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娛體燴

    看熱鬧是一種行為。要解釋這個行為,就要挖掘這個行為背後在特殊環境下的動機,繼而追溯其內在需求。

    一、如果“熱鬧”發生時,幾乎沒有其他人在“看熱鬧”,我們研究第一批“看熱鬧”的人的心理-行為機制。

    2.當他注意到之後,在行為上變成了持續性的“關注”。這一階段,他的行為是瞭解這個“熱鬧”的內容。這是為什麼呢?因為人人都有“瞭解不尋常事件”的內在需求。這種需求是生命長期進化而來,在人類身上得到發展的一種本能。它有利於主體及時捕捉環境中的“有用”資訊,從而更好地趨利避害,而生存發展。這樣的需求在“遇到特殊事件”時,就引發了了解這個事件的動機。由於這個動機所對應的自我效能感一般都足夠強,而不可能對相應行為造成阻礙,因此發生了“關注”這一行為。

    3.透過“關注”瞭解了“熱鬧”的內容之後,有人會繼續“觀看”。這又是為什麼呢?這個時候的心理狀態和人們看電視劇,看小說、電影的心理狀態是很相似的。這是在享受一種觀看的樂趣。它與上面所說的“獲取資訊”已經有所不同了。可以試想,你非常喜歡看一部動畫,即使有人把它下集的內容、結局等完全告訴了你,你也不會因此而不繼續看了。就像看熱鬧時,假如是街頭兩個小流氓開始打架了,願意“觀看”的人就算知道了結局是甲把乙打掉了兩顆牙,乙把甲打歪了鼻子,可還是會繼續觀看。這種行為背後的動機是簡單的,僅僅是為了“觀看”;但內在的需要是複雜的。這裡容不下過多贅述。

    二、如果已經有人圍觀,我們分析這種情況下,“看熱鬧”人的心理-行為機制:

    1.當時的情境是:一個有人參與的引人注目的事件正在進行,且有圍觀者,一個人路過,發現了環境中的這個事件。當然一樣先會引起此人“注意”。

    2.同上,他一樣會“關注”。但這時的關注背後的原因已有所不同。當然上面那種情況的原因一樣在這種情況中同樣存在,但多出一個原因:從眾心理。這種行為現象叫“從眾”。背後的需要機制比較複雜,不容贅述。但主要來自安全的需要。

    3.當“關注”轉為“觀看”時,心理狀態又變成了如前所述的狀態。但同時,從眾心理會繼續存在。

    三、總結:

    “看熱鬧”的人的行為一般都包括三個階段:“注意”、“關注”、“觀看”。而“看熱鬧”人本身包括兩種型別的人:無圍觀者在場和有圍觀者在場的人。不同型別的人在不同階段,其心理-行為機制不同。具體見上文分析。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玩《王者榮耀》,我用程咬金偷塔,對面四個人抓我,隊友不推塔,無腦一個個去送人頭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