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匡排

    先進嗎?這個問題問得有些奇怪。先進與否是需要對比才能體現出來的。炎黃時期是遠古時期,剛由母系社會轉為父系社會,社會制度並不是十分健全,是部落時期。跟後世奴隸制國家,封建國家,甚至是近現當代肯定是無法比的,炎黃時期國家都沒出現,它只是部落。

    所以,這裡能對比的只有炎黃時期的同代人。那麼,與其他部落相比,炎黃時期實際上要先進很多。第一,政治方面,相對安全穩定。炎黃是當時中國最大的部落,以黃帝時期為例,黃帝戰勝了蚩尤,使四海皆服,是當時最強盛的部落,部落子民生活安定。第二,文化方面,有統一的文化寄託。九天玄女對於黃帝統帥各部就顯得順理成章,天經地義。同時,有一項說法是中國的龍就是在炎黃時期形成的,是由他們所統帥的各部落圖騰融合在一起形成的統一的新圖騰。各部落使用統一的圖騰,意味著他們的信仰是一樣的,代表四海歸心。第三,在醫藥方面,中國一直是屬於世界上最先進的(當然,我是說在《南京條約》之前)。炎黃時期也不例外,特別是到了神農時期,中國醫藥水平肯定是屬於當時世界第一的!而且這個第一一直到封建時代完結的二戰時期。第四,鑄器方面,炎黃時期中國已經掌握了較為純熟的鑄銅技術,甚至開始掌握冶鐵技術(這個還有待考古考察),在製造業方面,在當時也是屬於世界最先進的。

    其實中國在很長的時間裡,無論政治,經濟,文化方面都是屬於世界第一的!向西方不管發生實現什麼東西,在中國都能找到相同的發明,而且比西方早很多年。只是,中國社會發展更注重人文的發展(當然,這也比西方更先進,我們已經更早的進入到這一層次了),而且傳承方式太嚴格,導致很多東西發展著就消失了,或者沒有了後續的變革升級,另一方面,中國發明有點偏,比如火藥,中國用它做煙花,而傳到西方就變成火炮炸彈了。這是由於國情不同導致的,在中國四海昇平,你用炸彈去炸誰?再說,同是炎黃子孫,威力如此之大的炸彈有傷天和。所以不是中國不厲害,而是西方太野蠻,你讓一個書生去跟野獸打,肯定打不贏的,但你不能說書生比野獸落後。

  • 2 # 看文讀史

    關於原始社會末期的氏族部落情狀,依據考古材料,很難推知。在史書中,除一些神話、半神話式的傳說外,雖然也記錄了夏代以前的一些傳聞,但是非常簡單,而且還沒有得到任何地下資料的物證。  在中國原始社會末期,中原地區氏族部落林立。《史記·封禪書》說:“黃帝時有萬諸侯。”就說明當時中原地區有成千上萬的氏族或部落存在。所有的部落名稱、活動範圍和他們的活動情況,我們現在大多無法全部瞭解。炎黃族屬集團在傳說中,炎黃部族最早發祥於渭水流域。《國語·晉語四》說:“昔少典娶於有轎氏,生黃帝、炎帝。黃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故黃帝為姬,炎帝為姜。”  

    這個傳說,反映了以下幾個問題:

    (一)少典、有、炎帝、黃帝,都是中國原始社會的氏族名稱。所以《史記·五帝本紀》索隱司馬貞釋“少典之子”說:“少典者,諸侯國號,非人名也”。又《史記·秦本紀》說秦之祖先女修吞燕卵而生大業,大業娶少典氏而生柏翳。雖然少典與大業都是原始社會人物,但在傳說中,少典與大業所在年代,則相距甚遠,大業何得能娶少典氏女?所以這裡所指少典也是國號,非人名也。以此類推:炎帝、黃帝兩氏族,是少典、有兩氏族之後裔,並不是說,炎帝、黃帝是少典氏個人的兒子。炎帝、黃帝兩個氏族由於居地不同,因而姓氏各異。  

    (二)傳說中的炎帝、黃帝是中國很早的原始社會的“人物”,實際上,它在社會發展的階段上,卻處在原始社會的晚期,已越過血緣群婚階段而發展到族外婚制階段。傳說中的炎、黃事蹟,更說明中國原始社會已發展到父僅制,並明顯地向對偶婚及一夫一妻制發展。但中華民族的歷史,已有一百七十萬年之久,其中原始社會很長很長,傳說中的炎黃時代,僅僅反映了原始社會最短最近的一個階段。  

    (三)由於炎黃族屬都把炎黃奉為祖神,故建以廟陵予以崇祀。在渭水上游姜水(今岐山東南)的清姜堡有神農(實即炎帝)廟。姬水在何地不詳,但渭水支流北浴水中部(今稱黃陵縣)有黃帝陵。北宋以前諸書均謂黃陵在漢陽周——今子長縣,這些傳說未必可靠,但也反映了炎、黃兩氏族的居地及其活動區域。大體言之,炎帝氏族以姜水為發祥地,渭水下游有邵為姜嫄居地,因而可以推定炎帝氏族以渭水流域為最早活動中心。黃帝氏族以姬水為發祥地,黃陵在北洛水流域。

    黃帝的傳說同空同山也很有關係:《莊子·在宥》篇載黃帝見廣成子於空同之山。  《五帝本紀》也說黃帝“至於空桐”。《新唐書·地理志》雲:原州平高縣下有空同山,其地在今甘肅鎮原縣境。屬於渭水支流徑水上游,因而可以推斷黃帝氏族以今之陝北與隴東為最早活動中心。 

     由於炎黃族之繁衍,也由於中原沃野氣候溫和,宜牧宜農,並臨近其最早活動中心區域,因而他們逐漸向中原擴充套件,並在中原建立其氏族、部落。姜姓在中原所建部落,多在今河南黃河以甫地區,在殷周之際或以前,已發展成強大部落。  姬姓族屬向東發展,大體上在黃河以北及河北大平原區域。例如傳說黃帝居於涿鹿,曾與炎帝戰於阪泉,蚩尤、黃帝相“爭於涿鹿之阿..黃帝執蚩尤,殺之於中冀”(《逸周書·嘗麥》)。《五帝本紀集解》引服虔說:涿鹿,山名,在涿郡。又引張晏說:涿鹿在上谷。照前說涿鹿在今北京西南的涿縣境內,照後說,涿鹿在今河北省涿鹿縣。徐旭生以為蚩尤既為九黎之君,“如果從九黎的地望猜測,或在河北南境今鉅鹿縣一帶。..鉅、涿古音雖不同部,但音近,可互轉”。《山海經·海內經》:“炎帝之孫伯陵。”《左傳》昭公二十年:“昔爽鳩氏始居此地(齊),季■因之,有逢伯陵因之,蒲姑氏因之,而後太公因之。”《周語》:“則我皇妣大姜之■,伯陵之後,逢公之所憑依也。”太姜為太王之妃,王季之母,姜女。可知伯陵早在周代以前,即定居齊地。《世本》:“許、州、向、申,姜姓也”。《括地誌》:“密州安丘東三十里,古州國,周武王封為淳于國。”《春秋經》隱公二年:“莒人入向”,疏:“向,姜姓。”另《左傳》隱公十一年:“壬給‘與鄭人蘇忿生之田’”,其中有州、向,注:均“屬河內。” 

     黃帝族最初活動中心在陝北、隴東,後來擴充套件到河北大平原,它向東擴充套件的路線,文獻不足,難以說明,但從殷周以前的傳說,及文獻上簡略的姬姓分佈的記載,可以推測其大概:黃帝氏族在陝北的黃陵,在北浴水下游的芮(今陝西大荔),再向南有渭水下游的儷戎(今陝西臨潼)等。芮早在西周以前即已存在。《漢書·律曆志》說:“驪山女亦為天子,在殷、周間。”驪山女在殷、周間曾是一個強大部落,而且是一位女子做領袖。這兩個氏族都是黃帝族的分支。  

      如果以上推測可以成立,則黃帝氏族之擴充套件乃自陝西渡河,沿中條山、太行山邊,主要在黃河以北,向東北行而至河北大平原。打敗量尤以後,黃帝族又從河北大平原而擴充套件至中原地區。  

    在黃帝族據有中原地區以後,他的後裔有的向東部擴充套件,顓頊在濮陽與夷族雜居。稍後,在中原西部伊洛流域有夏后氏。黃帝與夏后氏是史前時代炎黃集團中最主要的中堅力量。夏禹又是其中最顯赫的人物之一。  

    炎黃族,是中國遠古時代文化發展較早的集團。所以它的族屬把史前的發明創造多歸功於炎、黃,但其最大事蹟,是促進了農牧業的發展。 

    《史記·封禪書》引《管子》:“神農封泰山..炎帝封泰山。”神農與炎帝本為二人,但漢代以後,人們卻將神農與炎帝綜合成一人,都把神農氏稱作炎帝。從此,在傳說中炎帝即神農,神農即炎帝。  

    炎帝(或神農)氏族最早發明並發展了農業,已被歷代學者所承認,而且尊之為農業之神。如《左傳》昭公二十九年雲:“有烈山氏之子,曰柱,為稷,自夏以上祀之。周棄亦為稷,自商以來祀之。”《易繫辭》雲:“神農氏作,斫木為耜,揉木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其他文獻稱頌神農教民農耕,教民粒食者很多。從傳說看,黃帝氏族在周棄以前,還停留在遊牧階段。所以《史記·五帝本紀》說黃帝“邑於涿鹿之阿,遷徙往來無常處”。但在周棄時代(當在夏末)也進入了農業階段。  

    人類社會的發展進入農牧階段,這是社會發展的一大進步。在農牧以前,是“以採集現成的天然產物為主的一個時期。”農業牧畜,“是學會靠人類的活動,來增加天然產物生產的方法的一個時期”。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面試時,面對HR和部門領導分別應該怎麼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