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於小小

    德雲社現在正是最好的時候,有優秀的領頭雁郭德綱,有能獨立商演的第一梯隊,有積蓄著力量,隨時等待爆發的第二梯隊,在這樣的人才儲備以及累積了近15年的盛名之下,任何人加入德雲社,首先得益的是新加入的人,而後才是德雲社。

    楊進明和郭德綱是親師兄弟,他們先後拜在了侯耀文先生的名下。其實,在拜師之前,他和郭德綱曾經有過短暫地、愉快地合作,後來又各奔前程,這麼多年過去了,他們殊途同歸,在德雲社勝利“會師”了!

    侯耀文先生生前最喜歡郭德綱和楊進明這兩個弟子,因為他們兩個彷彿是為相聲而生的,各有特點,有都喜歡相聲。郭德綱是相聲天才,拜師後,他的德雲社也跟著成了名;楊進明在表演的火候上稍有欠缺,但也絕對屬於上乘,侯耀文最喜歡帶著楊進明演出了,楊進明在恩師的帶領下,捧哏水平越來越高。

    後來楊進明開始給侯耀華捧哏,一捧就是10年,到今天,楊進明已經近70歲的年紀,空有一身本領,但始終不溫不火。

    侯耀華的心思不在相聲上,楊進明英雄無用武之地。

    人生70古來稀,在快要70歲的年紀,楊進明如果在不搏一把,找一個好的平臺好好說相聲,那他的一生也就如此了!

    所以,楊進明在還能上臺的年紀,選擇了德雲社,他為德雲社帶來的好處就是,讓天津的相聲人乃至更大範圍的相聲從業者看到,相聲界是有可能“一家親”的,而德雲社也因為有楊進明這樣的老先生的加入而得到更多人同行們的肯定。

    而於楊進明來說,加入德雲社,實現了他的人生理想,畢竟臺下觀眾的掌聲是所有相聲演員夢寐以求的呢?

  • 2 # 老耿雜談

    好處是顯而易見的,曾經和體制內的相聲演員聊過,這段談話經歷我想最能對映體制內相聲演員當下矛盾的心態。

    曾經有段時間和體制內曲藝界走的很近,有一次開創作會議,看著那些很乏味的相聲本子,我向當時的曲協秘書長建議,找一些郭德綱的相聲放給大家聽,拓展一下思路。

    我的建議被沒有這方面的影像資料為由拒絕了。當時郭德綱還是“剛露尖尖角”。不像現在這麼大紅大紫,但正因如此,他當時的作品質量是絕對上乘的,我至今認為郭那時的作品應該是其藝術生涯的巔峰,代表作就是“我”字系列。

    會下我跟一些演員交流,儘管他們身在體制內,但演出很少,日子過的相當緊巴,不得不靠兼職謀生,僅有的一些官方演出也是大家輪換著來,演出機會少,舞臺的節奏感日漸生疏,該響的包袱時常抖不響,技藝退化。

    我也探究過他們“不下海”的原因,大致是因為體制內收入雖然很低,但這個收入是“鐵飯碗”,與藝術水準不是很相關,而下海是需要真功夫的,大多擔心下海後不適應,想上岸,而岸上的那個位置可能已經不再屬於他。

    大多數演員的心態都在這個矛盾中糾結,而帶頭走出這一步的楊進明,“出走”德雲社意味著心理堅冰的崩塌,隨著楊的加盟,我相信會有越來越多的體制內自我感覺“還有兩把刷子”的人做出同樣的嘗試。

    體制內並不都是無能之輩,我預測今後從體制內流失的都會是有一定造詣的演員,這對正統相聲來說,是一個“逆淘汰”,有本事的人都走了,剩下的就只是……

    流動到最後,此消彼長,賓主易位是必然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屢教不改,態度惡劣,家長也不管的學生,教師該怎麼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