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仙樂40

    我認為說的不對,在自己慢慢長大急切渴望獨立的時候,最想的是擺脫父母的束縛和管教,所以對父母有種避之猶恐不急的心態,所以顯得孝心淡了些。而有了小孩子,初期因為孩子年幼無知需要做父母的投入全部心血撫育成長,而這時會因新舊觀念的不同與父母產生育子糾紛,而避離父母,所以也會顯得孝心不強。但是當自己的孩子日漸長大,開始身傳心教時,你就會發現對父母的愛和孝心會越來越濃。

  • 2 # 閒敲棋子話古今

    題主,你的問題的題干與描述問的是兩個不同的問題。

    針對題幹作答:

    這個道理跟小時候總糾結長大後考清華還是北大而長大後去了北大青鳥一樣的,屬於心有餘而力不足。特別是有了小孩之後,肩上的負擔更重了,更加沒辦法在父母身邊常盡孝道了。

    針對描述作答:

    這個是社會學範疇的問題。

    “植株不能在不足以滋養它的土壤中生根發芽。”

    由於社會結構與形態的發展變化,古代的孝道已不適應現代的社會分工了。封建社會的產物“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等三綱五常,早已失去了它們賴以生存的土壤。

    在傳統的中國社會,社會的生產方式是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家庭是作為全社會的一個基本的生產單位。男女老少一家幾口甚至十幾口人都要長期生活在一起,大家共同努力、集體勞作,進行農糧生產或養殖牲畜等。

    在這種相對穩定的生活模式下,大家一輩子面對的總是那些反反覆覆的事。對於這種穩定的、反反覆覆的事情的掌握,往往都是誰做得久、經歷得多,誰就更加老練和有見地。

    一個新生命在家庭裡誕生之後,早在年幼之時便要學習如何種田等各種生產性的勞動技能,而每個人所能習得的技能、知識和經驗都要從上一輩或長輩的教導中獲得。長輩年齡大、經驗多,是過來人,他們總顯得要比晚輩更有見識和權威,所以在這種生產方式下,老者和長輩在家庭中的地位是相當高的。

    “三綱五常”的倫理,特別是孝道,在這種生產方式下得以產生,並進而維繫了這種生產方式和家庭成員之間緊密而穩定的關係,維繫了老人或長輩在家庭中的地位。長輩是權威,他們在家庭生產中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誰敢不孝、不敬老人就會遭到家庭其他成員的反對,甚至招致親戚鄰里的唾罵。

    現代,一切都發生了變化。家庭在現代社會早已不像過去那樣承擔主要的社會生產功能。由於社會分工和社會分化的不斷加深,過去家庭所能提供的生產功能現在已經外化到各式各樣的社會組織當中去。個人的事務與家庭的分離、勞動和居住地點的分離,致使無論是男女老少都要去一個組織內工作並依靠組織來維持自己的生活。

    這使得現代社會的家庭成員之間彼此接觸互動的時間和頻率遠遠不及傳統社會那麼多。由於家庭成員互動少了,過去維繫緊密而穩定的家庭成員間關係的那種倫理規範的力量,也就沒有那麼的強烈和緊迫了。   

    隨著交通方式的變革和發展,網際網路資訊化的普及,城市化程序的進一步加快,社會流動日益頻繁。年輕人獲取知識和閱歷的方式豐富多樣。與傳統社會不同,外面多彩多姿的生活給他們提供的新鮮經驗和學習機會,使他們早已把守在農村家裡的老者或長輩甩在身後。他們完全不用再像過去那樣一切事情都要向長輩請教和學習。

    反過來,由於社會變遷的迅速,長輩們過去所抱守的知識、經驗或技能已經越來越不能適應新的社會,他們對新鮮的社會現象缺乏認識,有許多問題搞不明白,反而要請教晚輩,這使得長輩過去在家庭中的那種權威和地位逐漸衰落。而這本身就表明了一種新的互動方式的產生,它預示著一種新的倫理和行為規範。

    現代社會的家庭制度應該是夫妻平權、代際平權、雙系並重、由家庭本位向個人本位轉變的制度。現代社會人們對老人的尊敬或孝敬也應該是一種平等基礎上的尊敬,而不是傳統社會那種蘊含著等級和不平等意義的“孝道”。

    【參考文獻】  

    (法)涂爾幹(著),渠東(譯).社會分工論[M].北京:三聯書店,2000:7.   

    (德)韋伯(著),於曉等(譯).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M].北京:三聯書店,2005:11-12.  

    羅國傑等.中國傳統道德[M].北京:華人民大學出版社,1997.   

    張踐.儒家孝道觀的形成與演變[J].中國哲學史,2000

  • 3 # 假髮洋哥

    明明打著養兒防老的算盤,卻時時吹噓自己有多偉大,有多無私,這就是所謂的父母心?

    因為當了父母,更認同自己的父母。

    很可惜,我沒有這個感覺。

    因為當了父母,更理解父母不足帶來的傷害,督促自己成長。

    幸好,我懂了。

    每一對父母都是偉大的,從賦予每個孩子生命開始,到他長大成人,父母總是時時刻刻的在自己子女的身邊呵護著自己的子女,讓他們生活在自己的羽翼之下,給予孩子一個溫暖的家。

    未養兒不知父母的辛苦,養兒才知父母心。在我成長的這些歲月裡,母親為了我所付出的是她的全部,而我有時候卻不以為然,欣然的接受著母親給予我的一切。卻不知在我眼中的微不足道的事情,對於母親來說,可能是她的全部。

    前些日子,姐姐家裡多了一個可愛的寶寶,一大家子人都沉浸在這快樂之中。一群人圍著孩子有說有笑,卻忽略了孩子的媽媽。他的媽媽還要強顏歡笑,忍住劇痛來哺乳這個新生嬰兒。伴隨著孩子的出生與成長,一個家庭就這樣被改變了,孩子成為這個家庭的主角,他的喜怒哀樂時時刻刻牽掛著他的父母。小寶寶在一天天的變化著,我雖未為人母,卻深刻體會到了做父母的不易。

    小時候,我總覺得父母特別嘮叨,“不要玩這個”“不要亂跑”“不要看電視了眼睛會不好的”“不要”記憶裡總是有那麼的不要不要,那時好想離開他們自己生活,這樣就沒人管了,無憂無慮多好啊。可是離開了才發現,離開了父母,有那麼多那麼事鎖事都得自己來做,走上了社會才發現,離開父母遠沒想象那樣輕鬆快樂。

    人們都說愛是最易向下的,因為孩子少不更事,需要父母的呵護和關愛。可是,羔羊尚有跪乳之恩,烏鴉尚知返哺之育,我們為什麼不能對父母多一些孝心,多一些耐心呢?其實,很多時候他們需要的不是你充足的生活費,而是你能“常回家看看”,不需要你幫他們幹什麼,只要你能耐心地聽他們“嘮叨些家長裡短”,聽他們不厭其煩地嘮叨你成長的故事,有些事情即使我們早已忘記,對他們卻是最美好的回憶。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兒童,成年人和老人對待“年”的觀點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