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NJ青牧

    郭敬明是當代張愛玲?

    在此之前,我從未聽過這個說法,二人的小說我都看過,因此簡單的分析下

    從二人的自評來看:

    張愛玲的文字精準細膩,而且把握住了中國古典小說的思想精粹,從《自己的文章》一文可以看出,張愛玲是喜歡悲壯和蒼涼的,而且喜歡用參差的對照的寫法,所以張的小說極具畫面和色彩感的。

       我發覺許多作品裡力的成份大於美的成份。力是快樂的,美卻是悲哀的,兩者不能獨立存在。“死生契闊,與子成說;執子之手,與子偕老”是一首悲哀的詩,然而它的人生態度又是何等肯定。我不喜歡壯烈。我是喜歡悲壯,更喜歡蒼涼。壯烈只有力,沒有美,似乎缺少人性。悲壯則如大紅大綠的配色,是一種強烈的對照。但它的刺激性還是大於啟發性。蒼涼之所以有更深長的回味,就因為它像蔥綠配桃紅,是一種參差的對照。   我喜歡參差的對照的寫法,因為它是較近事實的。《傾城之戀》裡,從腐舊的家庭裡走出來的流蘇,香港之戰的洗禮並不曾將她感化成為革命女性;香港之戰影響範柳原,使他轉向平實的生活,終於結婚了,但結婚並不使他變為聖人,完全放棄往日的生活習慣與作風。因之柳原與流蘇的結局,雖然多少是健康的,仍舊是庸俗;就事論事,他們也只能如此。

    而郭敬明個人自評是:

    "悲觀的樂觀主義者,崇拜自由的生活和善良的人性"。

    一半憂傷,一半明媚,他的寫作特點是沒有絕對的憂傷也沒有絕對的快樂。加以細膩的心理描寫,特有的幻想味道,就組成了生活和人性。就如成名作《幻城》,充斥著愛情與親情的掙扎,善與惡的對抗,戰爭與人性的思考。例如下面的這些美文:

    記憶的花瓣隨著時光流逝到下一個時機的春天,漫天的花瓣失去了原由的鮮豔色彩.看到的卻上一悲傷的紋路,帶著滄桑歲月留下的印記.說是苦痛的投影,記錄是那上世紀的心酸歷程,一點點的思念,似水流年。我們太年輕,以致都不知道以後的時光,竟然那麼長,長得足夠讓我忘記你,足夠讓我重新喜歡一個人,就像當初喜歡你那樣。我們活在浩瀚的宇宙裡,漫天漂浮的宇宙塵埃和星河光塵,我們是比這些還要渺小的存在。你並不知道生活在什麼時候突然改變方向,陷入墨水一般濃稠的黑暗裡去。你被失望拖進深淵,你被疾病拉進墳墓,你被挫折踐踏的體無完膚,你被嘲笑、被諷刺、被討厭、被怨恨、被放棄。但是我們卻總在內心裡保留著希望保留著不甘心放棄跳動的心。我們依然在大大的絕望裡小小的努力著。這種不想放棄的心情,它們變成無邊黑暗的小小星辰。我們都是小小的星辰。

    張愛玲是絕不會這樣寫的,大家可以自行感受下,以下是從張的文章中挑的段落:

    門掩上了,堂屋裡暗著,門的上端的玻璃格子裡透進兩方黃色的燈光,落在青磚地上。朦朧中可以看見堂屋裡順著牆高高下下堆著一排書箱,紫檀匣子,刻著綠泥款識。我要你知道,在這個世界上總有一個人是等著你的,不管在什麼時候,不管在什麼地方,反正你知道,總有這麼個人。娶了紅玫瑰,久而久之,紅玫瑰就變成了牆上的一抹蚊子血,白玫瑰還是“床前明月光”;娶了白玫瑰,白玫瑰就是衣服上的一粒飯渣子,紅的還是心口上的一顆硃砂痣

    因為兩人寫的文章都有點悲涼的成分在,所以一些看過張又看過郭的讀者,會覺得兩人的有些句子很相似,對此我只想說,你沒有看懂張愛玲的文字。郭敬明或許也是張迷,所以能從他的小說看到張的影子,郭敬明也是有才的,但作品文學性很低。

    將郭敬明比作當代張愛玲是不恰當的!因為張愛玲的文學成就已達到了很高的層次,如果真要這樣比作,那也只能這樣說,二人成名時,都很年輕,都是出名要趁早的代表人物!

  • 2 # 高吉明之追憶逝水年華

    這樣的類比沒有意義。嚴格地說,在我看來,郭敬明是炒出來的“青春偶像名星”。他的作品,從思想上和藝術上以及反映生活的深度上都是不夠的。從嚴肅文學角度來審視他的作品,無疑屬於不入流的低端之列。一個有思想有修養的的成熟讀者,或者一個立志在文學方面有所作為的年輕人,不宜將注意力放在這樣的青春偶像派的名星及其作品上。這樣會誤人誤時。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野生大象平均每天僅睡兩小時,是真的嗎?