是來自於孩子的自覺。如果沒有了獎品的刺激,孩子的自覺性就難以保證了。
第三個階段:想當好學生
這個階段的孩子,有了一定的榮譽感,喜歡取悅老師,以當好孩子為榮,特別需要誇獎。這時,他會體現出一定程度的自覺性。違紀後,孩子會有一定的自責。
第四個階段:我得體諒老師,關心同學
這個階段的孩子,會有較強的同理心。想到老師對我很好,如果我違紀的話就對不起老師了。同時,想到自己違紀會影響別的同學上課,會產生內疚感。這個階段,孩子遵守紀律更為自覺,雖然仍會違紀,但很快就能自省,深刻反省自己。
當然,還有一些理由,由於跟兒童關係較小,不再贅述。 分析完這些原因,我們看到。第一和第二個階段層次比較低,這個階段的孩子還沒有遵守紀律的自覺性。到了第三、第四的階段,孩子開始有一定自覺性。違反了紀律,往往會自省,真心後悔。
摸透了孩子的動機,那麼,如果孩子違紀了,我們應該怎樣跟孩子講道理呢?我們不妨透過一些例子來分析一下。 有的家長也許會對孩子這樣說:你要守紀律,否則: 小心捱揍。
小心老師罰站。
小心老師罰你抄作業。 我不會給你買玩具。
我不會給你買好吃的。
我不會給你買新衣服。 這是一種比較簡單而低層次的教育手段,如果手段極端一些,便可以稱為“威逼利誘”。應該說,對低年級的孩子來說,這種做法有一定效果。但是,這種做法往往只是權宜之計,並不能長期依賴。一定要在此基礎上,加上更高層次的教育手段。也就是針對第三、第四個階段做些文章。 要曉之以理,動之以情,攻城為下,攻心為上。比如: 如果你不守紀律的話: 某某老師(或其他孩子喜歡的人)就不喜歡你了。
你就得不到大家的誇獎了。
你的名字就上不了光榮榜了。 你就對不起你的老師,老師會很傷心。
你就會影響別人,他們會討厭你。
你就會讓媽媽很傷心。 這種攻心的方法,實際上與我在前面提到的移情能力的培養是一回事。也就是說,如果你有了培養孩子移情能力的意識,就可以把每次孩子的違紀當成一次培養移情能力的契機。 比如,有個孩子喜歡不顧別人的大喊大叫。有一天,當孩子正在津津有味看電視的時候,他的媽媽也開始大喊大叫起來。孩子煩得不得了。然後媽媽不失時機的說,你平時不就是這樣嗎?你平時的做法是不是很讓人討厭?這既是在培養孩子的移情能力,也是在培養孩子的自覺性。 但是,我們要注意,高層次的方法和低層次的方法不一定是互相排斥的,有時候是可以綜合使用的。
等孩子的認識達到第四階段,就可以主要用攻心術了。按照柯爾伯格的研究,孩子的認識是逐步提高的,也就是說,是從第一個階段到第四個階段逐級發展的。這方面也要循序漸進,利用好最近發展區的理論,既要幫助孩子儘快發展到第四個階段,又不能盲目跨越前面幾個階段。 實際上,對於一個人來說,自制能力是很難的一項修煉。我們想想,有多少人能夠控制住自己的脾氣?有多少人能夠輕鬆戒菸? 對於腦神經還在發育的兒童更是如此。
我們想要培養孩子的同理心,我們自己也要有同理心。要充分理解孩子。 當然,理解孩子不是說,孩子犯了錯,就不需要懲罰和教育了,這樣做是走向了另一個極端。有規矩不執行,就會讓孩子失去對於規矩的敬畏。而溺愛和縱容更是不可取的。 我們要批評孩子,要懲罰孩子,但是,這種批評和懲罰不能僅僅是簡單的罰站、罰抄寫,這種懲罰過於簡單,只能解決暫時性的問題,甚至,對於有些滿不在乎的學生來說,連暫時性問題都解決不了。這樣,懲罰便起不到讓孩子提高認識的作用。這種孩子還是長不大,不懂事。 我們要做的,既要解決眼前問題,又要立足長遠。喚起孩子同理心的方法是長遠之計。批評孩子缺乏同理心,缺乏對於老師的尊重和關心,缺乏對於同學的照顧和關心,缺乏對父母的體諒和關心,讓孩子感到一種愧疚,其實這也是一種懲罰,一種無形的懲罰。 孩子的同理心一旦被喚醒,他的自覺性才能真正建立起來。一個人犯錯誤沒關係,怕的是缺乏自省能力,缺乏發自內心的愧疚感。
我們反對的是那種極端的利己行為,其表現就是自我為中心、自戀、自私、無責任感、冷漠、暴戾。教會孩子從關心人和體諒人中得到快樂,這是道德教育的基礎。倡導六個關心,即:(1)關心自己;(2)關心身邊最親近的人;(3)關心自己不熟悉的人及疏遠的人;(4)關心動物、植物及地球;(5)關心人造世界(工具與技術);(6)關心知識(藝術與學術)。
探查孩子的內心世界,喚起孩子本能的愛心,從關心家人開始,到關心老師,關心同學,關心鄰里,關心家鄉,關心祖國,關心動物,關心草木...一個對周圍世界充滿關心的人,也必將是求知慾旺盛的人。因為周圍的世界對他來說不是冷冰冰的,若想關心他們,必先了解他們,這正是求知慾的動力源泉。 我們看到,同理心實際上不僅與自覺性是相通的,也與求知慾是相通的,所以說,培養孩子的移情能力和同理心,同時也是在培養孩子的自覺性和求知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