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給大家出個謎語:“身在曹營心在漢”,謎底為一成語,大家猜猜看。
“身在曹營心在漢”這個成語典故出自中國古典四大名著之一《三國演義》,寓意:
“人的身體雖然在對立一方,但內心仍嚮往自己原來所在的一方,有身不由己之感”。
關於“身在曹營心在漢”到底指的是誰?自古以來,絕大部分朋友會說是關羽,當然還有部分朋友支援徐庶一說,現如今也有少部分朋友認為荀彧更加符合,那麼到底誰最為貼切呢?
無論是在正史上,還是在小說演義中,關羽都曾有過一段在曹營的經歷。據正史記載,公元200年,曹操親率大軍出征討伐劉備,劉備敗逃而關羽則被生擒。來的曹營的關羽深受曹操器重,曹操也是一心想將關羽收於自己麾下,不但以厚禮相待,更任命關羽為偏將軍。後關羽斬顏良文丑解曹操白馬之圍,被封為漢壽亭侯,此時的關羽也認為不在虧欠曹操,毅然決然離曹歸劉。歸劉途中,關羽曾遭到曹操左右之人的追殺,最後曹操出面下令放行關羽,關羽得以重回劉備賬下。後世將這一故事稱之為“千里走單騎”。“千里走單騎”彰顯的是關羽的忠義無雙。
儘管關羽當時身處曹營,然其內心確是無時無刻不思念劉備的,關羽在助曹操解白馬之圍時,曹操曾派張遼探察關羽的心思,時關羽向張遼說道:
“吾極知曹公待我厚,然吾受劉將軍厚恩,誓以共死,不可背之。吾終不留,吾要當立效以報曹公乃去。”
如此忠義無雙之人,世所罕見。
還有句歇後語叫做:“徐庶進曹營,明珠暗投”,看過《三國演義》的朋友想必對“回馬薦諸葛”這段故事應該印象深刻,當時徐庶因母親被曹操所抓,徐庶不得不棄劉投曹,辭別劉備時,還特意向劉備舉薦了曠世奇才諸葛亮,並表示自己終生不為曹營出一謀,獻一計,表明了自己對“大漢”的一篇誠心,因此徐庶也成了“身在曹營心在漢”的代表人物。
不過徐庶入曹營的故事還是被後世文學給誇大了,正史關於徐庶的記載並不多,但從陳壽和裴松之兩位史家的筆下,我們大致可以看出徐庶是一個有才華而且非常孝義的人。他確實曾輔佐過劉備,後因老母被俘又歸到曹操賬下,但在曹操賬下後一直為得大用。這樣看來其實和演義差別不大,不過關鍵的一點是徐庶入曹營並非受曹操脅迫,曹操抓徐庶老母並非像小說中所描述的那樣有意為之,而是在攻劉備時無意間抓獲的,而徐庶聽聞自己的母親被曹軍抓獲後,也是主動去投了曹操,至於“回馬薦諸葛”的事情也是虛構的。關於徐庶是否真的是曠世奇才,這點還真不好說,徐庶以一個降將的身份歸降了曹操,後來也確實沒有得到曹操重用,至於是不是徐庶故意為之,就不得而知了。
荀彧演繹了一版最悽悲的“身在曹營心在漢”故事。荀彧出身於世家大族潁川荀氏,年少時便才能出眾,被稱為“王佐之才”,初為袁紹上賓,後因覺袁紹胸無大志,難以完成興復漢室的大任,遂投奔曹操,後成為了曹操賬下的首席謀士,被曹操稱為“吾之子房”,深得器重。荀彧一路為曹操出謀劃策,終助曹操完成了統一北方的大業,後官至尚書令,封萬歲亭侯,居中持重達十數年,處理軍國事務,被人敬稱為"荀令君"。很多人誤解了荀彧,認為他是曹操的忠實幕僚,然荀彧卻在曹操妄想稱魏王時,公然站出來反對,才讓世人知道,原來漢臣還未死絕。後來荀彧也因此事被曹操疏遠,最後抑鬱而終。
荀彧一生確實看似在一心幫助曹操打天下,其實也不然,在當時的時局之下,要沒有曹操這樣一號人物,說不定漢室基業早就灰飛煙滅了,而荀彧選擇輔佐曹操其意也是想借助曹操的力量來興復漢室,畢竟年少時的曹操也曾有興復漢室之念,可謂是與荀彧志同道合,只不過後來曹操變了,這也是荀彧始料未及的,看到曹操背離初心,晚年的荀彧也已知無力迴天,唯有誓死捍衛漢室的最後尊嚴,反對曹操稱王,表明自己漢臣的身份。
說到這,筆者認為還是關羽和荀彧更符合“身在曹營心在漢”!
最後為大家揭曉謎底:“關懷備至”,你猜到了嗎?
先給大家出個謎語:“身在曹營心在漢”,謎底為一成語,大家猜猜看。
“身在曹營心在漢”這個成語典故出自中國古典四大名著之一《三國演義》,寓意:
“人的身體雖然在對立一方,但內心仍嚮往自己原來所在的一方,有身不由己之感”。
關於“身在曹營心在漢”到底指的是誰?自古以來,絕大部分朋友會說是關羽,當然還有部分朋友支援徐庶一說,現如今也有少部分朋友認為荀彧更加符合,那麼到底誰最為貼切呢?
關羽千里走單騎無論是在正史上,還是在小說演義中,關羽都曾有過一段在曹營的經歷。據正史記載,公元200年,曹操親率大軍出征討伐劉備,劉備敗逃而關羽則被生擒。來的曹營的關羽深受曹操器重,曹操也是一心想將關羽收於自己麾下,不但以厚禮相待,更任命關羽為偏將軍。後關羽斬顏良文丑解曹操白馬之圍,被封為漢壽亭侯,此時的關羽也認為不在虧欠曹操,毅然決然離曹歸劉。歸劉途中,關羽曾遭到曹操左右之人的追殺,最後曹操出面下令放行關羽,關羽得以重回劉備賬下。後世將這一故事稱之為“千里走單騎”。“千里走單騎”彰顯的是關羽的忠義無雙。
儘管關羽當時身處曹營,然其內心確是無時無刻不思念劉備的,關羽在助曹操解白馬之圍時,曹操曾派張遼探察關羽的心思,時關羽向張遼說道:
“吾極知曹公待我厚,然吾受劉將軍厚恩,誓以共死,不可背之。吾終不留,吾要當立效以報曹公乃去。”
如此忠義無雙之人,世所罕見。
徐庶進曹營,一言不發還有句歇後語叫做:“徐庶進曹營,明珠暗投”,看過《三國演義》的朋友想必對“回馬薦諸葛”這段故事應該印象深刻,當時徐庶因母親被曹操所抓,徐庶不得不棄劉投曹,辭別劉備時,還特意向劉備舉薦了曠世奇才諸葛亮,並表示自己終生不為曹營出一謀,獻一計,表明了自己對“大漢”的一篇誠心,因此徐庶也成了“身在曹營心在漢”的代表人物。
不過徐庶入曹營的故事還是被後世文學給誇大了,正史關於徐庶的記載並不多,但從陳壽和裴松之兩位史家的筆下,我們大致可以看出徐庶是一個有才華而且非常孝義的人。他確實曾輔佐過劉備,後因老母被俘又歸到曹操賬下,但在曹操賬下後一直為得大用。這樣看來其實和演義差別不大,不過關鍵的一點是徐庶入曹營並非受曹操脅迫,曹操抓徐庶老母並非像小說中所描述的那樣有意為之,而是在攻劉備時無意間抓獲的,而徐庶聽聞自己的母親被曹軍抓獲後,也是主動去投了曹操,至於“回馬薦諸葛”的事情也是虛構的。關於徐庶是否真的是曠世奇才,這點還真不好說,徐庶以一個降將的身份歸降了曹操,後來也確實沒有得到曹操重用,至於是不是徐庶故意為之,就不得而知了。
最後的漢臣——荀彧荀彧演繹了一版最悽悲的“身在曹營心在漢”故事。荀彧出身於世家大族潁川荀氏,年少時便才能出眾,被稱為“王佐之才”,初為袁紹上賓,後因覺袁紹胸無大志,難以完成興復漢室的大任,遂投奔曹操,後成為了曹操賬下的首席謀士,被曹操稱為“吾之子房”,深得器重。荀彧一路為曹操出謀劃策,終助曹操完成了統一北方的大業,後官至尚書令,封萬歲亭侯,居中持重達十數年,處理軍國事務,被人敬稱為"荀令君"。很多人誤解了荀彧,認為他是曹操的忠實幕僚,然荀彧卻在曹操妄想稱魏王時,公然站出來反對,才讓世人知道,原來漢臣還未死絕。後來荀彧也因此事被曹操疏遠,最後抑鬱而終。
荀彧一生確實看似在一心幫助曹操打天下,其實也不然,在當時的時局之下,要沒有曹操這樣一號人物,說不定漢室基業早就灰飛煙滅了,而荀彧選擇輔佐曹操其意也是想借助曹操的力量來興復漢室,畢竟年少時的曹操也曾有興復漢室之念,可謂是與荀彧志同道合,只不過後來曹操變了,這也是荀彧始料未及的,看到曹操背離初心,晚年的荀彧也已知無力迴天,唯有誓死捍衛漢室的最後尊嚴,反對曹操稱王,表明自己漢臣的身份。
說到這,筆者認為還是關羽和荀彧更符合“身在曹營心在漢”!
最後為大家揭曉謎底:“關懷備至”,你猜到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