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折衝萬里

    首先,回紇人與其他北方少數民族有一處極大的不同,就是親眼目睹了突厥、薛延陀等遊牧政權的興衰。明白南下劫掠漢地,確實能暫時得到一些好處,但是不能長久,因為誰也不能保證南下作戰,只贏不輸。反不如同南方的中原王朝和好互市,換取大量的財物,這才更為實惠。

    其次,回紇曾長時間接受大唐王朝的統治,深受唐朝政治、文化的影響。在唐朝長期的灌輸和薰陶下,回紇對大唐頗具尊崇和敬畏之心。再加上,回紇也是被唐朝親手扶持起來的,內心確感激大唐的再造之恩。這又促使回紇形成了同大唐保持友好的傳統習慣。

    再次、回紇總結吸取漢之匈奴和唐之突厥的失敗教訓,歷史上,匈奴、突厥就是在同中原王朝的長期對抗中被活活耗死的。況且,回紇對唐朝強悍的國力、軍力有深刻的瞭解,更深知中原王朝可怕的戰爭恢復能力。雖然,王莽篡漢、武周革唐命時期,匈奴、突厥趁漢地內亂,都氣焰囂張了一把,但他們誰都沒有笑到最後。回紇不想重蹈匈奴、突厥的覆轍。

    受以上幾點影響,回紇深知同唐朝保持友好關係對自己最有利。所以,縱使安史之亂讓大唐國力遠不如從前,但回紇仍堅持同與唐朝保持和好關係。縱觀安史之亂爆發至公元840年,回紇(回鶻)汗國崩潰之前的這段回紇與唐朝的交往史。雖然,受回紇汗國遊牧政權的鬆散體制的不良影響,總不乏個別部族、小股回紇士兵出於經濟、政治目的,乃至私人恩怨而劫掠唐邊庭。但由回紇可汗主導的國家層面對唐軍事行動,並不多見。《新唐書·回鶻傳》中僅記載三次,一次是因為叛軍首領史朝義的欺詐,也因回紇識破詭計而中止;一次是造反的唐朝叛將僕固懷恩的引誘,之所以能引誘成功,那是因為當時的回紇光親可賀敦是僕固懷恩的女兒,但這次回紇入寇,因僕固懷恩的暴死、郭子儀的勸告而中止;一次是因為回紇牟羽可汗輕慢唐朝而心生侵奪之意,入寇太原,殺戮萬人,但被唐代州都督張光晟擊走,且牟羽可汗此舉激怒了回紇國內的親唐勢力,因而很近就被親唐的宰相頓莫賀達幹所殺。由此看來,唐與回紇確實在大體上保持著兩國相安無事。回紇能有如此覺悟,在自古以來的北方遊牧政權中,實屬難得。

    只是,安史之亂爆發後,曾經是名副其實藩屬國地位的回紇,絕不肯再甘低三下四地侍奉大唐了。雖然,此後的回紇汗國仍保留著藩屬國的名義,從骨力裴羅算起的15位可汗中,去掉3個短命的,其餘12位可汗都接受唐朝的冊封,確實給足了唐朝這個所謂宗主的面子。只是,這冊封、受封的儀式只是個虛名兒而已,實際上,回紇汗國已經上升到同唐朝平起平坐的政治地位,是名副其實的對等盟國關係。眾多室韋、契丹、奚部族轉投於回紇汗國的治下。甚至在回鶻最強盛時,其可汗竟與唐皇帝約為弟兄(吐蕃贊普對唐朝也只敢以舅甥相稱)。對於此,唐朝很知趣,也沒有過多苛求。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閩南話有“一鄉一腔”的說法,為什麼同屬閩南語系,會有這麼大的差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