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伊耆角木
-
2 # 立志成蟲
個人感覺藺相如說理虧是在顧全趙惠文王的面子,實際上是趙王懼怕秦國。和氏璧再舉世無雙就是一塊玉壁,哪裡比的上十五座城池?秦昭襄王真的貪圖玉壁珍寶嗎?史書記載歷代秦王的注意力都在開疆拓土爭奪天下,很少有秦王驕奢淫逸的記載。和氏璧這件事純屬是秦王在試探趙王,看看敢困死老爸趙武靈王的趙惠文王到底是不是個厲害的角色?畢竟趙武靈王以“胡服騎射”的軍事改革讓趙國軍力強大到了能跟秦國抗衡的程度。秦國忌憚趙國,一直不敢輕舉妄動,有‘’完璧歸趙‘’這件事兒時趙武靈王已經死了13年了。秦昭襄王用以城換璧來試探趙惠文王,如果趙王不理睬或者拒絕,說明趙惠文王的魄力和膽氣不亞於讓秦國忌憚的趙武靈王,兩國關係並不會受到大的影響,秦國繼續老老實實等待和尋找時機,這事兒也就過了。偏偏趙王派藺相如持和氏璧出使秦國,秦昭襄王的目的達到了,趙惠文王是不敢得罪秦國的!趙國不足懼也!至於藺相如智勇雙全鬥秦王也只是為趙國找回些面子罷了。第二年,秦軍就開始進攻趙國了……
先說結論吧,理虧這一點沒有問題,趙國不給和氏璧確實存在理虧的嫌疑。但從這個事件來說,到最後其實是藺相如理虧。
我先來理一下為什麼說不給璧理虧沒問題,因為這並不是簡單的我願不願意給你換東西的問題,而是一個涉及兩國關係的外交問題。
第一,原本和氏璧也不是趙國自己的,趙國也是從楚國得到的,所以這並不是不能交易的東西。趙國可以跟楚國交易,秦國也可以和趙國交易,所以秦國提出想要和氏璧完全合理。
第二,和氏璧雖然珍貴,但畢竟價值有限,而秦國提出以十五連城交換,用十五座城池換一塊小小的玉,這屬於天價。所以當秦國提出這項要求的時候,等於在外交上釋放出了一個善意。如果是兩個人,你不願意完全可以不給,但兩國之間換璧的行為就變成了一種外交示好。當一國示好,另一國卻不同意,那就屬於蓄意破壞兩國關係了。
第三,所謂“理虧”指的是落人口實,並不是我們常說的那種道德上的理虧。國與國之間,理虧就是指給了別人一個開戰的藉口。當秦國釋放善意要用天價十五連城來換一塊玉的時候,趙國面對這樣的好事居然不給,不是看不起秦國是什麼?所以說就是落人口實,給了秦國一個開戰的藉口。因此趙王會說“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見欺;欲勿予,即患秦兵之來。”所以說不給就落人口實,就是理虧。
那就來說說為什麼我說後面理虧的是藺相如自己了。這是明朝著名文學家、史學家王世貞的觀點。他提出藺相如的做法是前後矛盾的。他既然提出了趙國不給璧,理虧在趙國;秦國得璧不給城池,理虧在秦國。但後來他又怎麼做呢?藺相如到了秦國感覺秦王不想給城,就以死相逼,讓秦王齋戒五天,設下重禮才能接璧。結果秦王一切照辦了,藺相如卻已經派人抄小路把和氏璧送還趙國了。隨後他交不出和氏璧還在大殿上義正嚴辭痛斥秦王。
這就很矛盾了,秦王完全按照你提出的要求齋戒了,設了重禮,結果你不但失信交不出和氏璧,還莫名其妙罵了一通,難道這就不是理虧嗎?秦王還沒拿到和氏璧,所以不存在不給城池失信這個問題,失信的是藺相如。所以說,最後完璧歸趙能成功而藺相如也能活命純粹是運氣好,秦王懵了沒反應過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