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洋蔥讀書
-
2 # 艾笑尼爾
從中國市場規模和未來經濟發展來看,亞馬遜不會也不應該退出中國,目前來看亞馬遜中國盈利不多,但是好過於沒有,一旦退出中國,那麼再想進來就會很困難,可以看看谷歌的遭遇。我覺得亞馬遜最多可能把親兒子變成乾兒子,就是把亞馬遜中國作為非主要業務,和其他公司合作運營。不過目前來看可能性不大。但是亞馬遜Quattroporte腦子一抽想退出中國也有可能,至於你說你朋友做預算的事兒,這在公司內部也不是什麼稀奇的事兒,反而有可能他們會加重在亞馬遜中國的投資力度。
-
3 # 一心菌
傳聞亞馬遜4月18日退出中國市場
臺北時間4月17日晚間訊息,有訊息稱,亞馬遜將退出中國。另有電商戰略分析師透露,明天將宣佈該訊息,未來將保留部分業務,包括Kindle和全球跨境業務。對於此事,亞馬遜中國方面尚未公開回應。
亞馬遜在中國市場未能抵抗住淘寶、京東的激烈競爭,目前在國內的市場佔比不足0.6%,可以說是微乎其微。
傳聞與網易推進業務重組瘦死的駱駝比馬大。雖處境不妙,仍有中國企業丟擲了橄欖枝。
與谷歌、Facebook和eBay一樣,亞馬遜(Amazon)可能成為是未能在中國激烈的本土競爭中站穩腳跟的跨國公司名單的公司。
截止目前,亞馬遜和網易方面均回覆“不予置評”。
有分析認為,目前傳出亞馬遜退出中國的訊息,很可能意味著專案取得了最新進展,網易公司或成最後“接盤俠”。
-
4 # 靜下的雪
不得不承認亞馬遜是世界上少有的超級網際網路公司,但是也無法掩飾其在中國的敗筆。遙想當年亞馬遜剛進入中國市場是多麼的意氣風發,致力於打造全球最大最安全的支付平臺,瞬間佔領了中國支付平臺百分之八十的份額,龍頭的地位不容撼動。但是他的eBay收費給他的敗北埋下了伏筆,後來支付寶的登臺就是抓住了他的這個弊端一舉奪下了龍頭寶座。支付寶的大膽服務免費的嘗試讓他打敗了世界級的超級巨頭,當時亞馬遜的在國內支付平臺的份額跌至到兩個百分點。隨著中國網際網路的不斷崛起,現如今國內的超級公司也是實力不容小噓,因此大家對亞馬遜更是少有問津,退出中國的舞臺只是早晚的事。
-
5 # 張書樂
亞馬遜中國到底還是否會存在?
最近成了一個刷屏的問題。
原因在於亞馬遜在同一時間的兩個宣告。
4月18日上午,亞馬遜方面回覆有關媒體時明確表態“不會退出中國”。
隨後,亞馬遜方面再次丟擲宣告,表示將於2019年7月18日停止為亞馬遜中國網站上的第三方賣家提供賣家服務,將與所有賣家緊密合作,完成後續交接事宜。
結果呢?亞馬遜在中國市場就命中了那首歌詞——其實不想走、其實我想留。
不至於完全退出,而是形成一種新的合作。
在綜合電商領域,亞馬遜已經被騰訊、京東等壓倒。但垂直電商領域依然有作為,其海外購以及將國貨推往海外市場的業務,都依託自身全球採購供應鏈的佈局而具有強大優勢。
因此,海外購業務(進口)與國內平臺進行合作,出口業務深耕國內商家形成合作,應該依然會保留。
自2014年以來,亞馬遜中國就持續聚焦併發力跨境網購,打造了以“亞馬遜海外購”和“Prime會員服務”為核心的獨特跨境業務模式,目前態勢都還良好。
至少海外購比其他自營業務良好許多。
同時,亞馬遜中國的海外購資源,屬於國內海外購平臺們都需要的優質資源,關鍵是價碼與合作方式的“合適”。
因此,國內海外購平臺對於它是否退休,或許處在一種愛恨交加的位置上。
畢竟,亞馬遜電商業務在中國市場已經逐步式微到可忽略狀態。
對於亞馬遜中國而言,繼續在中國勉強維持品牌的存在感,只是變成品牌的一種自證,離開反而是一種解脫。
根據電子商務研究中心歷年釋出的國內《中國網路零售市場資料監測報告》,自2012至2018年上半年,亞馬遜中國市場份額下滑明顯,依次為2.3%、2.7%、1.5%、1.2%、1.3%、0.8%、0.6%。
自營業務會否從“半退休”到“辦退休”
現在關於亞馬遜中國的問題,或許就存在於“自營”業務,到底退不退休了。
亞馬遜的話語裡,都是不置可否:“為了深化戰略轉型,我們持續利用亞馬遜全球資源,最佳化運營效率,提升客戶體驗,以集中資源推動海外購業務的快速發展。亞馬遜始終對中國市場有著長期承諾。”
或許,亞馬遜自己也還沒有下定壯士斷腕的決心。
但現在看來,已經微弱到可以忽略的“自營”業務,似乎也很難維持下去,且為了保持面子而留下,除了增加成本以外,似乎還有些自黑的味道。
何況,此刻不集中全力去發展“海外購”業務,在當下已經大有被網易考拉、小紅書等吊打的態勢下,亞馬遜應當不至於為了“面子”而最終導致在中國市場的“全面退休”。
-
6 # 謙啟管理評論
阿里提出的“去IOE”概念得到IT界的廣泛擁護,IOE指什麼呢?IBM的小型機、Oracle的資料庫、EMC的儲存裝置,Oracle的中文名稱就是甲骨文,甲骨文在IT行業中的地位可見一斑。甲骨文長期佔據著資料庫全球份額的半壁江山,遙遙領先於排在後面的IBM和微軟。
5月7日,甲骨文確定中國區將裁員900人,其中500多人將來自北京研發中心,而當前甲骨文在中國的研發人員總數為1600人左右。今年3月,甲骨文就曾在墨西哥、美國新罕布什爾州分別裁員50人,在印度、美國矽谷分別裁員100人。顯然,甲骨文這次在中國的裁員規模要大得多。
好像約好一樣,今年4月,亞馬遜確定將停止運營亞馬遜中國的國內電商業務,7月18日停止為第三方賣家提供服務,未來保留在中國的跨境電商、Kindle、AWS雲計算等業務。也就是說,中國賣家不能再在亞馬遜平臺上賣東西給國內客戶了。
這兩個國際巨頭為何都選擇了削減在中國的業務?是國內的企業服務市場沒有吸引力了嗎?
一、都曾經風光過
亞馬遜中國的前身是金山軟體旗下的卓越網,成立於2000年,2004年被亞馬遜併購,當時單季度營收已做到1個億。亞馬遜花了3年時間改造卓越網的資料庫系統,於2007年將其名稱改為“卓越亞馬遜”,後於2011年改名為“亞馬遜中國”,並上線“我要開店”業務,允許第三方商家入駐。2014年,亞馬遜中國開通“海外購”業務,多個國家的網上銷售商品可直郵中國。
亞馬遜中國最多時在國內擁有15個運營中心,還開創了亞馬遜全球自建物流的先例,2008年在中國B2C市場份額達到15.4%,到2011年時仍然穩居第三名。記得當時買書基本就兩個選擇,要麼噹噹,要麼亞馬遜中國,眼睜睜看著亞馬遜中國在圖書方面的市場份額超過了噹噹,很大的原因是亞馬遜中國有自建倉儲和配送。
甲骨文於1989年進入中國,2002年在深圳成立在中國的首家研發中心,後相繼成立北京、上海、蘇州、南京研發中心。到了2015年,甲骨文在中國資料庫市場的佔有率高達56%,當時在全球市場的佔有率為43.9%。
亞馬遜、甲骨文在中國都有先發優勢,在各自領域都趕了個大早。亞馬遜中國在很多方面都走在行業前面,一是起步早,卓越網創立時最大的競爭對手是易趣,噹噹也剛創立不久(1999年)。淘寶於2003年創立,京東商城創立時間是2004年1月,也就是說2004年亞馬遜進入中國時淘寶、京東都遠沒有站穩腳跟,然而亞馬遜中國卻一直不溫不火、不緊不慢,錯失了國內電商大爆發的良機。
二是自建物流,眾所周知,京東能獲得在B2C市場的地位,很大程度是得益於從2007年開始啟動的自建物流。亞馬遜中國也有自建物流,並且不同於亞馬遜全球普遍採用第三方配送,亞馬遜中國擁有自己的配送網路。然而在進入中國市場後,亞馬遜花了7年時間改造卓越網,不是強化本土化,而是將其全面同化,從而眼睜睜看著京東後來居上。
甲骨文就更不用說了,關係型資料庫的創造者,一直是資料庫領域的絕對王者,甲骨文的資料庫很貴,但不可替代。阿里的第一輪“去IOE”以失敗告終,就是因為Oracle難以替代。亞馬遜也一直在尋求徹底拋棄Oracle,最新的進展是內部大部分基礎設施已轉移到AWS,並計劃在2020年初徹底移除Oracle資料庫軟體。
具有諷刺意義的是,阿里等網際網路企業競相選擇用來替代Oracle的MySQL,也是甲骨文旗下的產品,只不過它是開源、免費的。Sun於2008年收購了MySQL,甲骨文又於2009年收購了Sun,於是MySQL、JAVA都成了甲骨文的產品。不過甲骨文似乎並沒有善用MySQL,就像它一直沒能很好地發展雲計算業務,原因很簡單,就是Oracle資料庫實在太能賺錢了,既然獲得很滋潤,幹嘛要很賣力地發展不瞭解的新業務呢?
二、水土不服
亞馬遜中國電商業務的失敗有很多原因,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應該是亞馬遜中國的高層缺少決策權。2005年王漢華出任亞馬遜中國Quattroporte,任職期長達7年之久,但他名為Quattroporte,實際上只負責銷售,向亞馬遜全球銷售副Quattroporte彙報,而沒有運營、物流方面的決策權。阿里、京東制定了B2C市場的規則,亞馬遜中國卻完全跟不上節奏,很大的原因就是美國總部不瞭解中國市場卻手握決策權。王漢華在2011年說過:“以後亞馬遜中國在全球市場將扮演運營中心,而非決策中心。”
有一個很具代表性的例子。亞馬遜在全球都使用差評率、24小時回覆率兩項指標考核入駐的商家,如果商家的差評率高於1%、累計3次未及時回覆,則系統將自動關店。亞馬遜中國也不例外,因為是系統設定,無法人為干預。相比而言,國內B2C平臺則充分體現了人性化,對違規行為分級,相應的處罰措施也分級,還給予商家申訴的機會。
2010年對甲骨文來說是重要的一年,因為在那一年甲骨文在全球資料庫市場的份額首次超過50%。阿里當時是甲骨文在亞太地區最大的客戶,擁有全球最大的Oracle叢集。當年沒人會想到阿里會成為甲骨文的競爭對手,阿里於2008年創立了阿里雲,並正式提出“去IOE”。如今的阿里不僅在“去IOE”,更是成為雲計算領域的新貴,而這項業務是甲骨文做夢都想做大的。如下圖所示,在國內雲計算市場阿里遙遙領先,而甲骨文被歸在“其他”,真實排名在前十名以外。
甲骨文起家靠的是資料庫管理軟體,收購Sun也是看重後者的軟體實力,然而在國內企業級應用軟體市場,甲骨文僅僅排在第四位,屬於第二梯隊。更為嚴重的是,甲骨文目前在力推雲計算業務,對企業軟體業務造成了衝擊,因此這部分業務未來更加不樂觀。
三、企業需求變了
亞馬遜中國儘管國內電商業務以失敗告終,其跨境電商和AWS雲計算業務卻算得上是風生水起,並且在這兩個業務上一直擁有很大的優勢。既然與國內電商的打法不相容,又很堅持自己全球一體化的電商服務,放棄份額很小的第三方商家服務無疑很明智。而且亞馬遜中國還將向跨境電商的入駐商家提供貸款服務,這也會是一個業務增長點,並且也補上了電商平臺“商業+物流+金融”的重要一環,吸引更多的商家入駐。
甲骨文此次裁員是因為業務重組,公司將雲計算服務作為核心業務,非相關部門是裁員的重點。前面比較過國內的雲計算市場,全球市場如何呢?亞馬遜AWS市場份額為51.8%,牢牢佔據第一的位置,排在第二的微軟Azure份額為13.3%,排在第三的阿里雲份額為4.6%,接下來是谷歌、IBM,甲骨文勉強能排在7、8位,與前幾位的差距有點大。
看看甲骨文今年一季度的業績,雲服務和授權支援業務營收為66.62億美元,與去年同期的65.87億美元相比增長僅1%;雲許可和內部部署許可銷售額為12.5億美元,同比下滑了4%。作為資料庫和企業軟體領域的霸主,很難滿意這樣的表現。據傳為了實現業務轉型,甲骨文將在全球裁員1.4萬人。
2018年甲骨文創始人拉里·埃裡森說過:“我們是一家企業雲公司,為最嚴苛的客戶需求和最具挑戰性的工作負載提供支援。”可見甲骨文對業務轉型已下了很大的決心。至於這位說的什麼“擔心中國超越美國”、“不能為中國培養太多技術人才”等,權當聽聽就好。無論如何,甲骨文是一家企業,業務發展和商業利益才是他考慮的首要因素,裁員是為了削減傳統業務投入,更是傳達業務轉型的強烈訊號,根本原因是企業服務市場早已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企業服務並不是沒市場了,而是隨著技術、商業環境、市場競爭的變化,企業需求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這種變化在短期看來並不明顯,但一旦啟動則勢不可擋,市場變化的速度會遠遠超出預期,讓提供企業服務的企業措手不及。亞馬遜、甲骨文所做的業務調整,都是為了順應企業需求的變化,以保證自身在市場競爭中有更大的競爭力。
四、兩條資訊化之路
國內企業的資訊化大致有兩條主線,一條主線是企業管理,另一條主線是電子商務。先來看企業管理主線,包括財務、OA、進銷存、MRP、CRM、EHR等,也就是大家所瞭解的ERP的範疇,是用資料庫、流程為主的技術手段改造企業管理,以增加規範性、提高效率,將各種資源更好地進行整合,從而發揮出更大的價值。
再看電子商務主線,興起於企業網站,再到電子黃頁,爆發於線上交易,再到與企業管理主線的財務、進銷存、CRM等打通,當前則進階到更廣泛應用場景下的業務平臺,比如餓了麼。在國內,正是電子商務使得廣大中小企業與資訊化產生了關聯,甚至深度嵌入到了業務和管理中,其滲透程度超過了企業管理主線,並且相比後者,為企業創造了更直接的價值。
與企業管理主線不同的是,電子商務主線天生就是以雲計算的方式出現,企業網站的資訊在雲端,線上交易的資料、流程在雲端,各類相關網路應用也都是雲計算的形式,客戶、供應商透過雲端相連線。正是電子商務主線的迅猛發展,才使得國內雲計算市場獲得爆發式增長。
相比之下,企業管理主線的雲計算應用則要滯後很多,早期的企業管理系統無一例外都需要企業自備伺服器,還需要相配套的區域網、網路管理,倒是大大帶動了IT實施行業的發展,給企業留下的是半吊子的IT部門、高昂的軟硬體成本、四處散落的資訊孤島。當然也有例外,比如網上招聘,從一開始就是雲端服務,但在企業管理主線中屬於鳳毛麟角。
雖說企業管理系統看上去很高大上,需要企業配置複雜的軟硬體,還需要配專人進行維護,但從實施效果,或者說帶給企業的價值來看,卻遠遠比不上電子商務。可以毫不誇張地說,電子商務維持了大量企業的生存,而企業管理系統最多隻是幫助企業區域性改善管理,很多時候甚至只是充充門面而已。原因很簡單,因為電子商務實現了外部資源的連線。
五、企業還需要什麼?
什麼意思呢?企業開展線上交易是為了生存或拓展業務,只有入駐電商平臺才能獲得相應的業務資源,因而必須遵守平臺的規則。企業管理系統則不然,在上線資訊系統前,企業已經有了自己的一套管理規範、工作習慣,就是說離開了資訊系統企業照樣玩得轉,再加上資訊系統操作相對複雜、設計常常不夠合理或不符合企業實際情況,更讓企業沒有形成對資訊系統的依賴。
電子商務還有一個很顯著的優點,就是雲服務的形式會吸引大量企業,產生的巨量交易及配套服務迫使系統的迭代升級速度很快,在介面、流程、資料處理等方面的定製化都會越來越高,因而讓企業越用越順,進一步增加了對企業的粘性。
另外,電子商務平臺上跑的資料足夠真實,並且能夠實現實時更新,因而可以開發出海量的應用,向企業更多的需求滲透。舉個例子,入駐餓了麼的商家可以很方便地獲得使用者對各色菜品的評價,因而可以相應調整選單、最佳化食材採購;而配送提供方也能夠獲得使用者對外賣小哥的評價,可以將這些資料直接用到績效考核上。企業管理系統呢?一直受困於資料的真實性和聯動性,影響到企業使用的熱情。簡而言之,就是企業管理系統看上去很美,但為了很好地使用,需要建立一整套管理“管理系統”的體系,這對很多企業來說過於複雜了。
企業需要提升管理,但很高的管理成本既是壓力,又達不到可接受的投入產出比。企業管理系統也要像電子商務一樣,能夠將真實資料及時、準確地沉澱下來,實現了這第一步,才談得上對資料的挖掘和應用。釘釘、企業微信是往這個方向去,但仍然沒有將日常工作與資料採集打通,仍然是一堆IT公司按照IT思路開發功能模組,最多隻是因為是移動端,所以在便捷性上有所提升。浪潮的PS Cloud(與開源ERP系統Odoo合作)也是功能模組的堆砌,給人的感覺仍然是“改善了連通性的資訊孤島”。
要知道,企業管理的核心是對人的管理,不只是固化的流程,還要有很多設計的內容,決不是簡單的功能、流程所能解決的。企業管理系統應分成兩部分,一是以功能、流程為主的管理模組,比如人事檔案、招聘、請假等;二是能夠體現出管理方案的管理工具,比如工作分配、績效考核、人才分級等。後者,才是企業管理系統的硬骨頭,但別再指望IT公司了。
回覆列表
有可能,我最早是亞馬遜的鐵粉,連續幾年都在亞馬遜買書,後來有一段時間,買二十幾塊錢的書,運費三十多,從此就不在亞馬遜買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