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答:
A
談灣區人才需求
懂大資料、人工智慧的人才更吃香
南都:可否介紹一下大灣區的產業佈局和未來發展趨勢?
張振剛:當下大灣區正在打造國際科創中心,這是大灣區未來的主攻方向和建成一流灣區的重要突破口。目前,珠江西岸在大力發展先進裝備製造業,像珠海的格力、佛山的美的這些傳統家電企業,都在發展智慧機器人。
珠江東岸則是高新技術(包括新一代資訊科技、人工智慧、生物醫藥)產業的聚集地,積聚了廣東省大部分重要的科技創新資源。所以,現在許多的創新創業中心,都聚集在東岸城市。
在這樣的產業結構和科技叢集下,再透過灣區的現代化城市建設、交通基礎條件建設和機制創新,將極大地推進灣區城市間人流、物流、商流、資金流、資訊流的聯通和融合。
未來大灣區還會保持較高的經濟增長速度,也會新增很多的就業機會和發展機會,大灣區美好的前景可期。
南都:根據廣東省教育廳釋出的《2018年廣東省高校畢業生就業質量年度報告》,製造業是廣東省內高校畢業生最主要的就業去向,去年有7萬多名畢業生進入製造業,超過已就業畢業生數的15%。智慧機器人也屬於製造業,但它現在已屬於智慧製造業了。
張振剛:是的。製造業一直以來都是大灣區實體經濟發展的根基。但是,大灣區製造業的發展動力不再單純地依賴土地、普通勞動力等資源要素,而更多地在於依靠具有創新能力的高素質人才,在於依靠資訊科技、智慧硬體、智慧軟體促進創新驅動發展。大灣區的製造業,正在迎接中中中國產業網際網路的春天。未來大灣區的製造業,會與新興產業結合起來,更多懂大資料、懂人工智慧、懂新材料、懂智慧製造的高科技人才,將在這些行業發光發熱,比如機械製造業會向智慧製造發展、汽車業向無人駕駛、向新能源汽車發展,就是這一趨勢的體現。
南都:據《2018年廣東省高校畢業生就業質量年度報告》,這些新產業的就業崗位,已為應屆畢業生提供了豐厚的待遇。如2018年畢業研究生中,平均月薪最高的是控制理論與控制工程,為13167元;其次是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為12543元;第三是軟體工程,為12486元,而這三個專業恰好是製造業和新興產業發展所最急需的專業。對於這種市場需求,高校的專業培養方向上是否也發生了變化?
張振剛:有。目前全國有160多所大學開設了與人工智慧相關的本科專業,無論是國家層面還是大灣區層面,對這塊都有很大的人才需求。
現在大灣區的高校,已更加積極主動地融入到粵港澳大灣區的建設中來。比如說,在專業設定方面,已圍繞“兩化融合”(工業化、資訊化的高層次深度融合)、智慧製造,進而強化電子、通訊、計算機、大資料、人工智慧等專業建設,來適應產業轉型升級的需要。
像華工目前正在新建的廣州國際校區,就圍繞大灣區產業需求的新專業,將分步建立10個新工科學院及若干研究院。
南都:您先後承擔了兩個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專案。一個是關於智慧城市的,一個是關於資料賦能激勵製造業企業創新發展的。根據你們的研究,我們國家對於這些方面的人才培養需求如何?
張振剛:中國目前處於一個城市化率不斷上升、城市社會來臨的階段,因此城市內部管理、城市之間的協同,面臨著很大的機會和挑戰,所以我們在智慧城市的視角下研究這個問題。我們建立了一個三層次五維度智慧城市建設模型。第一個層次是城市的戰略和規劃。第二個層次是市民的社會活動和經濟活動。第三層次是城市基礎條件建設和空間生態建設。
這五個維度的要素相互依存、相互聯絡。其中,最重要的是怎樣透過人工智慧、大資料、雲計算、移動網際網路來實現資訊與資訊、商業與商業、人與人的連線,以及人與服務、人與裝置、裝置與裝置、計算機與人腦的連線,讓連線和融合不斷創造價值,從而讓我們的社會和城市生活變得更加便捷、高效、安全、幸福、可持續發展,讓我們的經濟持續充滿活力。
比如最近廣州經常有暴雨,但積水情況比前些年改善了很多,這就是透過引入智慧城市系統,線上監控到了積水點,並及時有效實現了自動排水抽水。
資料賦能,就是透過大資料的採集、分析和智慧化輔助決策,給企業的產品全生命週期管理賦能,同樣與大資料、人工智慧和移動網際網路有關。所以我們國家在這些方面,需要大量的人才來開展相關的研究、運作、管理。
B
談高等教育
中國高校實驗室建設世界一流
南都:2005年,你受國務院學位委員會聘請,曾主筆撰寫過《中國學位與研究生教育發展綱要(2006-2020)》,並考察走訪過海外100多所高校,對高等教育有什麼體會?
張振剛:20多年來,我多次到美國、法國、德國、義大利、俄羅斯、荷蘭、日本、南韓、澳洲等發達國家的高等學校做過訪問和學習考察。我在英國赫爾大學讀研究生期間,系統考察了英國的高等教育。我在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了專著《美國高等教育質量保障體系》和《中國研究型大學知識創新的戰略研究》。世界著名高校,都把引導學生掌握科學方法、增強創新能力、開闊學術視野、提升綜合素質、開展團隊合作、不斷提高教育質量、營造良好環境,作為大學的核心任務來抓。
2009年,我在美國明尼蘇達大學學習,該校退休的常務副校長給我們講課的時候,反覆向我們介紹該校重視透過“拱頂石課程(cap-stoneproject)”,培養學生運用科學的方法論進行系統思考,提高理論和實踐相結合、解決理論和實踐問題的綜合能力。我在英國唸書的時候,好幾門課程老師在第一堂課,都要先講方法論。我還學習過一門課,叫創造性解決問題,這門課對我後來開展工作和學習研究,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1999年,我隨教育部組織的學習考察團訪問麻省理工學院的時候,其研究生院院長對我們說,麻省理工學院每天都在鼓勵改變、嘗試改變,只有不斷適應環境而改變,增強創新能力,才能保持和獲取競爭優勢。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高等教育取得了巨大的進步和發展。
在學科建設方面,中國高校與時俱進,學科專業建設為國家的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巨大的學術支撐。2019年,中國內地有258所高校有學科進入全球前1%,有109所高校有學科進入全球前千分之一。
在人才培養方面,教育模式不斷創新,高等學校努力引導學生把課堂學習和社會實踐相結合,致力於培養學生在夯實學術基礎、增強創新能力、提高綜合素質等方面得到全面發展。大學生在大學學習期間,可以自主選擇學習雙專業、可以參加大學的各種學生社團組織活動、可以參加各種創新大賽,還有機會到國外大學交流學習。近幾年來,在我指導的研究生當中,有1/4左右的學生在本科期間學習了雙專業,有5位同學在跟我讀研期間還交流到美國、荷蘭、西班牙等國家和地區學習一年,有的還獲得了中外大學雙學位。
在條件建設方面,中國的高校無論是實驗室、圖書館建設,還是校舍、校園環境建設,都是世界一流的。20年前,我去哈佛大學、麻省理工學院、哥倫比亞大學、普林斯頓大學和耶魯大學等高校學習訪問的時候,對這些大學的建築和校園環境十分驚奇。20年後,我再訪這些大學的時候,看到的依然是過去的景象。而中國的大學,早已舊貌換新顏,一個個環境優美的新校園相繼建成、一座座雄偉的新教研大樓拔地而起,呈現出一派生機勃勃、欣欣向榮的景象。
C
談志願填報
分數不理想,需做好熱門與冷門平衡
試答:
A
談灣區人才需求
懂大資料、人工智慧的人才更吃香
南都:可否介紹一下大灣區的產業佈局和未來發展趨勢?
張振剛:當下大灣區正在打造國際科創中心,這是大灣區未來的主攻方向和建成一流灣區的重要突破口。目前,珠江西岸在大力發展先進裝備製造業,像珠海的格力、佛山的美的這些傳統家電企業,都在發展智慧機器人。
珠江東岸則是高新技術(包括新一代資訊科技、人工智慧、生物醫藥)產業的聚集地,積聚了廣東省大部分重要的科技創新資源。所以,現在許多的創新創業中心,都聚集在東岸城市。
在這樣的產業結構和科技叢集下,再透過灣區的現代化城市建設、交通基礎條件建設和機制創新,將極大地推進灣區城市間人流、物流、商流、資金流、資訊流的聯通和融合。
未來大灣區還會保持較高的經濟增長速度,也會新增很多的就業機會和發展機會,大灣區美好的前景可期。
南都:根據廣東省教育廳釋出的《2018年廣東省高校畢業生就業質量年度報告》,製造業是廣東省內高校畢業生最主要的就業去向,去年有7萬多名畢業生進入製造業,超過已就業畢業生數的15%。智慧機器人也屬於製造業,但它現在已屬於智慧製造業了。
張振剛:是的。製造業一直以來都是大灣區實體經濟發展的根基。但是,大灣區製造業的發展動力不再單純地依賴土地、普通勞動力等資源要素,而更多地在於依靠具有創新能力的高素質人才,在於依靠資訊科技、智慧硬體、智慧軟體促進創新驅動發展。大灣區的製造業,正在迎接中中中國產業網際網路的春天。未來大灣區的製造業,會與新興產業結合起來,更多懂大資料、懂人工智慧、懂新材料、懂智慧製造的高科技人才,將在這些行業發光發熱,比如機械製造業會向智慧製造發展、汽車業向無人駕駛、向新能源汽車發展,就是這一趨勢的體現。
南都:據《2018年廣東省高校畢業生就業質量年度報告》,這些新產業的就業崗位,已為應屆畢業生提供了豐厚的待遇。如2018年畢業研究生中,平均月薪最高的是控制理論與控制工程,為13167元;其次是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為12543元;第三是軟體工程,為12486元,而這三個專業恰好是製造業和新興產業發展所最急需的專業。對於這種市場需求,高校的專業培養方向上是否也發生了變化?
張振剛:有。目前全國有160多所大學開設了與人工智慧相關的本科專業,無論是國家層面還是大灣區層面,對這塊都有很大的人才需求。
現在大灣區的高校,已更加積極主動地融入到粵港澳大灣區的建設中來。比如說,在專業設定方面,已圍繞“兩化融合”(工業化、資訊化的高層次深度融合)、智慧製造,進而強化電子、通訊、計算機、大資料、人工智慧等專業建設,來適應產業轉型升級的需要。
像華工目前正在新建的廣州國際校區,就圍繞大灣區產業需求的新專業,將分步建立10個新工科學院及若干研究院。
南都:您先後承擔了兩個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專案。一個是關於智慧城市的,一個是關於資料賦能激勵製造業企業創新發展的。根據你們的研究,我們國家對於這些方面的人才培養需求如何?
張振剛:中國目前處於一個城市化率不斷上升、城市社會來臨的階段,因此城市內部管理、城市之間的協同,面臨著很大的機會和挑戰,所以我們在智慧城市的視角下研究這個問題。我們建立了一個三層次五維度智慧城市建設模型。第一個層次是城市的戰略和規劃。第二個層次是市民的社會活動和經濟活動。第三層次是城市基礎條件建設和空間生態建設。
這五個維度的要素相互依存、相互聯絡。其中,最重要的是怎樣透過人工智慧、大資料、雲計算、移動網際網路來實現資訊與資訊、商業與商業、人與人的連線,以及人與服務、人與裝置、裝置與裝置、計算機與人腦的連線,讓連線和融合不斷創造價值,從而讓我們的社會和城市生活變得更加便捷、高效、安全、幸福、可持續發展,讓我們的經濟持續充滿活力。
比如最近廣州經常有暴雨,但積水情況比前些年改善了很多,這就是透過引入智慧城市系統,線上監控到了積水點,並及時有效實現了自動排水抽水。
資料賦能,就是透過大資料的採集、分析和智慧化輔助決策,給企業的產品全生命週期管理賦能,同樣與大資料、人工智慧和移動網際網路有關。所以我們國家在這些方面,需要大量的人才來開展相關的研究、運作、管理。
B
談高等教育
中國高校實驗室建設世界一流
南都:2005年,你受國務院學位委員會聘請,曾主筆撰寫過《中國學位與研究生教育發展綱要(2006-2020)》,並考察走訪過海外100多所高校,對高等教育有什麼體會?
張振剛:20多年來,我多次到美國、法國、德國、義大利、俄羅斯、荷蘭、日本、南韓、澳洲等發達國家的高等學校做過訪問和學習考察。我在英國赫爾大學讀研究生期間,系統考察了英國的高等教育。我在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了專著《美國高等教育質量保障體系》和《中國研究型大學知識創新的戰略研究》。世界著名高校,都把引導學生掌握科學方法、增強創新能力、開闊學術視野、提升綜合素質、開展團隊合作、不斷提高教育質量、營造良好環境,作為大學的核心任務來抓。
2009年,我在美國明尼蘇達大學學習,該校退休的常務副校長給我們講課的時候,反覆向我們介紹該校重視透過“拱頂石課程(cap-stoneproject)”,培養學生運用科學的方法論進行系統思考,提高理論和實踐相結合、解決理論和實踐問題的綜合能力。我在英國唸書的時候,好幾門課程老師在第一堂課,都要先講方法論。我還學習過一門課,叫創造性解決問題,這門課對我後來開展工作和學習研究,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1999年,我隨教育部組織的學習考察團訪問麻省理工學院的時候,其研究生院院長對我們說,麻省理工學院每天都在鼓勵改變、嘗試改變,只有不斷適應環境而改變,增強創新能力,才能保持和獲取競爭優勢。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高等教育取得了巨大的進步和發展。
在學科建設方面,中國高校與時俱進,學科專業建設為國家的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巨大的學術支撐。2019年,中國內地有258所高校有學科進入全球前1%,有109所高校有學科進入全球前千分之一。
在人才培養方面,教育模式不斷創新,高等學校努力引導學生把課堂學習和社會實踐相結合,致力於培養學生在夯實學術基礎、增強創新能力、提高綜合素質等方面得到全面發展。大學生在大學學習期間,可以自主選擇學習雙專業、可以參加大學的各種學生社團組織活動、可以參加各種創新大賽,還有機會到國外大學交流學習。近幾年來,在我指導的研究生當中,有1/4左右的學生在本科期間學習了雙專業,有5位同學在跟我讀研期間還交流到美國、荷蘭、西班牙等國家和地區學習一年,有的還獲得了中外大學雙學位。
在條件建設方面,中國的高校無論是實驗室、圖書館建設,還是校舍、校園環境建設,都是世界一流的。20年前,我去哈佛大學、麻省理工學院、哥倫比亞大學、普林斯頓大學和耶魯大學等高校學習訪問的時候,對這些大學的建築和校園環境十分驚奇。20年後,我再訪這些大學的時候,看到的依然是過去的景象。而中國的大學,早已舊貌換新顏,一個個環境優美的新校園相繼建成、一座座雄偉的新教研大樓拔地而起,呈現出一派生機勃勃、欣欣向榮的景象。
C
談志願填報
分數不理想,需做好熱門與冷門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