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教育簡單說
-
2 # 滄塰一粟
如果孫權有扣留劉備的可能性,劉備就不會去東吳了。
當時的形勢是:孫劉聯軍剛在赤壁大敗曹操不久,劉孫戰後實力暴漲,孫權割據江東,劉備虎據荊州。然而,雖然曹操新敗,但曹操依然是那個時期的天下最強者,且曹手握大漢天子這個大旗,脅天子以令諸侯,無論孫權還是劉備,單憑自己的力量,都無法抗拒曹操,只有雙方聯手,才能有勝算。所以,孫權為了聯劉抗曹,進一步鞏固孫劉聯盟,提出了聯姻,即將自己的妹妹孫玉香嫁給劉備。
而劉備的形勢也一樣,三方勢力對比,他是最弱小的,而他又與曹操撤底鬧翻對立,這點他不如孫權,孫權可以與曹操再次談和,甚至可以舉國投降,而劉備當初在許都時,曹操就已經當面說他是曹操一生最大的對手(今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操耳!本初之徒,不足數耳)。所以,劉備只有一條路可走,就是聯吳抗曹,而且只能一條道走到黑。所以,劉備為表誠意,為了自己的將來,他毅然決然地自赴孫吳,以全力促成孫劉聯盟。他當然知道自己此行的風險,但劉備有的選擇嗎?一旦曹孫聯合,那將是對荊州劉備政權的毀滅性打擊。而就算他劉備待在荊州不動,可到時面對殺過來的曹孫聯軍,天下之內,哪還有他劉備可以逃跑的地方,他可以去投奔劉璋,但劉璋的能力還遠不如劉表,劉表面對曹操的兵鋒,尚且嚇死了,而劉璋面對更強大的曹孫聯軍,敢不把他劉備在捆綁後送交?
所以,劉備別無他法,只能選擇孤注一擲,必須要促成孫劉聯盟。所以他去了,併成功了,他對孫權的估計沒有錯,孫權果然也是一個有雄才大略的君主,不會甘於逢江東而降曹操,僅做一富家翁。
劉備的一生是波譎雲詭的,他能成就這麼大的事業決不是偶然的,如果他只想做富家翁,那他在安喜縣令時就不會鞭督郵了,直接搜刮民脂民膏行賄就行了,所以從他的種種事蹟,可見他的確是一個不平凡的人。
孫權與陸遜論周瑜、魯肅及蒙曰:"公瑾雄烈,膽略兼人,遂破孟德,開拓荊州,邈焉難繼,君今繼之。公瑾昔要子敬來東,致達於孤,孤與宴語,便及大略帝王之業,此一快也。後孟德因獲劉琮之勢,張言方率數十萬眾水步俱下。孤普請諸將,諮問所宜,無適先對,至子布、文表,俱言宜遣使脩檄迎之,子敬即駮言不可,勸孤急呼公瑾,付任以眾,逆而擊之,此二快也。且其決計策意,出張蘇遠矣;後雖勸吾借玄德地,是其一短,不足以損其二長也。周公不求備於一人,故孤忘其短而貴其長,常以比方鄧禹也。又子明少時,孤謂不辭劇易,果敢有膽而已;及身長大,學問開益,籌略奇至,可以次於公瑾,但言議英發不及之耳。圖取關羽,勝於子敬。子敬答孤書雲:"帝王之起,皆有驅除,羽不足忌。"此子敬內不能辦,外為大言耳,孤亦恕之,不苟責也。然其作軍屯營,不失令行禁止,部界無廢負,路無拾遺,其法亦美也。"
孫權後悔的是當時周瑜死之後,魯肅勸孫權把南郡借給劉備。後備詣京見權,求都督荊州,惟肅勸權借之,共拒曹公。
這個問題歸究於一個問題,那就是東吳能力和信心對抗曹操嗎?個人覺得是不夠的。這個很好解釋。可以參考一下,魏滅蜀之後,過了十幾年之後就滅了東吳。要知道280年的東吳可是要比赤壁之後的東吳要強大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