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傳》和《國語》都是解讀春秋的。所以稱為“傳”,國語也叫《春秋外傳》
《春秋》是當時的史書,是當時學生的通行歷史教材,相當於現在的歷史教科書。那麼在教春秋的過程中,不同的學派,不同的教師就形成了不同的風格和教法,側重點也不同:
有的側重於對春秋史實的講解,比如《左傳》。有的則重於對春秋歷史旁徵博引的言論記載,如《國語》。有的則重於從君主的視角對春秋進行歷史分析,如《公羊傳》。有的側重於從治國的角度對春秋進行解讀,如《穀梁傳》。
所以《左傳》和《國語》都是春秋教學筆記整理。可能是老師自己整理的,也可能學生是根據自己的聽課筆記整理的。他們只是側重點不同。
《戰國策》則主要記載戰國時期縱橫家的言行。它的目的不是記載歷史,而是作為縱橫家的教學案例。因此他記載歷史不全面,史實時間排列也很亂,即使是歷史專家都容易搞昏頭,所以比較難看懂——很多篇章往往只記載了縱橫家言行,卻沒有記載相關的歷史背景,歷史細節是什麼?如果沒有戰國的歷史知識做儲備,基本上會看得雲裡霧裡,不知所謂。
《左傳》和《國語》都是解讀春秋的。所以稱為“傳”,國語也叫《春秋外傳》
《春秋》是當時的史書,是當時學生的通行歷史教材,相當於現在的歷史教科書。那麼在教春秋的過程中,不同的學派,不同的教師就形成了不同的風格和教法,側重點也不同:
有的側重於對春秋史實的講解,比如《左傳》。有的則重於對春秋歷史旁徵博引的言論記載,如《國語》。有的則重於從君主的視角對春秋進行歷史分析,如《公羊傳》。有的側重於從治國的角度對春秋進行解讀,如《穀梁傳》。
所以《左傳》和《國語》都是春秋教學筆記整理。可能是老師自己整理的,也可能學生是根據自己的聽課筆記整理的。他們只是側重點不同。
《戰國策》則主要記載戰國時期縱橫家的言行。它的目的不是記載歷史,而是作為縱橫家的教學案例。因此他記載歷史不全面,史實時間排列也很亂,即使是歷史專家都容易搞昏頭,所以比較難看懂——很多篇章往往只記載了縱橫家言行,卻沒有記載相關的歷史背景,歷史細節是什麼?如果沒有戰國的歷史知識做儲備,基本上會看得雲裡霧裡,不知所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