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古代的政治環境官商勾結是很正常的,不只是晚清的問題。
像明朝後期的時候大商家資助窮苦讀書人考科舉十分盛行,受資助的讀書人當官後回報商家,官商勾結互惠互利,官員成了利益集團保護傘代言人。明末形成的東林黨、浙、齊、楚、宣、昆各黨派之爭和官商勾結很有關係。
而到了清朝官商勾結達到頂峰,像兩淮鹽商、廣州十三行就是典型。
兩淮鹽商壟斷了全國食鹽流通的全過程,肆意壓低買價,抬高賣價,剝削灶戶和消費者,獲取鉅額的商業壟斷利潤,而為了保持壟斷地位官商勾結就成了必然。朝廷明文規定鹽商要以“公務”的名義送給鹽政每年8萬兩白銀,以“薪水”的名義送給鹽運司每年4萬兩白銀,但是實際上私下的賄賂更是數倍於此。
兩淮鹽商不只是賄賂官員,更是賄賂皇帝。康乾以來,清政府每遇重大軍需、慶典、賑務、工程之時,鹽商往往踴躍捐輸鉅額銀兩,多則數百萬,少亦數十萬。乾隆七次下江南,接待者主要是兩淮鹽商,耗資數千萬兩。
廣州十三行直接賄賂皇室。創立於康熙盛世,是清政府特許經營對外貿易的專業商行,是清政府指定專營對外貿易的壟斷機構。廣州十三行是“天子南庫”,皇室的經費開支大量來自於此,皇帝每年親自查賬。
十三行商人為了求得外貿特權的穩定,每遇國家大事,行商都會不失時機地向中央政府捐輸報效。1787年,他們集體為臺灣林爽文之役捐輸軍需銀30萬兩,隨後自1788年到1820年,又以皇帝萬壽、廓爾喀軍需、川陝剿匪、河南剿匪、黃河河工等名目,共捐銀350餘萬兩。這期間,廣東行商以各種公益事業為名向政府捐獻,平均每年超過10萬兩白銀。為了取悅宮廷,行商每年還以“備貢”的名義,向內務府造辦處上繳銀5.5萬兩,為皇室傳辦貢品提供經費,而專門承做宮廷御用品的造辦處,其每年開銷的銀兩在3萬至4萬之內。
像胡雪巖、喬致庸、盛宣懷等人更是將官商勾結整到了巔峰,用國家權力、金錢推動自己的商業發展。
胡雪巖依靠湘軍的權勢,在各省設立阜康銀號二十餘處,同時兼營藥材、絲茶,開辦了至今仍在營業的胡慶餘堂中藥店,操縱江浙商業,資金最高達二千萬兩以上,是當時的“中國首富”。
喬致庸喜好結交官府,清光緒以來歷任蒙、疆、陝、甘的封疆大吏,本省撫、道、縣幾乎都和喬家有著交往。其做法是先由商號經理籠絡聯絡,再漸漸過渡到喬致庸財東。據說大德通票號經理高鈺與趙爾巽、趙爾豐私交甚厚,透過趙氏兄弟又結識了端方、張之洞等封疆大吏。
盛宣懷是依靠李鴻章的北洋系崛起的。盛宣懷參與創辦和掌控的中國國近代史上第一批實業,有輪船招商局、漢冶萍煤鐵總公司、上海華盛紡織廠、中國電報局、中國鐵路總公司、中國通商銀行,都是晚清政府參股的大型企業。當時有人說他“手握十六顆夜明珠”,這反映出盛宣懷在實業界的顯赫地位。盛宣懷的經濟思想比較現代化,很早就採用集資參股的辦法。他也在新興企業中投資參股,成為大股東。對華盛紡織廠等不太大的企業,他透過收購小股東股份,逐步將其變為盛家控股的家族企業。經營洋務企業40年,他積攢了1000多萬兩銀子,在上海南京路蓋起中西合璧的盛公館,盛家也成為令人矚目的豪門。
以古代的政治環境官商勾結是很正常的,不只是晚清的問題。
像明朝後期的時候大商家資助窮苦讀書人考科舉十分盛行,受資助的讀書人當官後回報商家,官商勾結互惠互利,官員成了利益集團保護傘代言人。明末形成的東林黨、浙、齊、楚、宣、昆各黨派之爭和官商勾結很有關係。
而到了清朝官商勾結達到頂峰,像兩淮鹽商、廣州十三行就是典型。
兩淮鹽商壟斷了全國食鹽流通的全過程,肆意壓低買價,抬高賣價,剝削灶戶和消費者,獲取鉅額的商業壟斷利潤,而為了保持壟斷地位官商勾結就成了必然。朝廷明文規定鹽商要以“公務”的名義送給鹽政每年8萬兩白銀,以“薪水”的名義送給鹽運司每年4萬兩白銀,但是實際上私下的賄賂更是數倍於此。
兩淮鹽商不只是賄賂官員,更是賄賂皇帝。康乾以來,清政府每遇重大軍需、慶典、賑務、工程之時,鹽商往往踴躍捐輸鉅額銀兩,多則數百萬,少亦數十萬。乾隆七次下江南,接待者主要是兩淮鹽商,耗資數千萬兩。
廣州十三行直接賄賂皇室。創立於康熙盛世,是清政府特許經營對外貿易的專業商行,是清政府指定專營對外貿易的壟斷機構。廣州十三行是“天子南庫”,皇室的經費開支大量來自於此,皇帝每年親自查賬。
十三行商人為了求得外貿特權的穩定,每遇國家大事,行商都會不失時機地向中央政府捐輸報效。1787年,他們集體為臺灣林爽文之役捐輸軍需銀30萬兩,隨後自1788年到1820年,又以皇帝萬壽、廓爾喀軍需、川陝剿匪、河南剿匪、黃河河工等名目,共捐銀350餘萬兩。這期間,廣東行商以各種公益事業為名向政府捐獻,平均每年超過10萬兩白銀。為了取悅宮廷,行商每年還以“備貢”的名義,向內務府造辦處上繳銀5.5萬兩,為皇室傳辦貢品提供經費,而專門承做宮廷御用品的造辦處,其每年開銷的銀兩在3萬至4萬之內。
像胡雪巖、喬致庸、盛宣懷等人更是將官商勾結整到了巔峰,用國家權力、金錢推動自己的商業發展。
胡雪巖依靠湘軍的權勢,在各省設立阜康銀號二十餘處,同時兼營藥材、絲茶,開辦了至今仍在營業的胡慶餘堂中藥店,操縱江浙商業,資金最高達二千萬兩以上,是當時的“中國首富”。
喬致庸喜好結交官府,清光緒以來歷任蒙、疆、陝、甘的封疆大吏,本省撫、道、縣幾乎都和喬家有著交往。其做法是先由商號經理籠絡聯絡,再漸漸過渡到喬致庸財東。據說大德通票號經理高鈺與趙爾巽、趙爾豐私交甚厚,透過趙氏兄弟又結識了端方、張之洞等封疆大吏。
盛宣懷是依靠李鴻章的北洋系崛起的。盛宣懷參與創辦和掌控的中國國近代史上第一批實業,有輪船招商局、漢冶萍煤鐵總公司、上海華盛紡織廠、中國電報局、中國鐵路總公司、中國通商銀行,都是晚清政府參股的大型企業。當時有人說他“手握十六顆夜明珠”,這反映出盛宣懷在實業界的顯赫地位。盛宣懷的經濟思想比較現代化,很早就採用集資參股的辦法。他也在新興企業中投資參股,成為大股東。對華盛紡織廠等不太大的企業,他透過收購小股東股份,逐步將其變為盛家控股的家族企業。經營洋務企業40年,他積攢了1000多萬兩銀子,在上海南京路蓋起中西合璧的盛公館,盛家也成為令人矚目的豪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