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圭海四記
-
2 # 泡茶了嗎
這主要是由於自晉唐以後福建人口遷移變化、福建多山特殊地理環境、人文生活習慣演變等原因造成的。
1、交通閉塞,人員限於鄉里!以前閩南農村交通條件是很差的,村與村、鄉與鄉的道路連線,主要靠為了便於農田耕作而自然形成的各種羊腸小道,往往直線距離很近的村落要互相往來,卻只能靠雙腿行走於彎彎繞繞的田間或山野小道,村與村、鄉與鄉人員交流著實不便,口音差異就容易形成了!
2、農業為主,人力陷於耕作!福建基本上是丘陵地,生產力水平很低,人口基本上被綁在土地上,年復一年,日復一日,人們相處更多的是代與代的相傳、鄰與鄰的溝通,口音的微小變化,時間長了也難免形成差異!
3、宗族盛行,人群聚於血緣!閩南地區因為地理因素等,保留了很多很強原古代中原地區的宗族觀念!同鄉一姓、同村同姓,比較普遍!宗族往往帶有很感的感情色彩,也容易形成共同的價值取向和個性的集體利益,口音既是宗族性格的被塑造者,也是塑造者!
4、習俗演化,人音近於口傳!閩南地區文化很有特色,各種宗教都能和諧共生,各鄉、各村基本都會信奉不同的神佛,這些都對人們的婚喪嫁娶等造成不同影響,一些約定俗成的習慣、話語、禁忌等,往往就變成了表達的差異!
-
3 # 梁山寶樹堂xys
閩南話一鄉一腔?為什麼同屬閩南語系,會有這麼大的差別?其實這並不是閩南語的特有的特點,所有的方言都存在這種現象。做為其中七大方言之一閩南語,發源於黃河、洛水流域。為了躲避戰亂,中原的漢人分別在西晉時期、唐朝和北宋末年分三次大規模南遷至福建閩南,這樣也就把河洛語帶到福建,閩南以外的閩南語則是閩南人後來向外遷徙形成的結果。
現在閩南語分佈範圍主要集中在福建省的泉州、廈門、漳州三地區,和臺灣省(臺灣會說閩南話的人口大約佔全省的80%),還廣泛分佈於閩西、閩中、閩東北地區、浙東南區、廣東潮汕、惠州、海陸豐地區、珠三角、廣東雷州半島、海南島,以及東南亞的大部分華人社群。東南亞地區,如新加坡大部分(約佔75%)及菲律賓華僑、馬來西亞部分華僑等。我去菲律賓,所有華人社群,基本上都說泉州話,而且腔正字圓,非常好聽。
閩南話屬於方言,每個地方都會有自己的發音習慣,而說閩南話的人又沒有統一去特意更正發音,所以時代久了就會有很多發音不一樣了。根據最新統計,全世界約有6000萬人使用閩南語。這麼大的範圍,這多的人說同一種話,不可能腔調都一致,說話快時有的甚至聽不太懂,說慢時或短語、單詞基本上是可以聽懂。而普通話發音是有統一標準的,所以不同地方的人只要按照統一的標準發音,當然感覺不出很多差別了。但是,東北普通話和我們華南的普通話,有時也存在溝通不暢的問題,這就是地域差異。
總的來說,如果是廈、漳、泉及臺灣地區以及新家坡的華人華僑,甚至是浙江的蒼南縣,閩南話絕對是可以暢通的。只有少數縣市,如詔安(偏潮汕語調)、德化等腔調相對會有所不同,但像我接觸閩南三地區的人比較多,所以都會聽、會說,沒有聽不懂或我說的別人聽不懂。包括潮汕話我都會聽,也會說。
-
4 # 快樂暖陽ud
閩南話“一鄉一腔”的說法並不確切,如果泉州的閩南語糸和漳州語糸的差別確實大。廈門和泉州的閩南語系,口音和腔調基本一致,只是差別於重口音而已,“一鄉一腔”可能是鄰居莆田市,仙遊倒是有一小點閩南語系。
-
5 # Madman530
閩南地區以丘陵山地地形為主,古代從現在河洛語演變成至今的閩南話,村村之間的距離太於遙遠再加上交通的不發達開始慢慢改變了每個村裡的腔道慢慢流傳至今,造就了當今的閩南語一山一世界的局面
-
6 # 進取武為
閩南語是有這種現象,但基本的腔調是相同的,只是在一些具體的詞句,地名,物體名字的發音上的差別,比如有的發平音,有的發仄音,但聽起來就會感覺腔詞的不同。
之所以會出現這種情況,與閩南語發音沒有一個嚴格的標準有關。閩南語不同普通話句句都有文字的標準發音。而且閩南語有的語音和字音的差別很大,有的語音甚至無法寫成文字,比如有的地名,人名們發音就無那音的文字,也就要用意釋,也就容易走調。所以就會出現這一個村與那一村,雖然相隔很近,但語音就有差別。然而,只要從小學會講閩南語的,他們都會聽懂任何不同腔調的閩語。所以我對那些閩南人的家長,對學講話的兒童不教閩南語,而教普通話不看好,這會使他們長大後,是閩南人,不會講,聽不懂閩南語。
回覆列表
“一鄉一腔”並非只是閩南語的特色,更是中國方言的普遍現象。
這種現象的原因,其實也很簡單,那便是地理條件的約束,“一鄉一腔”更確切的說法應該是“一山一腔”。
接下來,我們從中國到地方,一層一層簡單的論述這個論點。
第一,中國漢語方言的分佈與中國地形(圖為中國漢語方言分佈圖)
(圖為漢語方言與中國地形比較圖)
其實,我們從方言分佈圖上可以看出,中國漢語方言的地盤與漢代的疆界是比較相像的,這大體上也符合漢語與漢民族一脈相承的歷史關係,而其中的最大分佈及人口最大者自然是官話,過去的朝代官方用語。
然而,細分的次方言,則是因地形而存在的,如晉語,介於太行山和蒙古高原之間,明確的地理隔離讓晉語區別於官話。除此之外,其他的次方言便都分佈在中國東南丘陵地區,因山與上的區隔,形成了大大小小的方言區。
如以武夷山和雁蕩山為界,形成了贛語、吳語和閩語,以南嶺為界,形成了湘語和粵語,閩粵贛三區交界則是客家話,這種因地形和省界形成的次方言,彼此之間的隔閡甚至大於與官話的差異,顯然這是明顯的地理因素影響。
第二,蜀道難,閩道更難,閩語的次方言受地形影響更大(圖為福建方言分佈圖)
(圖為福建方言與福建地形比較圖)
福建內部方言可簡單分為七大類,吳語和贛語便不再區域性列出,這其中方言其實也基本上沿著福建境內的山脈走勢分佈。如福州以洞宮山、鷲峰山與閩北區隔,以戴雲山與莆仙和閩南隔離,閩南則以玳瑁山和客家分離。
顯然福建的方言依然脫離了行政區劃的阻礙,更多的是以大山阻隔為界,其中唯一比較難以用地形解釋的是莆仙,這個地方在海路上是與閩南和閩東相通的,可以理解為二種方言的混合。
第三,閩南境內山水之隔形成廈漳泉龍(圖為閩南區劃圖)
(圖為閩南地形與主要閩南語次方言)
閩南話在閩南當地,主要分廈漳泉三種次方言,除了行政區的不同外,其實仍然受地形影響極大。泉州話主要分佈於泉州平原,涉及市區、晉江、石獅、惠安和南安部分地區;漳州化則主要分佈於漳州平原,涉及市區、龍海、長泰和南靖等地;而廈門則以九龍江下游北岸及廈門島周遭,原則上與漳州平原更接近,故廈門話偏漳成份大一些。
除此以外,還有漳浦話、詔安話、永春話等人數較少的次方言,無一不是以山水相隔。
以上,“一山一腔”或“一鄉一腔”正是基於多山多水,交通不暢才導致了不同方言的差異,只是閩南地區把這種問題放大到了極致,這也是因為該地區在傳統文化的傳承上做得更出色的緣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