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navigate789
-
2 # 線上撩東京
漢字可以說是有著深厚悠久的歷史,從最初的圖畫文字,到甲骨文、金文、篆書,再到隸書、楷書、行書等,都表現著簡化發展的大趨勢。新中國成立後,漢字經歷了兩次規模化的漢字簡化工作,人們對此也是褒貶不一,很難下具體定論。
繁體字具有繁且雜的特點,繁多的筆畫、雜亂的讀音給人們進行漢字的識別、書寫、記憶、應用等帶來了諸多不便。
不過繁體字雖然繁雜,但是內在系統性很強,簡化後的漢字往往會在符號替換的過程中干擾漢字總體構形系統,也往往會因簡化過程缺乏規律和帶有隨意性而加深學習難度。“鄧”改“鄧”,“燈”卻改“燈”,“澄”又仍從“登”形,這些均對漢字的系統性造成了一定的干擾和破壞。
當然有些漢字簡化有助於解除這些困擾。簡化後的漢字數量和筆畫數都得到減少,而且構字簡單明瞭,降低了漢字學習與應用的難度,節省了漢字書寫時間,同時也減輕了漢字記憶的負擔,方便人們認讀,有助於提高人們閱讀效率。
-
3 # 芳華校園
筆畫多的漢字終究不多,沒必要簡化。
漢字的總體發展趨勢是由繁而簡,便於書寫。從古至今,漢字經歷了不止一次的簡化。有的字有多種寫法,形成了異體字,其中有的異體字就是簡化寫法,這種寫法廣泛的存在於古代的名人書法中。相對於規範寫法,民間廣泛流行的寫法即為俗體字,俗體字往往也是某漢字的民間簡化寫法,也是一種異體字。俗體字在歷代碑帖裡很多,在六朝時的一些碑刻就有不少,到隋唐時更加增多,以至影響到著名的書法家。如唐代歐陽詢和顏真卿的書法作品裡就有很多俗體字。明朝詩人呂留良在贈給黃宗羲的詩的注中雲“自喜用俗字抄書,雲可省工夫一半”,這個“俗字”便是當時有所簡化的漢字。
從秦始皇統一漢字開始至新中國成立,進行了多次漢字簡化運動。新中國成立後,作為漢字改革三大任務之一的漢字簡化被提到日程。這裡不得不提到的是三批簡化字,一簡字是我們現在使用的漢字;二簡字剛使用不到半年由於遭到強烈反對而被停用;三簡字是徵求意見稿,根本沒有推行。即使是一簡字也有人不滿意,第一批簡化字不也有順口溜麼:“廠(廠)房全空,開關(開關)無門,親(親)人不見,愛(愛)不存心”,就是批評某些簡化字不合字理。所以漢字簡化宜遵循漢字構字規律,不能為了簡化而想當然。
所以,既然現在使用的簡化字已被廣泛接受,那就不要有太多的改動。筆畫多的也儘量不要簡化了,相反,個別簡化不合理的漢字,有必要恢復規範的繁體寫法。
如:廠>廠 愛>愛 親>親 發>髮/發 門>門 淫(雨)>霪(雨)聽>聽 廣>廣
回覆列表
當然應該簡化,文字是記錄和交流的工具,何必自己折騰自己?好學易記,傳播高效,大眾易於掌握,稍加訓練就不會成為文盲,才是文字進步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