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玄幻小子
-
2 # 考古系大師姐
秦代開始設縣,由縣令(長)、佐官丞、尉、來主要治理,所轄區一萬戶人口以上的稱為縣令,一萬戶人口以下的稱為縣長。秦代縣令的工資為:六百石~千石 ,縣長的工資為三百石~五百石。“石”是計量單位,先秦至漢初之間,物價最便宜的時候是一石糧食30錢。所以縣令縣長們的工資在9000錢~30000錢每年。秦代所記載經濟的資料相對較少,能對比出生活水平的也就《九章算術》所記載的傭工價格大概每日五至十錢。
漢代除了特殊時期,縣長的年俸是五百石,《中國經濟通史》認為,漢代物價很不穩定,波動頻繁,每石几十錢到幾百錢不等。我們按《居延新簡》所研究出來的物價每石150錢,縣長每年的工資是75000錢,西漢最好的土地,交通便利灌溉方便土地肥沃的每畝3000錢左右。《史記·貨殖列傳》記載漢代的絹好的每匹393錢,差的226錢。牛價在1800~4800之間浮動。
唐代的官員是福利很好,工資補助假期都非常多,工資發錢發糧食發僕人發土地發衣服,什麼都給發······還有高額養老金、養老田。比如唐代京兆府的縣令們屬於正六品,正六品的年薪是28.8貫錢,一貫錢等於一千銅錢也等於一兩銀子,唐代一斗米也就是個三四錢,這只是發的錢。然而唐代官員基本不用花錢,因為什麼都有發。
宋代一直信奉高薪養廉,應該是中國歷史上公務員待遇最高的朝代了,《宋史·職官志》記載了:地方州縣官員,大縣(萬戶以上)縣令每月二十千,小縣縣令每月十二千,祿粟月五至三石。而其他補貼收入估計在月薪的兩倍,還有年終獎。
清代的官員收入水平也是不錯的,知縣的年薪是45兩,米是45斛,還有一項收入叫做養廉銀,知縣有1200兩,綜合收入相當於今天的二十多萬。
-
3 # 大麗歷史說
古代縣令的俸祿不高,但其他灰色收入高。因此縣令年收入狀況怎麼樣,就得看縣令的人品了。
歷代縣令的俸祿都是不高的。拿明朝來說,據《明史》記載,七品縣官一年的俸祿是45兩白銀,在當時一兩銀子可以買大米2石,一石為94.4公斤,也就是說,一兩銀子可以買188.8公斤大米,按照現在的物價一斤米3塊錢,一年也就六萬多吧。加上平時領導視察送點禮,打點下人什麼的,養活老婆孩子還差不多,盈餘幾乎沒有。就像東晉時期陶淵明在彭澤縣當縣令時,為人廉潔,沒有灰色收入。因此督郵來這裡視察,陶淵明禮物,錢財都不送,都郵收不到好處就想找陶淵明麻煩。後來陶淵明索性跑路了,留下一句“我豈能為五斗米折腰”。這也說明像他們這樣廉潔的縣令其實收入並不高的。
如果是那種貪汙腐敗的縣令,那麼年收入可就大不一樣了。俗話說“寧為縣官,不為京官”“山高皇帝遠”,這是有道理的。古代縣令就相當是個土皇帝,徵糧,收稅,判案都由縣令負責。
因此有的貪官就會在這裡面大做文章,剋扣糧草,收取賄賂,虛報稅賦,搜刮民脂民膏之類的。這樣一弄錢可不少,據載明朝有個縣令“貪汙受賄,大肆斂財”一年收入竟高達一千五百多兩白銀,這可相當於現在180萬人民幣,而且縣令又不用交房貸,有專門的縣衙居住。僕人和保鏢也是免費提供的,出門還有轎子馬車。難怪古代那麼多讀書人擠破了腦袋也要考取功名,哪怕當個什麼九品芝麻官也在所不惜。
-
4 # pku小動物
有趣的是,很多專門史方面的通史書籍,譬如出版史呀統計史啊這種小眾題目,元代的內容都特別少,甚至趨近於無。這個縣令俸祿題目下面的答案也是這個情況,就是從宋直接跳到明,沒有元朝什麼事兒。
所以作為一個元史專業畢業生,必須補充一下元朝的情況吧。
首先得明確兩件事。
第一,元朝的通用貨幣是紙幣,元朝的紙幣是速度不均勻地不斷貶值的。
元代紙幣
第二,元朝的縣令這個概念比較模糊,眾所周知,元朝縣級長官有兩個,一個是達魯花赤,一個是縣尹,前者要求蒙古人擔任,後者是漢人擔任,這兩個職位的待遇是一樣的,所以一起說。
大概情況是
上縣達魯花赤/縣尹:鈔二十兩,田四頃
中縣達魯花赤/縣尹:鈔十八兩,田四頃
下縣達魯花赤/縣尹:鈔十七兩,田四頃
以上這些是月俸,所以算年收入的話,需要乘以12或者13,因為閏月也是發工資的。
需要解釋一下這個“田四頃”的概念。元代的紙幣因為不斷貶值,購買力不斷下降,所以在成宗時期開始給官員增加祿米和職田,地方上有地,給職田,中央地比較緊張,就給祿米,以這種方式抵抗通脹。四頃就是達魯花赤和縣尹的職田,職田的收入是一年一次,這個是算年薪的。
給職田的原則是每五貫(也就是五兩)俸鈔給職田一頃,所以薪俸17兩、18兩和20兩的官員都是職田四頃。
一般來說,要看俸祿的購買力,其他朝代都是看能買多少米,元代這個事兒行不通,因為元代的鈔能買多少米變化比較快。比較便宜的時候,一石米中統鈔15貫(即15兩),但是很快就可以通脹到25貫一石。這樣一個月的俸鈔其實買不了多少米,也就一石上下。一般來說一個人一個月需要5鬥米,陶淵明就不為五斗米折腰,元代賑濟災民是一個月3鬥,普通人吃的要比災民多一些。
一個人一個月5鬥,一家往少了算也要五口人,達魯花赤或者縣尹一個月的俸祿也就買一石米左右,也就是10鬥,所以一家人靠俸鈔光吃飯都不是很夠。
有人說還有職田,其實職田用處也不大。糧食畝產量這個東西,南北方差異比較大,南方的畝產量可以達到一石到一石半,北方大概只有五斗甚至更少,南方最豐腴的田地一年兩熟,豐年產量也就是三石。因此元代規定南方官員的職田畝數按北方官員的減半。這樣一減半,南北兩邊也就差不多了。無論如何,這個年產量分到每個月也就沒多少了。
洪麗珠博士的論文論及元代縣令俸祿的小節標題“出宰不嫌官俸薄”,也是很悽慘了。
總的來說,元代官員的俸祿是比較少的,因為蒙古人認為受錢收禮是很正常的,不光蒙古人,北方遊牧民族大概都有這個風俗,遼朝有一個貴族高官不肯受賄,皇帝心想這怎麼整,於是把公主嫁給他一個,讓公主幫著他收。這種低俸政策和對於收受賄賂的默許跟元代壽命短肯定是有關係的。
回覆列表
俗話說得好,書中自有顏如玉,書中自有黃金屋。古代的讀書人拼了命擠破頭也要擠進仕途,大多為的就是爭一個前途和“錢途”。今天來分析一下唐宋明清4個朝代的縣令的正當收入是多少(至於非正當實在是不知道)
唐朝縣令收入唐朝的時候一個縣令品級大概是七品,據統計年俸祿大概是25兩左右,另外還有俸料75石。職田300畝,這些田縣令是可以出租給農民賺取租金的。這一筆收入其實是十分巨大的。
算一下年俸祿,一兩銀子相當於1000文錢,就可以購買差不多當時的200斗大米,一斗大米相當於5.9公斤.按照米價一斤1.75元算的話,一兩銀子就相當於人民幣4130元。25兩那就是相當於10萬多元。以古代的物價,這就是一筆巨大的財富了。
宋朝的縣令收入統計資料顯示宋朝的縣令月俸祿差不多30兩,各項補貼60兩。而且其中還有一些其他的收入,都是明面的,宋朝的縣令的收入是十分巨大的。一個月收入就比得上唐朝縣令2-3年的收入。
宋朝經濟十分發達,這也是可以理解的,但是體系十分龐大的宋朝要養這麼一群官員也確實艱難。
明朝縣令的收入說起明朝的縣令感覺就比較苦了,因為明朝的廉政做的十分到位,但凡有貪汙必然嚴懲不怠。他們的年俸祿不是發銀子,而是發大米和一些日常用品。比如棉、布等。年俸祿一共是90石大米,也就是6372公斤大米,換算成現在的人民幣也就是21665元人民幣,不到唐朝的三分之一。
清朝的縣令收入所謂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其實清朝的官員的俸祿也不是十分高,一年俸祿是45兩,比唐朝高一些,但是遠不如宋朝的。但是他們有一個十分光明正大的收入那就是養廉銀,一年是1200兩。
所謂腐敗就是從這個制度開始的,養廉銀一千多兩,做三年也有三四千兩的白銀。加上這些官員的盤剝敲詐,百姓真的是苦不堪言。
咱們來算一下正規收入,按照清朝銀子的購買能力,一兩銀子差不多價值220元人民幣。也就是說清縣令一年的收入大概相當於27.4萬人民幣。以當時的物價,這絕對比我們現在的千萬富翁差不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